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专刊首页 >> 人力资源 >> 人才测评 >> 正文

职场中人人不得不做的年终考评
转自: 时间:2006年12月28日13:59


    转眼又近年尾,各种考评又来了。上至领导,下至员工,人人都免不了要递交一份年终总结。一年里,做了哪些工作,获得何种奖励,业绩如何,教训若干——秋后交账任他人评价。尽管是老一套,却不得不做。

    有些公司走过场,年年考评、年年过关,员工不当回事;也有公司把考评结果作为裁员依据,搞“末位淘汰”,员工就有些胆战心惊……你所在的单位如何考评?你的考评报告过关了吗?

    考评,考员工也考老板

    小白(国企职员)

    我的朋友政,在政府机关当公务员,每年的年终考核总被当成全部门岁末的头等大事。每人写一份个人小结自不待言,全部门的工作总结更是一出重头戏。

    首先,每年11月,处长都要亲自带队,一行四五人飞往北京聆听领导指示、汇报全年工作并介绍新年规划。今年,他们的阵容更是豪华:除一名副处长留下看家外,一名正处、四名副处悉数出动,外加鞍前马后服务的小八腊子两名。回到上海当晚,政和另外一个普通职员星夜赶工,把北京领导的最新指示一字不漏地整理出来——这可是工作总结能否体现高屋建瓴水平的关键部件。

    与此同时,其他在办公室里留守的人也没闲着,由几个公认的笔杆子领衔,各司一摊,也正热火朝天地整理材料呢。

    政说,今年处长对大家提出了更高要求:多讲缺点,少讲优点;多谈新思路,少说空话套话。这“多”与“少”的分寸如何把握,可愁坏了一帮秀才。好在经过几天的煎熬,总算磨出了一篇万言书。处长闭门整日,修改、交稿,上级领导未改一字,原文签发北京!终于解放。处长买单,请所有参与者吃了顿蟹宴庆功。

    考评,有时不仅仅是考员工,更是在考领导。去年底,我们部门照例要评选部门先进,一阵沉默之后,副经理提名一个刚被派往外地分公司常驻半年、但编制仍在我们部门的新人,理由是此人一直很卖力,工作量大,而且在没人自愿去外地的情况下,欣然赴任。但经理当众反对:“她确实很卖力,但差错太多!评为先进不太妥当。”

    之后,又是一阵沉默。过了好一会儿,副经理才再一次打破寂静,提议另一个四平八稳的资深员工,还特意郑重其事地说了一句:“反正这个评选是轮流坐庄嘛。”经理这次终于没有反对,其余人虽然心怀觊觎,但自然也不便多言,更羞于毛遂自荐,于是,此事便这样定了下来。

    事情却并没有结束。事后,一个“包打听”断言,凭他的消息和分析,副经理提名那个新人绝非心血来潮,而是总经理的授意,目的是要树立一个典型,鼓励更多年轻人去外地分公司吃苦。然而,经理没想到这一层,他记恨此人平素只拍副经理的马屁,对他不那么毕恭毕敬。而另外那个评上先进、“捡了皮夹子”的人呢,平时对两位领导是“一碗水端平”的。再说,经理也不便于连续两次否定副经理的提名人选不是?

    最后,“包打听”神秘地总结,总经理跳过经理直接向副经理授意,说明两人在他心中的位置已经互换。果不其然,仅仅一个月之后,在中层领导的一次大洗牌中,副经理搭乘火箭,直升上级集团公司人力资源总监一职,而经理则平调到外地一个新的办事处,级别没降,却成了孤零零的光杆司令。

    你看,这哪里是在评选优秀员工,分明是在评选最识时务的领导嘛。

    年终“心律不齐”

    VIOLET(外企职员)

    年底,我们部门的同事普遍“心律不齐”,都是年终考评闹的。不是业绩差,也不是怕被炒,而因为我们就是年终考评的“始作俑者”——人事部。

    除却大量的文档准备工作,光是政策宣传、操作指导,就忙得我们天天开夜车。公司规模不大,成立时间也不长,可老板偏偏在听了一个讲座之后,要施行什么平衡计分卡或是360度反馈。不可否认,这些都是非常好的绩效考评方法,可它们并不适用于小公司,尤其是管理机制尚不成熟的小公司。

