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专刊首页 >> 电力知识 >> 变电知识 >> 正文

风电:能源紧缺时代的投资新宠
转自: 时间:2006年12月01日10:53

风电发展到目前阶段,其性价比正在形成与煤电、水电的竞争优势。风电的优势在于:能力每增加一倍,成本就下降15%,近几年世界风电增长一直保持在30%以上。随着我国风电装机的国产化和发电的规模化,风电成本可望再降。因此风电开始成为越来越多投资者的逐金之地。

  艰难起步20年

  在现任新疆风能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于午铭的身上,浓缩了我国风电产业发展的历程。

  1991年,于午铭就任新疆风能公司经理,当时的达坂城风电场已并网发电两年,上网电价套用小水电的标准,为0.057元/千瓦时,全场装机2050千瓦,年发电量为500万千瓦时,全年电费收入仅20多万元,还不够提取折旧费用,企业长期亏损。
【图文】索尼QRIO 世界首台会跑的双足机器人
  而1986~1990年,正是我国风电发展的第一阶段,尚处于探索和示范阶段,其特点是项目规模小,单机容量小。

  我国风电发展的第二阶段是1991~1995年,即示范项目取得成效并逐步推广阶段。就是在该阶段的1994年,新疆风能公司迎来了第一个发展机遇——德国政府“黄金计划”援助,即提供进口德国风电机组费用2/3的无偿援助,该公司先后申报成功4个援助项目,引进8台总容量为4050千瓦的风电机组,使得风电场容量增加到6100千瓦。

  我国风电发展的第三阶段是1996年后,为扩大建设规模阶段。在这一阶段,新疆风能公司迎来了第二次发展机遇——国家在“九五”期间决定推进大型风电机组的国产化研制。该公司进行了以科研人员入股成立有限公司作为科研项目承担主体的机制创新,1998~2000年,研制出10台国产化率34%~96%的600千瓦风电机组,项目成果被评为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优秀成果奖,并催生了新疆金风科技股份公司。

  2002年,于午铭刚刚办完退休手续,便被广东集华风能有限公司请去,参加汕尾红海湾风电场的建设,2003年9月,红海湾风电场遭到台风“杜鹃”袭击,于午铭撰文,就台风对风电设备的不利影响进行了总结,为今后在沿海地区建设风电场起了重要参考作用。

  2005年,科技部正式批准成立以新疆金风科技公司为依托单位的“国家风力发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于午铭参加了该中心的筹建和初期运作。

  几个月后,新疆风能公司改制为股权多元化的新疆风能有限责任公司,于午铭回到最早接触风电的企业任总经理。新疆风能公司改制后,总资产增加到3亿元,净资产增加到1亿多元,年销售收入达到几千万元。目前,该公司正筹划使用德国政府贷款,进行第五期扩建,计划新增装机8万千瓦。

  据统计,截至2005年底,我国除台湾省外建成风电场62个,安装风电机组1864台,总装机容量为126.6万千瓦,排在世界第8位、亚洲第2位。与此同时,我国风电场建设和运行的成本也在逐步降低。初始投资从1994年的约12000元/千瓦降低到目前的约9000元/千瓦。

  顺风扬帆须防暗礁

  我国风电产业历经20年试验、探索,至今仍没有成长为一个完整、健康的产业。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尚未长大成人的婴儿”,最近却开始奔跑起来。

  今年以来,随着国家支持风力发电的政策陆续出台和实施,长期沉寂的风力发电市场迅速被激活,2005年一年,仅内蒙古自治区就批了176万千瓦风力发电项目。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今年实施的风力发电项目超过300万千瓦,其中已签了设备订货协议的就有280万千瓦。

  同时风电也吸引了国内能源大企业的关注。2005年9月16日,中国大唐集团公司在内蒙古赤峰市的赛罕坝风电三期开工暨翁旗风电一期、松山区风电一期奠基仪式在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玻力克川风场举行。

  数日后的2005年9月21日,占全国风电装机容量46%的中国国电龙源电力集团与广西玉林市签订《关于大容山风能资源开发协议书》,龙源电力第一期将投资3.5亿,建设装机容量达4万千瓦大容山风电项目。

  尽管我国的风电产业进入了扩大规模阶段,但是与西方风电大国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据2006年2月17日全球风能协会(GWEC)公布的数据,2005年全球新装机组容量达11769 MW,这表明全球市场年增长43.4%(前一年新装机组容量达8207 MW)。

  风电相对较高的上网电价是阻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据介绍,我国火电价格平均每度0.3元左右,而风电按照其成本核算,价格应该在每度0.6元左右,是普通电价的一倍。因此,价格高昂的风电销售十分困难。目前,一些企业不计成本争夺风力发电项目,圈占风力资源好的区域。从最近的几次特许权招投标来看,尽管专家们都提出竞标价格偏离了成本底线,但国内大的能源公司还在互相杀价,行业外一些不太熟悉风力发电实际成本的投资者也在往下跳。

