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专刊首页 >> 电力资讯 >> 电力时空 >> 正文

上海电力工业的发展历史
转自:上海市地方志 时间:2005年01月26日17:22

    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的东南前缘,濒临东海,与江、浙两地接壤,黄浦江和吴淞江流经全境,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上海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殖民主义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上海被辟为通商口岸之一,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正式开埠。2年后,又强设租界,进行殖民统治。商埠的形成和发展,金融、商业、工业及各种公用事业的相继兴办,国外电气技术的传入,孕育和推进了上海的电力工业。百余年来,上海电力工业经过起步、扩充、衰退、恢复、发展、壮大的历史变革,正加速步伐,朝着大机组、大容量、现代化大电网奋进。

(一)

    上海有电灯始于清光绪五年(1879年)四月初八日(5月28日),公共租界工部局电气工程师毕晓浦(J. D. Bishop)在上海虹口乍浦路的一幢仓库里,以1台10马力(7.46千瓦)蒸汽机为动力,带动自激式直流发电机,用产生的电流点燃了碳极弧光灯,放出洁白强烈的弧光,试验取得成功。自此,第一盏电灯在华夏大地问世。时隔3年,英国人立德尔(R. W. Little)等招股筹银5万两,成立上海电气公司(Shanghai Electric Company),从美国购得发电设备,在南京路江西路的西北角(今南京东路190号)创办了上海第一家电厂。同时,在电厂的转角围墙内竖起第一盏弧光灯杆,并沿外滩到虹口招商局码头立杆架线,串接15盏灯。清光绪八年六月十二日(1882年7月26日)下午7时,电厂开始供电,夜幕下,弧光灯一齐发光,炫人眼目,吸引成百上千的人,带着惊喜又新奇的心情聚集围观。第二天,上海中外报纸都作了电灯发光的报道。

    这家电厂的出现,在全国是第一家,比全球率先使用弧光灯的法国巴黎火车站电厂晚7年,比日本东京电灯公司早5年,标志着中国电力工业从上海起步。

    当时,对用电流点燃弧光灯发光,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反映。有识之士对之赞赏,称之为“奇异的自来月”,咏诗加以称颂;清政府上海道台却认为“电灯有患”,如有不测,将焚屋伤人无法可救,下令禁止中国人使用电灯,并照会英国领事馆停用。然而,电灯的效用是油灯、煤气灯等其他照明用具无法比拟的,它的优越性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不但禁不住,反而竞相装接。为扩大经营,上海电气公司又从英国订购蒸汽发电机组,在清光绪九年正月十六日(1883年2月23日)将电厂从南京路迁址到乍浦路41号。五月(6月),公司与公共租界工部局签订合约,在外滩、南京路、百老汇路(今大名路)3条主要干道上,安装弧光灯,使道路照明得到改观。

    清光绪十四年九月二十八日(1888年11月1日),上海电气公司改组,成立新申电气公司(New Shanghai Electric Company)。经过一年,从供60盏弧光灯仅增加到72盏。新申电气公司从英国又购置新式交流发电机组,并推广更方便使用的白炽灯,公司业务出现转机。由于公共租界工部局对路旁架线限制极严,公司缺乏资金购置价格昂贵的地下电缆,难以进一步发展。公共租界工部局纳税人年会,通过提案,于清光绪十九年七月初九日(1893年8月20日)以银6.61万两,收购新申电气公司全部产业,并成立工部局电气处。七月二十一日(9月1日),在乍浦路新申电气公司旧址,建立设备容量为197千瓦的中央电站,供123盏弧光灯和6325盏白炽灯照明。后因用户增加,又耗银2.5万两,在斐伦路(今九龙路)30号动工建造设备容量为298.5千瓦的新中央电站,于清光绪二十二年四月初九日(1896年5月21日)落成发电。5年后(1901年6月),电站开始日夜供电。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开始向工厂电动机及电梯供电,用户装灯达88201盏。随着电站规模的扩大,清光绪三十三年又装置了全国第一台800千瓦汽轮发电机组,全站发电能力达4400千瓦。

