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专刊首页 >> 电力资讯 >> 新闻快讯 >> 正文

2006年:我国电力产能过剩成梦呓
转自:新浪财经 时间:2005年12月30日17:47

  进入21世纪,在中国的能源体系中,有这样的一个产品,时时在过剩和短缺的吵嚷声中不得安宁,它就是电力。电力真的短缺吗?CIEN注意到,三峡公司有450多亿度电在寻找出路。电力真的过剩吗?有报告显示,明年全国电力需求依然强劲。“电力”受到如此折磨,症结到底在哪?是电厂,是电网,还是体制之病?不管如何,中国电网公司的吕海平告诉CIEN记者,2006年电力难有过剩之忧。

明年电力需求强劲

  电力到底是供大于求还是求大于供,许多人最重视权威的说法。最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出台的《2006电力煤炭需求形势预测》显示,明年电力需求增长虽然比2004年和2005年有所缓和,但依然强劲,因为重化工业和生活消费依然是拉动电力需求增长的主要力量。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电力短期需求预测模型”的分析,预计2006年全年电力需求为26637亿度,同比增长11.3%,虽较2005年有所放缓,但与2006年GDP预期增速8.6%相比,电力需求增长仍然强劲,电力弹性系数?电力需求增速与GDP增速之比?为1.31。

 未来几年各地区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的格局难有大的变化。因此,基于这样的判断,报告认为2006年电力需求增长较快的地区仍然是华东、南方和华北区域,东北、华中和西北地区需求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居民用电尚受压抑

  根据上述报告内容,重化工业等耗电产业近年来支撑着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对电力有较大的需求。

 吕海平告诉CIEN记者,其实,人们还忽视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居民的生活用电需求一直因为工业用电紧张而受到压抑。更何况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原来用电较少的农村人口在进入城镇之后,用电量的需求也会迅速增加。

 他指出,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人均用电量偏少。有的专家也认为,如果以人均用电1000瓦作为国家经济小康来看,中国的电力总体需求根本没有达到过剩的极限。虽然目前我国发电装机总量和发电量已居世界第二位,我国人均装机只有0.34千瓦,而美国是3.2千瓦,日本是2千瓦以上,世界平均也超过0.5千瓦。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人用电太少,今后电力市场空间依然很大。吕海平表示,从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看,其经济快速增长期间,都有一个更快、更长的电力发展期。其电力的快速发展有力地支撑和促进了本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反过来,经济的快速增长又对电力提出更大的需求,这种良性互动,相互促进了发展。当然,关键在于良性互动,而不是一个跛腿。

 吕海平还指出,世界经验表明,一个国家要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装机必须达到1千瓦以上下,即使到2020年预测装机13亿千瓦,按我国人口那时只达到14亿计算,人均装机1000瓦还远远没有实现。

 电力过剩剩在哪里

 既然电力需求有如此大的空间,难道电力过剩之说是杞人忧天,抑或是空穴来风吗?当然,支撑电力过剩观点的也有其数据为证。CIEN观察到,有媒体称,目前电力装机容量可从2002年底的3.6亿千瓦提高到2007年年底的7.2亿千瓦,五年内增长1倍。按照这个数据,增长了一倍的电力在国家宏观调控抑制高能耗产业发展的情况下将用在何处呢?更有数据表明,2004年年底我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4.47亿千瓦,并有2.8亿千瓦电站项目在建。这些在建项目今后发电给谁?

 至于媒体指出,三峡等电厂电力出路有问题,这关键不在需求疲软,而是电网输送协调不够。CIEN有理由提醒大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报告证明,“电网的输电能力,在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数有所降低的情况下,当前电网月均负荷率仍然居高不下。”目前,电网输电能力的增长能否跟上电源建设的速度,已成为保证电力供需特别是平衡不同区域电力供需的关键。

 同时,也有专家指出,目前电力供需市场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工业用电。今后,如果市场化改革在电力系统进行,电力作为单纯的商品也存在营销问题。如果营销做够,市场空间开拓顺利,那么电力需求不排除会出现新的增长点,更何况全国还有5000万左右的居民没有用电。

 至于国家有关部门一再声称警惕电力过剩,其目的更多在于防止电力投资爆发性增长。正如曾经出现的房地产泡沫一样,一旦电力投资短期内纷纷上马,形成巨大的发电规模,那么不仅与经济发展不适应的电力过剩,也会威胁到金融体系的稳固,甚至影响社会稳定。

 因此,有专家告诉CIEN记者,电力发展要跟经济发展速度挂钩,这样,电力需求才能稳中有升。

 供需平衡有待体制改革

  在电力过剩还是短缺的吵嚷声中,电力改革也成为大家经常听到的词汇。有关专家表示,电力供求之所以产生如此多争论甚至误导,关键在于体制没有理顺,造成要电的得不到电,发电的送不出电,搞得整个电力市场一片喧哗,甚至造成电荒带来的巨大损失。国家电监会信息中心统计分析处处长杨名舟也大声疾呼,这些年电力改革基本不成功。

 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会长保育钧告诉CIEN记者,目前,电力体系还是处于多头管理的局面。虽然大家各有分工,但最后造成谁也无法最后决定。他指出,国资委管电力企业,发改委管电力规划,而电监会管市场监督。较为尴尬的是,电监会却没有银监会那样管用,甚至有人称其为摆设,它在电厂、电网的利益博弈中成了一只跛脚鸭。

 也有专家称,这“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形成了一个逻辑“怪圈”:国电公司说,发改委批项目时老压着不放,所以缺点别怪我,电网公司称不能发电,没电时为了防止网络瘫痪,只好拉闸限电,而发改委则是一声叹息,虽然规划很好,但从纸上搬到地上却不是自己就能做到的。而电监会一方面权力有限,常受掣肘,另一方面公司繁多,无暇顾及。于是乎中国的电力改革就这样喊着喊着大家都累了,最后只好继续规划。

 实际上,CIEN观察家认为,造成电力供需矛盾百出的就是这样的行业管理体系。同时,要将规划与市场更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市场发言,才能让规划有效。否则九五电力过剩,十五又缺电,十一五又喊电力过剩。

 不过人们呼喊已久的电力市场化改革预计在2006年依然是雷声大雨点小。CIEN担心,这势必造成电力供求的更多误区。也会影响行业对未来几年电力是否过剩的判断。电监会主席柴松岳也曾明言,电力企业的产权结构和组织形态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尤其是科学的电价机制和电力投资管理体制尚未形成,电力改革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

 不管电力改革是否能够顺畅进行,2006年较强的电力需求都将刺激这种改革必须尽快开展


(编辑:007)
在线投稿 关闭窗口


快速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