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作是件劳心费力的事情,为了找份好点的适合自己的工作,求职者们可谓“绞尽了脑汁”——各式各样的精美简历,再附上各种荣誉证书……近日,一种新型“武器”现身求职市场,受到许多求职者和用人单位的青睐——
最近,无论是在地面还是网上人才市场,我们常会看到许多求职者除了传统的个人简历、证书之外,往往还附带着一张类似于体检报告的表格,其具体内容或者是关于未来求职意向的测评,或者是关于性格气质类型、能力趋向的测评,或者是关于情商指数等的测评,不一而足,这就是人才素质测评报告。同时,不少用人单位在招聘信息上也开始明确注明“此岗位要求应聘者提供素质测评报告”,并将其作为考核录用的标准之一。
据了解,各种各样的人才素质测评,免费的亦或收费的,专业问卷调查式的、网上在线式的等等,已是屡见不鲜。据人才市场人才测评项目的有关负责人介绍,人才测评实际上是一种选贤任能的新的参考方式。它是建立在心理学、管理学、教育测量学、行为科学及计算机科学基础上的一种选才方法。通过对人的知识水平、能力、个性特征、职业倾向和发展潜力等素质进行综合测评,从而为个人发展提供咨询,明确方向。它一般包括20多个测评项目和不同的测评方法。求职者通过上网注册即可进行诸如职业倾向测试、分项能力测试、情商测试、个性测试等素质测评。系统通过综合分析测试者的情商、个性、职业倾向、职业价值观等项目,而做出素质测评报告。
“不要小瞧这薄薄的一页纸,它反映的各项指标可不少!”山东人才网首席职业顾问王志勇告诉记者,“这份鉴定材料不仅仅告诉了用人单位,应聘者是个什么类型的人才,更为求职者寻找适合自己的应聘岗位指明了方向。对于毕业生来说,人才测评能得出一个客观真实的评价,可以克服其在择业时的盲目性及对所学专业因社会需求不足而产生的自卑心理,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从长远的角度看,由于求职者对自身的能力、素质有了明确的认识,在未来的择业及人生道路上也容易找到准确的结合点。”
求职者: 找准了求职方向
据了解,人才素质测评上世纪80年代“移植”到我国,目前在国内的应用面颇为广泛。一些准备“跳槽”的在职人员,由于对原有工作不够满意,再次择业前往往借助一下人才测评,期望能够更加慎重、准确定位。同时,一些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对员工考核时,也常常进行人才素质测评。有些地方在选拔聘用领导干部时,也将人才素质测评报告作为一项重要参考指标。如今,一些即将步入社会,由于在社会实践方面相对匮乏而对自己未来的择业方向尚犹豫不决的大学生,也对人才素质测评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山东财政学院的大四学生小王手里拿着一张测评报告,兴致勃勃地告诉记者说,他参加了职业倾向测试,测评结果是这样写的:“事务型:具有务实、谨慎、有效率、有耐心等特性,有很好的数字和统计能力,乐于和文字、数字打交道,适合从事会计、记者、文秘等工作”。他拿着这份报告连同简历去招聘会求职,还真引起了用人单位的注意。现在,经过笔试、面试及协商,他已与一家外企基本有了签约意向。
另一名同学小刘对记者说,因为一直在校园里,没有任何经验,和很多同学一样都不清楚自己适合做什么,担心会由于入错行而影响职业前途。现在人才素质测评点明了自己的优势和缺点,找工作就有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求职时底气更足了!