    说服领导无望,我们只好执行。没有先例,我们就边看书边琢磨。中文参考书不够使,就啃原版著作。几个星期下来,我们快成半个人力资源专家了。

    无数个通宵达旦,终于换来了一套复杂并看上去很有效的考评方案,但执行远比想象中困难。N遍的解释、N遍的示范,别说普通员工不理解,连部门主管也嫌麻烦。可时间不等人,年底前考评成绩要汇总出来的,大伙也就稀里糊涂地填起表格来,结果可想而知。为了应付陌生的表格,在考评过程中居然把沟通给忘了,绩效面谈成了能省则省的环节。

    做人事的都知道,沟通在每项工作、每个团队都是非常重要的,考评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让整个团队在沟通中总结并学习。现在,这个环节没了,再好的考评方法也失去了灵魂。忙了一大圈都白忙了,我们心里别说多郁闷。

    麻烦的事还在后头。

    由于去年公司没有给员工涨工资,大家都把希望寄托在今年。偏偏今年还搞了个新式考评法,更让大家对要涨工资深信不疑。我们每天都会接到好几个旁敲侧“听”的电话。还有人放话出来,再不涨工资就走人。一受“恐吓”,我们就得好言相劝,但又给不了实际的承诺。来抗议的员工愤愤地来又愤愤地走,人事部成了一个谈判室。现在每天下班,我们都有心力交瘁的感觉,最怕董事会仍然不批涨工资。要是这样,明年我们人事部的日子更难过。

    上班不息 小结不止

    小余(机关干部)

    身为中国人,有几个不会写小结?每个人从学生时代起到进工作单位,每年一两篇小结大概是少不了的。说“生命不息,小结不止”或许有些过分,但至少要写到告老还乡,这是可以肯定的。

    每人一年写上一两篇千字文,说来也算不了太重的负担。但不知为什么,差不多人人对此怨言百出,看来问题出在小结之外。

    以前写小结是“动手”,办公室里有人先写出了一篇,然后“共享”,其余的人纷纷照抄。变动的大概只是自己的名字和业绩数字。现在写小结是“动脑(电脑)”,那就更方便了。随便到哪个网上拉出一篇,稍作改动,就成了自己的东西。再一按“打印”键,一份字迹端正的印刷文本就出来了。不写的人几乎没有,因为写不写是态度问题,写得好与坏是水平问题。而在我们这里,态度远比水平重要。

    这样的小结,在我们单位一次100多篇,据说领导是篇篇都看的。光从这一点说,我就万分同情那些当领导的。如是我,早就把这些劳什子摁到字纸篓里去了,谁骗谁啊!

    当然,小结并非老百姓在写,当领导的也一样要写,只不过不叫小结而是叫总结或者其他什么罢了。这样一级一级写上去,假的东西也就到处泛滥。我有时候想,为什么上面有的决策总和下面的实际情况大相径庭,是不是这样的小结总结太多了的缘故?

    “末位淘汰”惹的祸

    锡众(办公室主任)

    作为新上任的办公室主任,这两天,我忙着汇总统计单位年终考评时每个人“背靠背”测评的分数。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没想到本单位竟有那么多人这么在乎考评!

    从测评表中折射出来的一些东西,令我震惊。某科室一伙人步调一致拔高自己、美化同伴,有人居然给自己和要好伙伴在德、能、勤、绩四方面打了396分(满分是400分,而只要每个单项达到85分就是优秀了);而对有意见的同事,则竭尽所能压低人家分数,甚至不惜恶意诽谤,无中生有地制造花边新闻……其言辞之激烈,火药味之浓,哪里像是在考评,说是拉帮结派、公报私仇也不过分。

    虽然各人的分数好坏与我本人关系不大,但这种恶意的人身攻击,让我厌恶。如此变味的考评,非但毫无公正可言,而且会造成诸多后遗症,挫伤员工的积极性。

    不过,再一想,这也怨不得他们,谁叫我们把年终考核结果作为奖金分配的依据呢?要是考核不合格,别说来年涨薪水、升职等等没你的份,工作保不保得住还是个问题。难怪同事之间要暗中角力,各自心怀鬼胎,生怕自己比别人落后。所以,与其说自私是这场“战争”的导火索,不如说——都是“末位淘汰”惹的祸!

