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务院批准的《“十一五”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中,将余热余压利用,尤其是水泥工业余热利用,列为十项重点发展的节能技术之一。据悉,国家发改委将加快制定有关政策和行业标准,加快推广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
嗅觉灵敏、敢为天下先的浙江企业,快速捕捉到了这一商机,而且已经有人吃了头口水。这座巨大的宝藏,正向浙企慢慢开启大门。
3月28日一早,浙江申河水泥公司董事长卫松根兴冲冲地从桐乡驱车直奔杭州,向省经贸委报告了一个喜讯:他们刚刚改造完成的纯余热发电装置成功并网运行,每小时用废气发电超过2500度。
“申河”是全省第一个从水泥废气中淘出巨大电能的“吃螃蟹”者,全省有15家水泥企业也正准备向过去毫无价值的废气要电。省经贸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如果全省新型干法水泥窑全部完成这项技术改造,一年从废气中“淘出”的电量,可望供100万户居民使用。
“申河”吃了第一只螃蟹
卫松根“掌控”的申河水泥有限公司,是一家大型水泥生产企业,年生产水泥能力200万吨。和其他水泥企业一样,“申河”耗能相当惊人,因此除了生产经营,如何节能成了卫松根关心的头等大事。
去年初,“申河”斥巨资2000万元,对日产2500吨的新型干法水泥窑进行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改造,发电装机容量3000千瓦,历时10个月完成全部技改。3月25日,作为全省第一个吃螃蟹者,这个技改项目成功并网发电,从这几天运行情况看,每小时发电量在2500千瓦以上,可满足全厂约30%的用电量;年发电量预计可达2700万度,相当于节约发电标准煤1080多吨。而桐乡电网,每小时也因此减少了2500千瓦的负荷。
“这可是一笔不可小瞧的财富。”卫松根掰着手指算了一笔账:依照目前生产水平,每吨熟料发电量在30度左右;如果按外购电价每度0.60元计算,吨熟料成本可以下降15元左右。“就这一项,一年就可以降低生产成本1000万元以上,两年左右就可以收回技改投资”。
据悉,“申河”的这条水泥窑废气余热发电装置,全部采用国产设备,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其中,杭产锅炉、汽轮机等设备担当了主角。
15家企业紧随其后
水泥回转窑纯低温余热发电,就是利用新型干法水泥窑头、窑尾温度在320度上下的废气,不用补充燃煤,直接进行余热发电。这是一项有着巨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节约能源新技术。目前,日本等国在技术上居世界前列,并已广泛应用于水泥工业,我国还处在起步阶段。
据省经贸委电力处诸葛建处长介绍,去年,浙江省一些水泥生产企业就开始着手余热发电可行性调研,有的还预订了相关设备,但当时选用的是补充燃煤工艺,虽然可以回收废气余热,但对环境保护不利。省经贸委在严把审批关的同时,积极建议引导企业采用先进的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并在政策上给予支持。
“三狮集团第一个接受了建议,不惜损失大笔设备订金,改用纯低温余热发电新技术进行节能改造。”诸葛建介绍,此后,省内一批新型干法水泥窑企业纷纷启动节能技改,目前共有15家企业的25条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已批准实施,包括三狮在内的6家企业已开始动手,其余企业正在紧张进行前期准备工作。“这25条生产线的纯余热发电装机容量为12万千瓦,全部完成节能技术改造后,一年可发电8亿多度,节约发电标准煤30万吨以上。”
全省年发电潜力18亿度
水泥行业是高耗能行业。统计数据显示,2003年,浙江水泥行业耗能902万吨标煤,占全省总能源消费量的11.3%。因此,水泥行业的节能降耗,是全省工业节能降耗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大力实施水泥回转窑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可显著降低水泥生产中的电耗,对推动全省高耗能行业节能降耗的全面开展有积极的意义,也是缓解当前电力短缺矛盾的有效途径。
记者从省经贸委建冶煤行业办了解到,全省现有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70条,年熟料生产能力6000万吨。如果这70条生产线全部利用废气发电,年发电量可达18亿度。按居民每月150度用电量测算,这些电可以供应100万户居民的生活用电,节约发电燃煤约72万吨标准煤。
环境保护专家还认为,废气发电不仅节约能源,而且可以大为减少水泥生产带来的温室气体和粉尘排放,节约发电用煤,能大大减少二氧化硫等废气的排放,其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都相当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