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专刊首页 >> 电力知识 >> 脱硫技术 >> 正文

重庆电厂50天完成脱硫洋设施首次大修
转自: 时间:2006年12月19日12:33

经过50天的连续艰苦的奋战,重庆发电厂顺利地完成了2×220MW机组脱硫设施的首次大修工作,目前设备已投入正常运行之中。这次大修积累了经验,提出了脱硫设施国产化和标准化检修过程中一些值得探索的问题。
    重庆发电厂是原国家电力公司系统内最早引进和使用脱硫装置的3家发电厂之一。这套两炉共用一塔的配套脱硫工程总投资4.8亿人民币,全套引进了德国技术和德国设备。工程自2000年10月通烟以来,长期在高硫煤的环境下连续运行,酸碱腐蚀、机械磨损造成的因素必然要求进行正常的设备大修。
    这次大修从10月21日开始算起,到12月9日结束,前后共50天时间,其间穿插了2台22万千瓦机组的C修和D修。
    运行6年 设备缺陷多
    在检查过程中发现,重庆发电厂的脱硫设施情况已确实处于很不理想的状态:吸收塔内的石膏浆液喷嘴、管道穿孔,有的甚至发生断裂脱落;两组喷嘴之间的联接梁已严重变薄变形;吸收塔内衬胶层大部分鼓包、破损,用高铬镍合金铸成的再循环泵叶轮只剩下银光闪闪的斑驳骨架存在,导流壳和叶片已严重磨损;球磨机的进口端盖常常发生漏浆、DCS运行中代码传送不稳定等现象。
这次检修项目不仅包括上面提到的部分,而且还涉及对吸收塔筒体的全面检查、补焊、防腐及氧化风管、支吊架、烟道挡板及调节机构、石灰搅拌器、球磨机、旋流器、脱水机的大修等众多项目,任务艰巨。
    运筹帷幄  精心准备  政府支持
    由于对环保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重庆发电厂领导在检修工作开始之前,就及时向市政府、市电力公司进行项目申报,说明了设备现状及施工期间的时间安排、应急处理措施预案等情况,力争在运行方式、资金安排、时间控制、电煤供应方面取得市领导、市经委、市环保局和重煤集团的支持。市政府也专门多次组织了市经委、市环保局的领导、专家进行论证协调。经过反复的磋商,考虑到重庆市的用电负荷、环保等诸多因素,重庆市有关部门同意重庆发电厂进行脱硫设备大修,大修期间允许投入一台220MW机组运行,另外一台转入小修或者备用,待脱硫设施检修完毕正常运行后才重新恢复发电。重庆发电厂党委书记、厂长肖剑波,总会计师税春燕还多次与煤矿的联系、沟通,从市政府争取政策,临时增加了10万吨洗煤供脱硫设施检修期间使用,减少烟气中的二氧化硫排放。
    严格要求  敢打硬仗  标准化作业
    由于这是重庆发电厂首次对全进口的脱硫设施进行大修,这次大修既是对设备的一次全面治理,又是国产化过程中的全面消化、试验  和探索,更是对检修队伍检修洋设备的能力考验,厂里方方面面都非常重视这次检修工作。施工期间,重庆发电厂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副厂长王槐任领导小组组长,总工程师姚一平任副组长兼技术总负责人,由生产技术部进行总体策划、统筹,各专业按照设备划分,对项目实行全过程专项闭环管理。施工过程中,各单位严格按照“四落实”和标准化作业要求进行,做到施工、安全、技术、组织措施齐全。厂领导、各职能部门的同志天天到现场一线职工在一起同甘共苦,检查、指导工作,收集第一手的资料。在检修吸收塔过程中,里面灰尘特别大、空气质量特别差、高空操作困难,但大家不为困难所吓倒,坚持24小时昼夜轮流施工,避开同一时间的立体作业,终于圆满地解决了问题。
    坚持创新  改进原设备或设计的不足
    正如“外国的月亮未必就特别圆”的道理一样,尽管外国的脱硫技术发展已经有相当长的发展历史,处于成熟状态,但其每个设计和设备未必都是完善的。
    针对脱硫设施运行中存在的一些缺陷和重庆地区使用的是高硫煤的情况,重庆发电厂在检修过程中对脱硫设备的不足之处作了相应的修改和完善。比如,脱硫吸收塔喷嘴管道支撑梁在靠近塔壁的端头部位,由于离喷嘴近,长期受到高速喷出的石膏浆液冲刷而磨损,造成了大梁的腐蚀。为了解决此问题,重庆发电厂在梁的两端头部包裹橡胶,阻挡石膏浆液的冲刷。吸收塔在石膏浆液以上的防腐层原来用的是橡胶,现在改成了乙烯基鳞片树脂,提高了对温度的耐受性和防腐效果。再就是再热器蒸汽调节阀,其结构复杂,控制和传动方式有别于传统的调节门,它投运不久就发生了卡涩现象,不能正常开关,德国工程人员来了也未能解决问题。在这次检修过程中,重庆发电厂锅炉车间组织几位经验丰富的高级技师、技术能手联合攻关,重新调整了其传动配合间隙,改进密封部件,对一些部件重新加工,终于彻底地消除了缺陷。现在该阀门开关自如、调节灵活。——在这次检修过程中,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完成了检修  积累了经验  提出了值得继续探索的问题
    目前,重庆发电厂虽然已顺利完成了这次大修任务,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用实际行动证实了重庆发电厂职工队伍确实是一支善于学习总结、敢于创新,敢打硬仗的队伍。但在当今处于环保要求高、脱硫产业方兴未艾、蓬勃发展的时期,的确有些问题值得各相关行业值得继续探索、探讨和努力解决:其一是脱硫设施的大修周期如何界定,标准化检修项目怎样确定;其二是两炉一塔的设施大修期间环保要求零排放与社会用电需求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其三,如何加快进口装置的配套产品(或零部件)国产化进程,配套产品厂家如何提高产品工艺水平、质量、性能等。这些问题,有的涉及宏观层面,有的是涉及科技进步或者技术革新。
    即使是这次大修,重庆发电厂不仅遇到了一些零配件方面的制约因素,而且就其中的某些技术改进而言,由于没有其他的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一样也是个探索和试验的过程。但我们相信,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探索和经验的积累,才会让后来者少走或者不走弯路,才能保证我们今后的脱硫设备国产化、检修任务标准化变得更加顺利。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自然也就变成了路

(编辑:金凤)
在线投稿 关闭窗口


快速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