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测评在国内出现已多年,企业、政府、警察局、学校都在开展测评工作,但很多人对人才测评仍然有这样那样的认识误区,这里笔者列举有代表性的几种看法,并结合实际案例,提出个人的意见和评论。
误区一:
人才测评可用可不用或人才测评得不偿失 对于人才测评到底可用可不用的问题,总是有人发出这样的反问:以往没有现代人才测评技术,企业不是也发展到今天了吗?但毕竟时代已完全不同,如果说科技人员的误用还可以弥补的话,那么管理人员的误用,特别是中高级管理人员的误用,将对企业造成的无可挽回的损失。
也许下面的一组数据可以让我们清醒地看到人才测评的作用:凡由主管根据个人意见提拔的,其正确率为15%;经过管理部门提拔的,正确率为35%;管理部门推荐结合人才测评选拔的,正确率可高达76%。当然,搞人才测评是要有投入,但企业家明白,人力资源既是最廉价的资源,又是最昂贵的资源。选准了人,投入很低的成本就可以给企业带来几十倍,上百倍甚至更多的回报;选错了人,可以给企业造成严重损失,直至破产。
施乐公司曾对500名销售人员和经理进行测试,花费了34万美元,而实际增加的经济效益是490万美元;美国AT&T公司1998年投资3.3亿美元咨询费,重要工作之一是人才测评,综合效益是15%,避免了55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误区二:
做人才测评不如看履历背景 很多企业在招聘、选拔人才时只重视履历背景,规定了许多所谓的“招聘陷阱”,如从事过个体私营的不要,博士两地分居的不要等等,这当然极不合理。 诚然,履历分析,可以作为一种很好的测评手段,它可以有效地了解候选人的素质,但是前提条件是要对候选人的经历深入分析,这称为“加权履历分析技术”。履历分析的初筛效果较好,“事实”资料容易验证,针对性强,但也存在问题。有时,关键因素常常未作考虑,所以履历分析常用作为人才测评的辅助工具。
误区三:
企业招人有了面试就够了 实际上,面试就是人才测评的一种,只不过一般所做的面试并没有标准化,达不到人才测评的要求。许多企业的面试,只能称为面谈。 笔者观摩过很多企业的面试,主观随意性很强,他们被如何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分辨出有用人才这一难题所困挠。于是,他们往往根据以往业绩评判候选人,或尽可能挑毛病。候选人因为一个偶然行为,就很可能将拒绝,如候选人头发烫得太高,就不予录用等。 即使我们可以进行科学化的面试,面试与其他测评技术相比仍有很多不足,如与心理测验相比,面试主观性强,过分依赖主考的水平,而且成本高,不能批量做。
误区四
再好的人才测评也不如试用,试用存在很多问题:
1. 不可能每个人都试用几个月,更不可能同时试用,那样工作就乱了套了;
2. 在这个职位上干得好并不一定在那个职位上也干得好;
3. 现在干得好,条件变化后未必还干得好。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将实际的工作场景进行浓缩,放在模拟的情景下,让被试者对各种各样实际问题进行处理,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其素质,这就是情景模拟技术。
情景模拟技术最初出现在一战、二战期间用于选拔军官,二战后,企业界开始广泛使用,美国AT&T公司率先进行了一项评价中心技术的研究,他们对400多人进行了全面的评价中心测试(含24项指标),并将测试结果封存起来。8年后再将这些结果拿出来,发现这些结果有非常惊人的准确度,对提升工作人员的预测准确率达78%。以后的大量研究都证明评价中心技术有非常高的信度和效度,有很高的预测价值和经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