招聘方: “冷面判官”提高招聘成功率
一些用人单位的招聘负责人反映,他们越来越意识到,文凭只能证明求职者在某一方面取得的结果,并不能客观全面地反映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在简单、短暂的面试过程中,应聘者很自然地要有意掩饰自己的缺陷弱点,尽力展示自己优秀的一面。同时,用人单位在评判时,也不可避免地掺杂着自己主观片面的一面。所以,用人单位就很难仅仅凭“一面之交”断定面试者是否就是最合适的人选。如今有了人才素质测评,借助它来对求职者的性格倾向、应变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综合素质进行一下全面测试,这样,有了测评报告这一客观依据让他们心里也感到有了底。
山东旗帜软件人力资源部经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们在招聘员工时,通常都要求应聘者提供素质测评报告,目的就是希望做到人尽其才。我们经过总结发现,一些求职者申请的岗位和个人测评报告中反映出的个性特点不符,即使录用了,但在随后的上岗培训及试用过程中还是会被淘汰,可见素质测评结果不容忽视。”
济南某大型企业人力资源部经理张女士表示,“通过测评报告我们能了解应聘者职业倾向、个性指标及综合能力,有了这么一个‘冷面判官’,使我们的招聘避免了主观性,提高了招聘的成功率”。
人才素质测评 有助于了解自己
记者近日了解到,为了能够根据自己的个性、素质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职业,很多应聘者都纷纷请教心理医生、心理测评师来帮助自己判断自己适合的职业和工作。一些大型的人才市场和人力资源中心甚至专门找来了一些专业的心理医生来替应聘者进行现场测评。
建筑专业毕业的张强工作已经三年了,一直从事施工预算工作。当初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从事建筑工作一辈子的父亲让他选择这个专业。大学四年尤其是参加工作之后,他一直很迷惘,不知道自己到底适合干什么。通过与职业顾问沟通,职业顾问建议他做一个职业倾向测试和16PF个性测试,职业顾问给他的建议是从事与市场策划相关的工作。正好有这么一个机会,他来到了一家合资的广告公司,从事客户工作,这项工作特别对他的“口味”,业绩一跃成为公司客户代表的榜首。
专家介绍说,个性对职业生涯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你一开始就充分地解了自己的个性,然后又选择了适合自己的个性的职业或工作,那么在付出同样努力的情况下,你取得的成功就会更大或者更显著。从实际应用情况来看,许多求职者通过人才素质测评,找到了自己满意的工作方向,并在实际工作中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专家: 不能完全迷信素质测评
据了解,在美国等发达国家,专业测试已开展了近百年,研究机构还对测试者辅之以长达10年的追踪研究,最长的追踪研究达75年。但是,国内的人才素质测评大部分测评题都是从西方“引进”的,因此,测评题本土化显得尤为重要。另外,记者了解到,目前流行的多种人才素质测评软件中,也有一部分是国内的。某外企服务总公司人力资源科郭先生指出,与国外相比,国内的人才素质测评软件最大弊端是研发者多为心理学专家、实践经验不足。拿理论性极强的软件来测评各行各业的人,评测结果有时并不完全准确。
不久前,记者的一位朋友打算转行做营销工作,因为一直都觉得自己性格颇为内向,见到陌生人常常比较羞怯,他为了验证一下自己到底合不合适做这类工作,就专门到一家人才市场做了一下测评。结果显示他性格活泼开朗,善于与人交往,喜欢与人分享自己的事情。这让他大吃一惊,他原本是非常内向的,平时有什么事总是喜欢放在心里,怎么一下子测评的结果和自己的性格相差这么大?仔细一看才发现,测评的结果竟然还有些自相矛盾的地方,比如:性格特征一栏中就出现“性格活泼开朗,善于与人交往,愿意与人分享自己的开心事”。同时又出现“容易悲观沮丧,凡事都往坏处想,缺乏与人接近的勇气”等前后不一致的字眼。
有关专家告诫求职人士,人才素质测评是一种有效辅助工具,但不能完全迷信它。说其有效,因为科学的测评表在某种程度上,确实能帮助人们在选拔人才、提高工作效率等方面做出贡献。但是,这并非说人才测评是万能的,它只是一个工具、一种手段,或者说是“参谋长”,它能为决策提供参考与依据,但不是“司令员”,不能代替决策,关键还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自己的职业。
(编辑:张利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