    法租界公董局也在洋泾浜畔带钩桥(今延安东路山东路口)筹建洋泾浜电气厂,清光绪二十三年五月(1897年6月)建成,以直流电供法租界照明。清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1906年1月),比利时的国际东方公司(Compagnie Internarionale d′ oriant)以22.5万法郎收购洋泾浜电气厂,并联合几家法国财团组成股份有限公司,于五月初四日(6月26日),成立上海法商电车电灯公司(Compagnie Francaise de Tramways et d′Eclairage Electrigue de hanghai),资本总额300万法郎。九月(11月),在卢家湾购置土地,新建电厂。

    此时,上海的民族电力工业亦开始崛起。清光绪二十三年,清政府上海南市马路工程善后局在十六铺老太平码头创建供30盏路灯照明的南市电灯厂,于除夕(1898年1月21日)建成,并于当晚试灯,上海县令黄爱棠率官员亲临观看。清光绪三十二年,李平书等集银6万余两,将经营困难的官办南市电灯厂接归商办,改名上海内地电灯公司,移厂于紫霞殿(今紫霞路篾竹路口),翌年七月(1907年8月)建成发电,设备容量650千瓦。后逐步发展,到清宣统三年(1911年)供电灯数已增至7000余盏。清宣统三年九月初六日(1911年10月27日),李平书奉两江总督之命而创办的闸北水电公司在广肇山庄北首(今铁路上海站)落成,装有发电机组100千瓦,供白炽灯2000盏照明。从第一家电厂建成到中华民国成立,上海4家中外电力公司共有发电设备容量8750千瓦,电力工业经过起步创业,初具规模。除路灯照明外,电力主要供洋人、官吏、商贾等使用。

    随着电力需求的增加,斐伦路新中央电站受到场地、水源和航运条件的限制,难以扩展。工部局电气处在杨树浦沈家滩另建江边电站(今杨树浦发电厂),于民国2年(1913年)4月12日发电,设备容量4000千瓦。法商电车电灯公司租赁了董家渡水厂,经营业务扩大为电力、电车和自来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上海的民族经济发展较快,棉纺、面粉、缫丝、卷烟等行业纷纷投资建厂,银行、保险等金融业也不断兴盛,商业日趋繁荣,上海的民族电力工业也生机勃勃,但其规模和速度不如外商。上海内地电灯公司逐步提高供电能力后,经经理陆伯鸿提议,在民国7年与华商电车公司合并,组成华商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增资购机,精心经营。民国8年1月2日,童世亨等创办浦东电气公司,设备容量240千瓦,填补了上海浦东地区无电的空白。为维护民族权益,闸北、华商、浦东等电气公司,都在章程中制订了外商不得参股的条款。由于各电力公司竞相发展,到民国9年为止的7年期间,上海电力工业的发电能力,增加了3倍。江边电站到民国12年设备容量增至12.1万千瓦,成为远东最大的火力发电厂。闸北水电公司紧随闸北新兴工业区的形成,于民国19年在剪淞桥(今军工路)建成容量为2.05万千瓦的新电厂,营业区域遍布上海北部地区。浦东电气公司设备容量增至600千瓦,后分别通过华商、闸北2家公司,敷设2条5.5千伏和2条6.6千伏水底电力电缆,穿越黄浦江向南、北两端供电,经营范围南到周家渡,北至北洋泾,东抵高桥。郊县各乡镇,也结合碾米、磨粉、榨油、纺织等需要,纷纷兴办各类小型电厂,到民国18年共有35家,总容量为2700千瓦,其中不少乡镇电厂如翔华、宝明、真如等电气公司先后被闸北水电公司所兼并或转向其购电。上海特别市公用局根据国民政府颁布的条例和上海实际情况,对当时5家华商民营电厂计划实行统一;确定以华商、闸北2家电气公司的发电厂为主要电源点,并经沪西和浦东地区建设环市的联络线。

