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行业自办的教育事业,始于1922年。但在新中国建立前,电力教育只有数量甚少、规模很小的中等职业教育、工人培训和子弟学校教育。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原水电部、电力部、能源部和国家电力公司都根据中央的要求和电力工业发展的需要,制定和实施了电力教育工作规划和年度计划,采取多种措施,增加教育投入,组织领导和协同有关部门开展多种层次和多种类型的教育培训工作。到目前为止,电力行业已经形成了从职工子弟中小学到电力大学,从职前到职后的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专业配套的教学措施比较完善的电力教育培训体系,基本满足了电力工业发展的需要。通过教育和培训,改善了电力职工队伍的知识结构,提高了职工政治业务素质,推动了电力建设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电力教育培训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
(一)电力行业的高等院校
电力行业现有原电力部所属普通高校13所,其中全国重点高校2所(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华北电力大学),普通本科高校3所(东北、上海、长沙电力学院),高等专科学校8所(北京、沈阳、长春、太原、南京、郑州、西安、重庆),设有本科专业46种,专业点86个;专科专业50种,专业点96个;博士研究生学位授权点1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硕士研究生学位授权点33个;在校生人数约4万人,其中研究生2千人(博士生200人),本科生2.3万人,专科生1.5万人。自1981年至今,共为国家输送本、专科毕业生60000人,研究生3000人。近十多年来,这些高校增设了急需的新专业,调整了一些老专业,拓宽了专业面,增强了适应性,部分高校还开设边缘及交叉型学科。
另外,上海交大、福州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四川大学(原成都科技大学)4所大学与原电力部联合办学,设本科专业33种、专业点45个,专科专业6种、专业点7个,在校生约5000人,其中本科生4800人,专科生200人;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天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河海大学等20多所全国重点大学设有电力、水电等专业为电力行业培养输送人才。
电力系统现有中专学校35所,技工学校65所,在校生8.5万人,年招生分别达到9500人和1.6万人。近10年分别输送毕业生6万人和10万人。
(二)电力成人教育发展迅速
培训厂长和总工程师、总经济师、总会计师、党委书记8000人次,培训专业技术干部、工人270余万人次,企业管理干部参加国家财税、金融、外贸、投资四大改革措施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训达2万多人,培训大、中型企业后备干部1000多人,有约40万名青壮年参加了文化、技术补课和各种岗位培训;根据电力生产、基建、科研和管理工作的要求,
举办继续教育培训班600多期,培训3.4万多人次。各种层次和形式的成人学历教育毕业生达7万人。现有职工大学23所,在校生8000人,年招生3000人;管理干部学院1所,在校生600人,年招生300人;成人中专36所,在校生25000人,年招生9000人,还有13所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学院(函授教育)在校生1万余人,年招生2000人。原电力部属院校已成为电力工业各级各层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基地和主力军,一大批电力院校的毕业生已成为电力生产与管理骨干,为电力工业的发展和电力科学技术现代化进步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有一支思想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
随着电力教育事业的恢复和发展,师资队伍有了长足的进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校严格按任职资格聘任教师,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教育,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和业务素质都有明显提高。据不完全统计,电力系统高校有专任教师5377人,其中教授462人、副教授1643人,具有高级职称的占教师总数39.18%(重点高校占54.4%),博士导师26人,其中3人被选为工程院士;教师的学历水平也有较大提高,特别是重点高校,硕士学位以上的研究生约占整个教师60%以上。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师的职称结构和文化结构也逐年得到提高,中专有专任教师4000人,高级讲师和讲师占教师总数45%;职工大学有专任教师2045人,成人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也逐步得到加强。
(四)加强和改进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
