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专刊首页 >> 青青校园 >> 校园文化 >> 正文

东北电力学院一学生发给教育部部长的一封信?
转自:---- 时间:2005年02月07日09:44

尊敬的周部长:

您好!

感谢您在百忙之中阅读我的来信.我是一名普通学生,现就读于马上要改名的"东北电力学院".

当然,您作为教育部长,不会了解这么一所"小"学校的更名过程的.但我希望您至少听一听我们的想法和心声.我们学校在申请更名过程中,申请了三个名字:东北电力大学,东方电力大学,吉林电力大学.

然后呢,最近教育部说我们学校改名可以,只不过不能改称有地域性的名字.也就是说我们不可以改称"东北电力大学" ,而只能在"东方电力大学","吉林电力大学"二中选一.我们当然不会改成"吉林电力大学",要知道我们原来的名字是"东北电力学院",如果越改越小,校领导有何颜面来面对广大同学?而我们的将来又将会是怎样?所以我们唯一的选择是"东方电力大学"!

您听听,这像一个以招收本科学生为主,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并能联合培养博士的学校的名字吗?同学们都在议论:我们学校怎么改成了民办的啦??您再想想,我们这么改名是多么无奈啊!

为什么华北电力就能用那么好的名字?为什么我们不能用?

是的,东北电力学院近些年的发展是不尽如人意,有学校的方面,但更大的问题在于以前教育部的决策和吉林市经济的停滞不前:东北电力学院原本隶属东北电力部,但是自从被"判"为省管后,就没有多少资金可供支配,维持学校各部门正常运转尚且不易,更别说什么引进人才了!而且吉林省教育厅有"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这样的宠儿,如何顾得起在一个偏僻城市的东北电力学院呢????这本身就是决策上的失误,可我们就那么倒霉,来承担这所有的责任.但我们什么都没说,不信您去看我们学校的主页.那上边有您要的答案!

现在的东北电学院正以前所未有的迅猛之势发展着,我们真诚的希望教育部的专家们能再来这里看一下,看看我们的新教学楼和新的校区,我想这就代表着一种决心,一种力量.但教育部的一盆冷水泼的实在让人心寒,甚至凉透了心!

我们申请改名,然后由教育部审批,这本无可厚非,但是教育部的做法实在让我们无法理解.为什么我们不能改叫东北电力大学呢?是因为我们不在北京?还是不在长春??别的不说,中国政法大学,它的法学比不过吉林大学,比不过武汉大学,比不过南京大学,比不过西南财经政法大学,比不过北京大学;管理比不过西安交通大学,比不过清华大学.但是它为什么就能叫中国政法大学??这公平吗??看您的简历,知道您曾经在华中科技大学工作过,想必改名前您一定在那里吧!从华中理工改为华中科技大学,曾任校长的您心里能接受么??

远的不说,就说今年的更名,焦作工学院更名为河南理工大学 ,为什么?它比我们实力强吗?为什么它能改?我们就不能?是因为我们的招待费不够?还是因为我们没有犒劳教育部的专家????论就业率,我们学校一点都不低,国家电力公司的老总都是我校的学生.论工资,北京理工的毕业生月薪1500的也不在少数,东北电力的当年毕业生月薪8000以上也不是什么新鲜事.

学校是改叫东方电力大学了,但它坑的是谁啊,是学生!据我所知,大概全国只有东北电力学院一家本科学校改叫的是民办学校的名.为什么?无奈!全国没有几所本科电力院校,无论从道义上讲还是从实际出发,或者进一步说为了电力系统的繁荣和发展,都应该给予一定的支持,只是很可惜,这些我们都没看到.还是那个问题,为什么我们不能叫"东北电力大学"?难道是在给那些专科电力院校留着吗?作为一个学生,想不通;作为东北电力学院的一员,想不通.

教育部的那些高薪高位的专家们不会想到,在现今的社会还有不少人为工作而头痛不已.他们不会想到,他们的一举手就决定了一个学校的兴衰荣辱.这些他们根本不会想到.

我国政府的各项政策表明政府的职能正在向服务型转变,但教育部的这种生杀大权实在让我们难以理解,大家都在强调"以人为本",但究竟什么是"以人为本",我觉得似乎还有待商榷.

感谢您听了我这些唠叨,但我并不觉得这是废话.我也请教育部的有关人员把这封信转交到周部长的手中,无论结果是怎样的,我们至少在期待着.对于这封信,我发誓完全是出于自愿的,与学校无关,如果追究下来我负全责!如果需要,我可以告诉您我的名字.我也没搞什么万人联名,而只是让您听听一个东北电力学院学生的认识和心声.在此,真诚地谢谢您,谢谢您在百忙之中看了我的信,我也真诚的希望您的回复,我会把这封信贴到东北电力学院网站的论坛上,让同学们都看到,倘若您回复,我将不胜感激,并会在第一时间通知全校同学

最后,祝您工作顺利,身体健康!

谢谢!

东北电力学院的一名普通学生
2004.5.26  


(编辑:admin)
在线投稿 关闭窗口


快速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