    民国18年8月8日,工部局因政治、经济诸因素,将电气处的全部产业和专营权以银8100万两出售给美国电气债券和股份公司(EBASCO)所属的美国和国外电力公司(American and Foreign Power Company)。虽然公共租界华人纳税人会议曾发表宣言进行抵制,上海特别市政府也以电力在租界收回时,工部局应无条件交还政府为由,呈文行政院进行外交干预,但均未成功。电气处被更名为上海电力公司(Shanghai Power Company)后,美商在原有设备基础上,继续增加发电能力,到民国23年,设备容量已达18.35万千瓦,售电量7.44亿千瓦时,用户80214户。因其越过租界范围,大量向用户供电,进一步侵犯中国主权,上海市政府和国民政府外交部与美方反复交涉,终于民国24年1月4日达成协议,由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特批,成立上海第一家中外合资的沪西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其中中方股份49%,美方51%。该公司向上海电力公司购电转售,供沪西越界筑路地区(北自苏州河、南至虹桥路、东起租界线、西迄碑坊路)的用户,其负荷约为上海电力公司全部负荷的1/5。

    到民国25年,上海人口已逾300万,成为国际大都市。上海电力工业经过57年发展,发电设备容量已达26.62万千瓦,占全国总容量的45.5%,在国内15个一等电气事业中,上海就有5个,占1/3,职工增至4185人,成为上海工人阶级队伍中一支重要的力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展经济和政治斗争,在参加反帝反封建斗争和上海第三次武装起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二)

    民国26年(1937年)8月13日,日本军队大举入侵上海,中国军队英勇抗击,战火笼罩浦江两岸。3个月后上海沦陷。华商、浦东2家电气公司的发电设备被日军全部拆走,荡然无存;闸北水电公司设备虽未被拆,但损坏严重,员工均遭遣散。为控制长江流域的电力工业,日商勾结伪政府成立了华中水电公司,将华商、闸北、浦东3家电气公司分别改名为华中水电公司南市分公司(华中水电株式会社南市支店)、北部分公司(北部支店)、浦东营业所,民族电力工业受到严重摧残。租界成为“孤岛”后,因其独特地位,逃避战乱而迁入的人口日益增多,经济一时呈畸形发展,部分地区的电力负荷还有增长。民国30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占租界,上海电力公司和沪西电力公司亦被日军占据,并一起并入华中水电公司,改称上海电气分公司(支店),法商电车电灯公司虽未被占,但有5台机组被日本军事当局征用拆走。民国33年11月,美国飞机投弹轰炸被日军占领的江边电站,2台机组和部分厂房设施被炸,至此,全上海共减少发电能力7.91万千瓦。上海在沦陷期间,水陆交通被阻,燃料供应困难,全市经济凋零,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电力工业明显萎缩。

    抗日战争胜利后,民国34年9月17日,上海各电力公司由国民政府经济部接收,发还原主经营。闸北、华商、浦东3家公司的发电能力尚未恢复,所供电力,均购自上海电力公司,法商电车电灯公司的一部分负荷也依赖上海电力公司供给。为恢复发电,闸北水电公司努力修复被损设备,华商、浦东电气公司曾多方呼吁,要求日本政府赔偿被拆设备,对已拟订的赔偿方案,因占领日本的美军阻挠实施而毫无结果。华商电气公司只能在民国36年1月向龙华水泥厂(今上海水泥厂)租用1台1440千瓦旧机组进行发电。浦东电气公司与纺织厂联合筹款购置1台2500千瓦机组,安装在张家浜发电所,于同年7月1日恢复发电。上海电力公司将绝大部分锅炉由烧煤改烧美商供应的重油。上海电力工业一度有所恢复。在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后,由于燃煤运输不继,供应锐减,导致发电能力停滞徘徊,电力供应严重不足。上海市政府为缓和缺电局面,曾于民国36年3月拟凭藉美商上海电力公司的资本,将上海6家电气公司组成联合电力公司,因国民政府行政院不予批准而未能实施。民国37年,解放战争进入决战阶段,中国人民解放军挥师南下,国民党统治下的上海,通货膨胀,物价飞涨,民不聊生,电价亦随之一涨再涨,再加上燃煤匮乏,上海电业的售电量再次跌入低谷。民国38年初,国民政府下令“应变”,在京沪一带实行破坏政策。广大电业职工在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的领导下,在反对内战、争取和平,反对独裁、争取民主以及反饥饿、反迫害的斗争中,直至开展护厂斗争,为迎接上海解放,始终站在前列。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全市发供电设备得到完整保存,电力供应从未中断。

