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绩效考核则重点强调“事后的评价”,着眼于上级对下级的控制;其次绩效管理的循环包含了绩效计划制定、日常绩效指导与反馈、绩效考核及个人回报等四个环节的活动。因此从绩效管理流程上来看,绩效考核只不过是绩效管理其中一个环节的工作。
中国企业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没有形成统一关联的、方向一致的绩效目标与指标链。很多中国企业没有从战略的维度去理解、设计考核指标体系。在考核指标收集上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偏差,如考核指标与公司战略之间没有实现有效的承接;指标与指标之间缺乏相互关联的支持逻辑,不能解释公司的战略;上级与下级、部门与部门、员工与员工之间的指标缺乏内在的关联性等。
绩效管理犹如围城
在中国,以往一些企业靠正确的决策,抓住市场空隙而获取暴利和快速成长的方法,在今天已经很难行通。企业采取了绩效考核,请来了咨询公司或智囊机构在企业中设立了项目组,不论企业处于何种状态(创业期、成长成熟期或是衰退期),纷纷导入绩效管理,实施绩效考核,由于生搬硬套和与企业现实与文化的差异以及员工素质的低下而在实施过程中暴露出诸多弊病,很多企业不仅得不偿失,并且为此付出惨重代价。
绩效考核流于形式
许多国内企业导入了绩效考核体系,于是造成了:
一、对于成长期企业而言企业有个良好的初衷,但工作计划可控性差,年初制定的绩效目标,年底完成情况多由市场决定。由于不确定因素太多,难以正确考核员工的业绩表现,适用面有限,所以对于一些实施过一段时间的企业发现“异常”时,为时就有点晚了。
二、在实际应用中面临具体考核指标过多,考核重点不突出的实际困难,员工关键业绩得不到有效评价,绩效考核不太符合企业目前的企业文化现状。企业外部环境的稳定性越来越差,客观上要求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能够不断适应企业外部环境与自身发展的需要作出适当的调整,这给基于岗位职责的绩效考核体系提出了较高的维护更新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