当前位置:专刊首页 >> 电力资讯 >> 电力文化 >> 正文

朱清河:镜头背后的悲悯目光
转自:华中电力报 时间:2005年01月25日17:47

  
    朱清河,《大河报》首席摄影记者,河南省青年摄影家协会主席,一个在中国摄影界有着响亮名气的摄影家,也是一个在电力系统中成长并走出去的摄影家。20年前的他是河南省新乡市电业局的一名线路工人,10 年前的他是该局工会的一名普通干事。
    笔者曾经和朱清河做过桌对桌的同事2年有余,不过那已是七、八年前的事了。虽然我们现在身处不同的城市、置身不同的领域,但是我时常会想起这位老兄,想起自己受益匪浅的那年那月。如果让我用一句话来评价朱清河,那就是:与其说朱清河是摄影者,不如说他是一个思想者。
    第一次见到朱清河的情景我早已遗忘,也足以说明本人受“以貌取人”的流毒之深,因为对不修边幅、五大三粗的朱清河,喜好舞文弄墨有点孤芳自赏的我根本没有将其收入视线。直到有一天,我在办公室的抽屉里找什么东西,突然有一张纸飘落下来,我随手捡起一看,是一篇题为《城市边缘》的短文,“……他们生活在城市与乡村的夹缝之间,一边面对着灯红酒绿的城市,一边背负着贫困依旧的故乡......他们承受着生存和精神的双重压力拥挤在城市边缘……”
    时至今日,我依然记得这朴素而深刻的语言,因为我忘不了看完这段文字的震撼。这种震撼不是因为文章下面的一行小字“朱清河摄影并文”让我知道了作者是谁,我在想,这个题材需要怎样敏锐的思想和关爱的胸怀才能够被挖掘?而我看到的仅仅是文字,如果配上照片,该有怎样的冲击力?后来我得知这就是朱清河1993年在《人民摄影》报举办的全国系列纪实摄影大赛中获得年度最高大奖的摄影作品《城市边缘》。 
    当然,民工现象对于今天的我们,似乎已经不再被忽略,越来越多的关注开始给予他们,但是在当年,在冷漠的城市对这些站在城市边缘的民工还报以鄙夷、厌恶乃至仇视时,朱清河深邃的目光已经投向他们,那组照片他拍了5年。
    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但在当今中国,大部分知识分子是既得利益者,敢于说真话的人少了,愿意肩扛正义和责任的人少了。成为中产阶级过着小资情调的生活是很多人的目标,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是很多人的处世哲学。朱清河值得我尊敬的一点就在于他的照相机始终对着的,不是达官权贵、不是红粉佳人,而是这个社会最底层的大众、最劳苦的人民。这些都可以从朱清河的一系列作品中得到印证。
    1995年的春节,当我们都在繁华都市温暖的家中过年时,朱清河一个人背着照相机在寒风中又独自上路。他和一个偏僻农村的戏班子吃喝拉撒睡在一起,由最初的被排斥被拒绝到被接纳、被戏班子的头儿——一个对城市有着本能厌恶的农村青年和他倾心长谈,朱清河拍出了又一组反映城乡差别的照片《乡村歌舞团》。在这组照片中,朱清河思考和关注的不仅仅是物质层面上的城乡差别,而是精神领域上的城乡对立,是在农村新的年轻一代思想中所孕育、潜藏的对城市和城里人的仇视。
    在我们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红男绿女们追求着物质的奢华和感官的享受,我们甚至没有功夫照看自己的心灵,又有多少人会像朱清河一样,去守望他人的灵魂呢?
    听朋友说,前两日的《人民摄影报》又刊登了朱清河的一组照片《他们的城市,他们的夜》,他还是把镜头又一次对准了这个喧嚣浮华粗糙实际的城市里最弱势的群体——民工。我还没有看到这组照片,但是我可以想见朱清河在聚焦光圈时眼底的悲悯……(刘艳珂)


(编辑:admin)
在线投稿 关闭窗口


快速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