  投资者争上风电项目主要是出于以下几种考虑:一是准备应对国家可能出台的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强制性要求火力发电企业必须拥有一定比例的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二是多年来“摸透了”国家产业政策的“脾气”,就等着拿到项目苦熬到全行业亏损,国家再次调整风力发电定价办法后,产业变得有利可图。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施鹏飞等专家认为,这种状况如果不得到改变,将使风力发电陷入全行业亏损,那就背离了国家鼓励风电产业发展的初衷。我国的风电产业刚刚起步,应该走得稳些、好些,目前国内对风力发电的复杂程度明显估计不足。

  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已建成40多个风电场,然而风电装机容量仅占全国电力装机的0.14%,风力发电设备主要依靠进口。

  我国风电市场的现状,容易导致风电产业陷入“成本高——电价低——市场小——投资少——相关产业滞后——科研投入不足——成本难以下降”恶性循环的怪圈。

  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风电设备供应企业中绝对的霸主,该公司的总经济师石勤清告诉记者,“公司的利润相对于投资其它行业实际上并不高,凭借金风的市场占有率和规模、利润可以基本上满足公司发展的需要”。施鹏飞认为,“对于其它还没有任何业绩的企业来说,想要获得订单的难度可想而知,这需要企业先期投入更大的资金,利润空间将被进一步压缩”。

  风电是个非常有前景的产业,但鼓励开发并不等于“揠苗助长”。目前在我国,风电产业的专业人才奇缺。全国仅百十号科技人员搞风能发电,相比核电的上万人才,技术研发、风电厂规划、选址设计的人太少。目前全国还没有任何一所高校设置有风机制造专业。

  探索中国特色的风电之路

  针对我国风电产业未来的发展模式问题,江苏省发改委经济研究所的顾为东认为,应通过自主创新,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规模风能利用的新途径。

  我国的风电之所以不能走德国、丹麦、美国等发电大国的老路,是由我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这些国家是在电力供求总体平衡甚至供大于求的背景下,开始大规模发展风电等可再生能源的,而我国则面临着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双瓶颈。我国电网的实际情况与上述国家也大不相同,丹麦是世界上风电贡献率最高的国家,但事实上,丹麦风电的很大部分是通过欧洲电网由周边国家消化掉了,而我国的6个电网相对独立,且抗超负荷、波动性的能力较弱。

  如果照搬国外风电的发展模式,我国的风电在解决能源和环境双重瓶颈制约方面所起的作用将微乎其微。因为新增的风电既解决不了现有石化能源造成的污染问题,也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如江苏省目前正在施工的65万千瓦的风电场,是我国最大的风电基地,但是,即便该风电场全部发电,也只能解决年生产能力为78万吨左右的氯碱产业所需的电量。

  施鹏飞认为,我国的风电发展应该推进“非并网发电”。所谓“非并网发电”,就是大规模风电的终端负荷不再是电网,而是直接应用于特殊的工业生产。非并网发电的好处有三个:第一,简化并网所需的大量辅助设备,大幅度降低风电场的规模和成本;第二,风电经过简单处理就可成为生产原料,使企业享受较低的风电价格,节约生产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力,同时,风电场作为企业自备电厂,可为企业免去相当数额的税收;第三,减轻了风电并网时对电网的冲击。

  为了有效降低风电成本,2003年我国开始推行风电项目特许权招标方式。按照政策规定,规模超过5兆瓦的风场(江苏省除外),均由国家发改委执行特许经营权招标。过去3年的特许招标权项目容量,分别为200兆瓦、400兆瓦和450兆瓦,2006年的招标项目合计700兆瓦,比2005年全年新增装机502兆瓦容量还多200兆瓦。电价在竞标中的权重不断降低,由2003年最初的100%,到2005年降为40%,2006年又进一步降为30%,一些企业为了拿到项目,会在投标时不切实际地压低价格,中标后企业为了节约成本,只能采用一些落后的技术或采购一些淘汰的设备,这样建成的风电场其效果可想而知。现在中国的风电产业刚刚起步,把电价龙头压低以后,产业链直到末端都难以健康发展。

  龙源电力总经理谢长军表示,促进风电发展,风电电价要落实到位,尽快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开发建设风电激励机制,制订并监督落实优惠税收政策和电价补贴政策,从根本上形成发展的良好环境,使电价切实起到激励作用。同时鼓励外国企业来华投资生产先进的风电设备,以市场换取先进的风机生产技术,满足我国快速发展的市场需求;鼓励国内科研机构和电力设备生产企业加大对风电设备(特别是大容量风机)的科研投入,刺激风机国产化,形成大批量生产规模,从而降低风电设备价格,提高国产风机的市场竞争力。再就是适当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研究实行配额制等带有强制性的相关法律和政策,建立起合理的可再生能源消费机制,培育出健康的、可持续的风电市场。


(编辑:陈梅花)
在线投稿 关闭窗口


快速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