    至1949年底,上海共有发电设备容量25.96万千瓦,是全国的14%,年发电量10.09亿千瓦时,占全国的23.4%,人均年用电量201千瓦时,发电标准煤耗率647克/千瓦时,厂用电率7.96%,发电设备年平均利用小时3886小时,线路损失率10.68%,5.2~33千伏线路1580公里,380/220伏低压线路2064公里,22~33千伏变电容量24.85万千伏安,最高负荷21.6万千瓦,年售电量8.18亿千瓦时。

(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中国共产党上海市委员会和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上海电力工业医治战争创伤,对设施进行修缮,对企业加强整顿。面临美国经济封锁造成的上海各电厂燃油告急、备品配件紧缺等重重困难,广大电业职工以高度的主人翁自觉性想方设法将锅炉改成烧煤,并自力更生制造配件,充分发挥设备的供电能力,有力地支持了上海经济恢复。1950年2月6日,美制国民党飞机轮番轰炸上海各电厂,妄图使上海陷入一片黑暗。江边电站首当其冲,人员伤亡60余人,厂房、设施遭严重破坏,全站停止发电。在上海市人民政府领导下,立即组织力量突击抢修,市长陈毅亲临现场慰问、视察,群情激昂。电站职工仅用42小时就先使l台机组载荷发电,输煤皮带未及修复,就肩挑人抬给锅炉上煤。其他电厂也积极修复设备,使全市发电出力逐步提高。到1952年底,上海发电设备容量达29.79万千瓦,比1949年增加3.83万千瓦,占全国发电设备容量的15.2%,取得了反封锁、反轰炸的重大胜利。

    1951年6月,上海市人民政府针对划区营业、电价各异的状况,首次公布了统一电价,对全市用户按核定电价收费。同时,向棚户区供电,使广大劳动人民用上电灯。针对上海电力工业管理分散的状况,为统一管理、集中领导,1953年2月20日成立上海电业管理局,属中央燃料工业部领导,根据国家计划,组织生产和建设。针对上海各电力公司所有制性质的不同,按政策分别采取军事管制、收归公营、公私合营、租赁赎买等方式,逐步改为国营企业,成了人民的电业。针对电网分割,又犬牙交错、电压等级复杂的状况,1954年4月1日组建上海电业管理局中心调度所,实行电力统一调度。

    1953年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根据沿海地区不进行重点建设的方针,上海电业未建新厂,主要靠各家电厂挖掘潜力,增加电力供应。到1955年后,南市、杨树浦、闸北3家电厂才各扩建1台机组,总容量5.2万千瓦。在对原有输配电网络改造整顿中,1957年建成全市35千伏环网,架设上海第一条110千伏望(亭)——(西)郊的1101线。1957年底,上海发电设备容量达34.44万千瓦,虽然设备容量年平均增长3.7%,经合理调度,发电量却年平均增长8.1%。

