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武汉某大学校园内出现怪事——大学生宿舍电话多了彩铃,而且彩铃是一段光谷书城的宣传广告语。这一事件被顶上了该校BBS的十大,在论坛里反对声一片,学生对此事都表示抗议。表示广告彩铃给他们的生活造成了很大困扰,光谷书城的宣传广告总让人误以为打错了电话,或者是串线了。特别是现在处于毕业生找工作的高峰期,许多人因为铃声困扰了公司的通知人员而失去了获得工作的机会。发帖人表示经过咨询10000,得知铃声改动是学校电讯科所为,许多同学在回帖中对学校提出了批评和置疑。曾几何时,在滚滚“经商热”中,大学校园被誉为一片“净土”。而时下,“净土”已不再。各种广告开始进军高校校园,包括各种纯商业性广告、次商业性广告、不法广告。
作为受众目标的学生对广告并不是完全的排斥,许多同学认为接触适量的广告,感受市场经济的气息,对他们今后踏上社会是不无裨益的。校园次商业广告的出现,也在很大程度上填补了多数高校因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所提供的资讯无法完全满足大部分大学生发展的需要和预期所造成的漏洞,给求知若渴的大学生们提供了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诸多便利。 但通常校园内的广告虽然充斥了校园的各个角落但很多都不具有强制性,受众可有选择权。但此次的广告却具有明显的强制性,从学生的反映来看,该行为不仅未提供给同学有用的信息,而且损害了多数同学的利益。
广告能做到每个学生宿舍的电话上,对商家而言是个很优厚的条件。一般学生外联是不可能给予的,惟经校方允许才能得此“厚待”。可是无论从道德还是法律层面来说,学校应该本着“以学生为主”的治学和管理理念,如何能损害学生的切身利益去换取一个有利可图的广告合同?
虽然“象牙塔”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但是学校作为一个非营利的机构,仍需要保持自身学术性,而不应过多的涉及了商业利益。笔者认为,随着“象牙塔”逐步的对社会开放,越来越多的商业广告登陆校园,学校有关部门对外来的商业广告不该抱着从中获利的态度,而是应该订立一定的管理规则,使得学校本身的学术性和市场的商业性合理的结合,保证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