在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各院校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和完善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大力选拔和培养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干部,初步建起一支专兼结合,基本配套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普遍建立了德育教研室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机构,改进了思想工作方法,积极探索“两课”(思想政治课和马列主义理论课)的改革,加强了“三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针特性,保持了学校的稳定,创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特别是在1990年底、1991年中旬,原能源部党组相继在山西临汾电力技工学校召开德育为首,从严治校,加强管理的现场会,以及在辽宁沈阳召开学习沈阳高等电力专科学校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使培养出的毕业生能适应现代化大工业生产的需要,能理论联系实际的办学经验现场会,得到了国家教委及各省、市、区教育部门的肯定,很快在全国掀起学临汾、学沈阳电专活动的高潮。
后来,在1991年通过教育部评估,电力系统近百所中专、技工学校在办学条件、管理水平、教育质量等方面都上了一个新台阶,成为省、部级重点学校的有69所,其中37所成为得国家级重点学校。
(五)加强学校基本建设,改善学校办学条件
在原水电部、能源部、电力部以及各电管局、电力局大力支持下,各级各类电力学校,特别是电力高等院校,充分利用有限资金加强学校基本建设,购买教学、科研急需的仪器设备,建设先进的实验室和电化教育中心。目前,电力系统院校其在校学生的人均宿舍面积、人均校舍面积和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等方面,均已达到或超过国家规定,办学条件得到明显的改善。
(六)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初见成效
按照《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精神,从电力工业部门的实际情况出发,早在1979年底原水电部先后把专科、中专、技工学校(后来把3所本科高校)划归有关电管局、省电力局管理,发挥部和电管局、省电力局二级办学的积极性,改变教育由国家全部承担的格局。这一举措得到国家教委的肯定。各校普遍实行了定员、定岗、定编,建立了各类人员岗位责任制,实验室目标管理责任制,教师职务聘任制,后勤工作多种形式经济承包责任制等。
(七)坚持教学改革,改善教学手段
为了适应电力工业建设和发展的需要,电力院校这几年逐步增设了一批急需的新专业,调整了一些老专业,拓宽了专业面,增强了适应性;重点高校加强了研究生培养,中专、技校通过综合改革,学校内部开始形成竞争,高效运行机制,“分段式”,“模块式”教学等试点已取得成绩。技工学校的“双证考核”(毕业证书和技术等级证书)制度正逐步得以扩大。电力各类院校在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等方面积极进行改革,加强了课程建设和评估,推广了电化教学和计算机辅助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部分课程建立了试题库,编写了各类教材数百余种,其中部分教材和教学成果分别获得国家级、省部级优秀奖。
(八)科学研究工作和校办产业有较大发展
电力高校科研是电力科学技术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特别是近几年来,电力高校主动密切与电力(水电)企业等各方面的联系和合作,在应用科学研究、基础理论研究和高科技开发等方面努力使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取得了丰硕成果,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既锻炼了队伍,又提高了学术水平,同时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
自1980年以来,高校科研获得国家发明奖3项、科技进步奖12项、科技大会奖12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90项、获专利135项。仅94年科研经费已达2465万元。同时校办产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密切了学校与社会经济的联系,成为学校创收、提高经济效益、改善办学条件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进入90年代以来,各电力高校相继兴办起来的一些高科技产业已初具规模,科技产品销售网络遍布全国,有的已进入国际市场,实现了年产值4亿元,利税5千万元,上交学校2400万元。
(九)电力教育与国际交流合作有较大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电力教育系统先后派出近500多人出国留学,学成回国后大部分已成为教学、科研骨干。目前,电力高校已同美、俄、日、加、英、澳等几十个国家、地区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联系和合作关系,并互派专家、教授进行讲学,合作科研,互派留学生,教育考察等,促进了电力教育的对外开放和交流。
50年来,中国电力教育培训事业,在原水电部、原能源部、电力部领导下,经过各级电力部门的积极努力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工作,虽然已有一定规模和具有进一步提高质量、效益的基础,但从整体上说,电力教育培训事业仍不适应全国电力工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今后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改革,调整结构,增加投入,提高质量,注重效益,理顺体制,协调发展,以现有教育资源为主体,实行教学、科研、生产结合,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学习推广国内外先进的教育培训经验,努力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电力行业教育培训模式,培养造就电力工业需要的各类专门人才,促进电力工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