    随着国民经济发展,1958年上海电力工业加快建设步伐。吴泾热电厂作为国家156个重点项目之一动工兴建,闵行发电厂又为配合闵行地区重型机械工业发展而开工建设,增加了上海南部的电源点。地处长江口的崇明、横沙、长兴3岛也建立了电厂。发电机组除吴泾热电厂从苏联进口外,开始向国产化转变,南市、闸北2家电厂在扩建中,分别安装了国内第1台1.2万千瓦和5万千瓦的双水内冷汽轮发电机组。华东地区第一条长100公里的220千伏望(亭)——(西)郊2201线于1960年架通,上海第一座220千伏枢纽变电站——西郊变电站扩建。上海郊县的农村电网建设在1958年初步形成以农田排灌为主的10千伏电网后,1960年又分别成立县供电所,以加强农村电网的建设和农电管理。此时,在“左”的思想影响下,上海电力工业中曾一度推行和采用一些忽视科学技术、违背客观规律的做法,使生产与建设造成不应有的损失。1962年4月,上海电力的生产与建设,直接由华东电业管理局管理,上海电业管理局随之撤销。至1965年的3年经济调整期间,各电厂对上煤、循环水和化水等设施进行大量的填平补齐工程,使“大跃进”中简易上马的新机组逐步达到额定出力,对发、供电设备,消除缺陷,做了大量完善化工作,一些不切实际的做法逐渐得到纠正。随着100余公里220千伏线路和蕰藻浜、浦东220千伏变电站建成,以及国内第一条220千伏过江电缆敷设成功,联成了上海220千伏环网。电网逐步取消110伏、5.2、5.5千伏和13.2千伏级电压,简化了电压等级。至此,上海电力工业发展速度基本适应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1966年到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中,上海电力工业受到很大干扰,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优良传统遭到严重削弱和破坏;合理的规章制度受到批判,甚至予以废止,破坏了正常的生产秩序;机组烧煤改烧油、超铭牌发电,设备损伤严重,系统频率无法维持,安全供电难以保证,事故频繁,缺电局面日趋严重。广大电业职工仍能坚守岗位,克服困难,做好本职工作。1970年后,为解决浦东地区的用电需求和高桥、金山石油化工基地的建设,配套兴建了高桥、金山2家热电厂,按负荷急需,在吴泾、闵行、闸北3家电厂扩建国产机组,其中7台是超高压12.5万千瓦中间再热机组。上海西部的西郊变电站经黄渡变电站与江苏、安徽两省联网,南部通过闵行发电厂经金山热电厂(今上海石油化工总厂热电厂)与浙江省联网,初步形成苏、浙、皖、沪三省一市的220千伏华东电网。此外,在安徽省南部山区的上海后方基地还新建3家电厂,安装机组8.6万千瓦。为缓解缺电状况,抓好计划用电、节约用电和安全用电工作,实行开源和节流并举的方针,1972年成立上海市计划用电办公室,1977年起,又分批成立变电站计划用电管理委员会。到1978年底,上海全市发电设备容量197.72万千瓦,年发电量139.71亿千瓦时,年售电量118.10亿千瓦时。

(四)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电力工业加快发展速度,加强了设备检修和线路改进,对锅炉进行压油改造,恢复烧煤,管理上加强整顿,新增了一批大容量、高效率的机组。1983年,宝山钢铁总厂自备电厂投运,安装2台当时单机容量最大的35万千瓦进口机组,杨树浦、南市2家电厂分别扩建供热机组,大幅度增加杨树浦地区热网的供热能力,同时筹建南市地区的供热管网。然而,缺电仍然十分严重。为了加快电力工业发展,缓解缺电矛盾,根据国务院制订集资办电的一系列方针,上海电力工业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多层次、多渠道筹得大量资金,给电力工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1985~1987年,全市集资办电42.5万千瓦,占3年内投产机组容量的63%。位于长江口岸的石洞口发电厂,被列为国家和市的重点建设项目,采用一次规划设计、一次建设、4台30万千瓦机组逐台投产,仅用57个月23天就全部建成,一跃而为上海目前最大的火力发电厂。500千伏南桥、黄渡变电站建成投运,全国第一条500千伏正负两极输送能力为120万千瓦、全长1045.67公里、从葛洲坝到南桥的超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已于1990年8月27日竣工投运,华中、华东两大电网实现联网。1990年,华能上海石洞口第二发电厂加紧建设,将安装2台60万千瓦的超临界机组。吴泾热电厂2台30万千瓦机组的六期扩建工程,正紧张地施工。上海地区的500千伏环网也在建设中。