    老板的“分化”绝招

    姚芸竹(私企中层)

    有考有评,这应该是考评的实质吧。可我们公司每年有评无考,只评不考。又因为老板喜欢亲自坐阵考评会。于是,考评会变成了变相的献媚会。

    老板亲临是“亲民”作风的体现,可是我感觉不那么自在:本来,考评可以自由自在海阔天空地聊聊,再交一篇书面报告完事;本来,大家还可以选个餐馆酒吧,边吃边考评,然后皆大欢喜向上汇报。可一旦老板来旁听,你事先就不得不精心准备,认真发言,说话得十分小心。最后,还要聆听老板教诲——老板的发言占了考评会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对每个人还说一段或轻或重的评价——员工一下子被分出三六九等,多数人心里都不是滋味。

    渣滓洞里有句格言:“长官想不到听不到看不到做不到的,我们要为长官想到听到看到做到。”我们老板把这话奉为金科玉律,他将重庆渣滓洞列为公司带薪休假游览地,差不多就是为了让员工们瞻仰这句话。但也有像我这样的人,人虽去了,却没培养出什么“上进心”,仍然我行我素。

    于是乎,走出考评会场,有人笑容满面,有人满面秋霜;有的回去唰唰几笔就把书面考评交上去,有的就像杨白劳过年无论如何还不了债;有的夸老板英明,有的“别有幽愁暗恨生”,却不敢骂出声来。

    年终考评,还是老板有效地利用分化“兄弟姐妹”的手段。那些追求升职和加薪的人,是将考评当成考试来看的,要获得老板的青眼,有时候就难免要靠贬低他人来抬高自己。“权力来自于大臣的不团结,”原先多么团结的“兄弟姐妹”,一到这时便没法“同仇敌忾”了,不由佩服老板手段高明!

    轻车熟路走过场

    小高(外语导游)

    每年年底,公司少不了要对员工搞考评。前几天,上司已经和我们打过招呼了。

    考评,无非填张自评表,交份个人年度总结,余下的就是领导的事了。年年如此,大家都熟门熟路:书面总结,先写当前形势,再说今年业绩和经验教训,然后是明年的打算和目标。心里都知道,顶头上司也是走过场,对我们的评价早就心里有数,只是他需要利用我们的总结启发灵感,借我们的数字和事例写他们的报告,再向上面交差罢了。

    一般来说,只要没有重大投诉和严重失误的员工,考评都能过关。今年我任务完成得比较漂亮,客人的表扬也不少,为公司挣了钱又赢得好口碑,所以很坦然,准备把去年的总结找出来当范本,稍加修改,换一换数字和一两个例子就行了——肯定能过关。

    然而,有个捅过娄子的同仁日子就难过了,他给公司惹的麻烦,上司至今耿耿于怀。但他能否通过考评,倒不在于他年终总结得如何,而在于他能否私下里把上司搞定。我发现,他已经开始活动了,至于要“出血”多少,玩什么招数,要搬动哪路神仙,就全看他的能耐了。去年,就有人是请到实力人物说情而过关的。

    呵呵,公司所谓的年终考评只是形式,大多数员工都能过关;对个别棘手员工的处置,由于有了年终考评这个平台,领导就多了把撒手锏。

    如果与头头们换位考虑,年终考评不失为人事管理的一项实用手段。戏法人人会变,能否把考评得心应手用好,就看领导的本事了。(完)

(编辑:彭德祥)
在线投稿 关闭窗口


 快速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