    针对市区用电增长迅猛而原有的供电设备陈旧,且大都已满载或超载的状况,上海电力工业通过新建、改建变电站,增设各种线路并采用多种改进措施,到1985年使市区供电能力提高40万千瓦。但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入,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和家用电器的普及,市区供电能力仍严重不足,拉电、限电频繁。为此,为尽量减少市中心区征地、动迁、进出线通道等矛盾和困难,采用电缆线路变压器组、选用小型组合式设备,新建一批大容量的变配电站,同时将220千伏电源深入市区,市中心区的人民广场,还建造全国容量最大的220千伏地下变电站。在提高供电能力的同时,电网调度的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线路损耗逐年降低,1978~1986年,仅9年连续降低线损一项,就节电12.5亿千瓦时,获国家经济委员会嘉奖。

    随着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根据华东电网体制改革方案,经上海市人民政府和水利电力部同意,于1985年底,将原由华东电业管理局直接管理的上海各电力企事业单位组建成上海电力公司。1986年12月17日,经部、市批准,将上海电力公司改为上海市电力工业局,全面负责制订并实施上海市电网规划工作,统一领导和管理水利电力部及上海市所属的各电力企事业单位,对上海其他电力企业实行行业管理。为贯彻“政企分开,省为实体,联合电网,统一调度,集资办电”的方针,1989年10月23日,经能源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还同时成立一个经济实体——上海市电力公司。1990年,上海市共有发电厂11家,供电企业6家,电力建设施工企业7家,燃料运输企业1家,为电力生产和建设服务的制造、修造企业6家,设计单位2家,试验研究单位1家。

   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使上海电力工业在第七个五年计划期间跨上一个新台阶。1986~1990年的5年中,上海市电力工业局完成基本建设总投资48.34亿元,产值为67.56亿元,实现利税31.69亿元,上交利税28.48亿元,名列上海各行各业前茅。全市发电设备容量年均递增率6.9%,人均年用电量上升到2052千瓦时,是1985年的l.5倍、1949年的10.21倍。电力科研在对设备、产品进行革新、改造、试验、探索中,取得丰硕成果,收到显著效益,共获国家、部、市科技成果奖和优质产品奖35项。

    到1990年底,上海发电设备总容量468.67万千瓦,年发电量243.04亿千瓦时,发电标准煤耗率348克/千瓦时,厂用电率6.12%,供电标准煤耗率371克/千瓦时,发电设备年平均利用小时5338小时,线路损失率5.65%,年供热量39.54拍焦。共有23千伏及以上的供电线路5671公里,23千伏及以上变电容量1491.57万千伏安。装接容量1699.47万千瓦,最高负荷410.7万千瓦,年售电量190.49亿千瓦时。上海电业职工共有50529人,其中上海市电力工业局所管辖单位共有职工32677人,内工程技术人员3587人,占11%。电力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44322元/人·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41年来,上海电业向全国各地输送各类专业人员4113人,评出全国和部、市级劳动模范、先进生产(工作)者399人次。

    围绕发展外向型经济,推进改革开放,中共中央、国务院在90年代第一春,宣布了开发开放浦东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上海的振兴提供了新的契机。电力工业也随着浦东的开发,吹响了建设的进军号,紧傍东海之滨,规划容量为360万千瓦的外高桥发电厂,其一期工程120万千瓦已完成选址和基础试桩工作,规划容量为300万千伏安的500千伏杨高变电站等一批电力建设项目,正在兴建。为了满足上海经济发展再上一个台阶同国际接轨的用电需要,上海电力工业在今后的年代里,必将以更高的速度发展。“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上海的电力工业借改革、开放的强劲东风,不断腾飞,为把上海建设成为开放型、多功能、产业结构合理、科学技术先进、具有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城市,提供充足的电源和热能,当好先行官。


(编辑:漂冷的日子)
在线投稿 关闭窗口


快速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