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专刊首页 >> 职业生涯 >> 职业指导 >> 正文

看清MBA的真相 MBA是“两条腿走路的书柜”
转自: 时间:2006年12月08日11:59

2005年1月24日,权威的英国商业媒体《金融时报》公布了其2005年度全球MBA排行榜,哈佛商学院在屈居亚军多年后,终于扬眉吐气重登全球第一的宝座,毫无疑问,这所有近四百年历史的名校在世人眼中绝对堪称是MBA界的翘楚。然而,一份25年前的调查报告却教人眼镜大跌——绝大多数读完哈佛MBA的人在走向平庸。这,绝非危言耸听。

  早在1960年,哈佛商学院曾经对他们的毕业生做了一个为时20年的长期跟踪调查,到了1980年再度盘点时,却发现结果非常出人意料。在读MBA之前,很多人都有着自己的创业梦想,但是当读完MBA后往往屈就高薪而转身走向投资银行或咨询公司。20年后,只有3%的人坚持了自己的梦想并不断提醒自己勿忘目标,结果他们的财富等同于剩余的97%的人。读了MBA,却埋葬了众多未来商界领袖的梦想。

  “对没有任何管理经验的人传授管理学,好比对一个除自己就从未见过第二个人的人谈心理学一样荒谬。”任教于法国INSEAD和加拿大McGill的管理学教授Henry Mintzberg新近出版了一本名为《要管理者不要MBA》(Managers,Not MBAs)的书,开篇就提出这个观点。Mintzberg教授认为每年有很多缺乏经验但梦想成为CEO的年轻人企图通过MBA教育来加速他们在公司中的提升,其实是极大的错误。这对于那些雄心万丈想通过MBA来完成金字塔尖跨越的年轻经理人们来说,无疑是冰水浇头。

  如果回到起点,所有希望借势MBA的经理人们,该认真思考两个递进的问题:

   你职业征途的雄心壮志是什么?

   看清MBA真相?

    MBA断送商业领袖

    有多少人就有多少个选择MBA的理由

    升迁?高薪?创业?还是立志成为未来的CEO?既然1000个人的心中有1000个哈姆雷特,那么每个选择MBA的年轻人自然也有属于自己的光荣与梦想。
 想进500强企业:Ricon毕业于国内名校,英文底子非常好,他的目标是进入世界500强企业,但是苍白的简历并不能使他如愿。如何给简历增加分量,他想到了出国读MBA。为了纯粹追求自己的梦想,他几乎把工作外的所有时间都用来为MBA的申请做准备,准备GMAT、准备PS、准备Essay……出色的英文功底让他的申请非常顺利,Ricon如今离他的目标仅一步之遥。

    弥补管理知识盲点:做了8年销售的Jason终于爬上了区域销售经理的宝座,但是他发现除了销售外,对很多管理者需要的知识几乎一无所知。财务、人力资源、物流……Jason的视野里一下子出现了数不清的盲点,而这些盲点恰恰是制约他再往上攀升的阻力,痛苦不堪的他几乎想尽了办法也无法走出困境,选择MBA也许是他惟一的出路。

    寻找职业发展之路:Leon的职业生涯属于典型的布朗运动,转换职业根本没有规律可言。从导游到PR、从人事助理到销售代表,Leon的工作换得非常勤,但是始终挣扎在底层,缺乏明确的目标是他无法突破职业瓶颈的根源所在。听从了朋友的建议,Leon选择了一所国内知名的商学院,他希望通过MBA来指引未来职业的发展道路。

    镀层MBA的金更时髦:和同龄人相比,Vivian的家境条件非常好,她也一心想去海外镀金。原本学工商管理的她除了MBA之外似乎也没有更好的选择,尤其是在MBA热潮尚未退去的时候,似乎没有比出国读一个MBA更时髦的事情了,何况区区几十万的学费她也能负担得起,那么有什么理由不读MBA呢?

    的确,读MBA并不需要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根据英国《金融时报》对MBA学生调查的不完全统计,“转换或拓宽就业领域”和“个人职业发展”是大部分人选择MBA的最主要原因。除此以外,“提高薪水”、“建立职业交流网络”、“创业”等等也被列为重要原因。当然,也有一部分人冀望通过读MBA“成为未来的商界领袖”。

     今日的MBA≠明日的商界领袖

     一国内顶尖大学商学院校友聚会时,一干正在就读的MBA学子们慷慨激昂,宣扬自己的职业目标就是做未来的商界领袖,且大有非他们莫属的豪情。而早已毕业的师兄师姐们则默不做声,因为他们正在为商界领袖们打工,领着一份还不算微薄的工资而已。

    “MBA和商界领袖,理论上不是没有关系,实际上却几乎没有关系。因为商界领袖很少有学MBA的,而最有可能的情况是:MBA给商界领袖打工。”零点调查集团董事长袁岳毫不客气地给MBA们泼了一盆冷水。在他看来,这些所谓国内知名的商学院在教学思想中犯了双重错误——学生被误导入领袖之想,而实际上连匠术也没学到。所以在校园里做凌云梦,出了校门连个泥饭碗也难拿到。“领袖所需要的是认识社会规则的社会知识,而系统管理知识乃为规范体系的操作者使用。”袁岳指出,MBA不等同于CEO,就像法学硕士不等同于大律师、大法官一样。

  甲骨文CEO拉里·埃里森曾在耶鲁大学2000届毕业典礼上做了一个令人回味无比的演讲:“请你设想这样的情况:从现在起5年之后,10年之后,或30年之后,今天站在你左边的这个人会是一个失败者;右边的这个人,同样,也是个失败者。而你——站在中间的家伙,你以为会怎样?一样是失败者。失败的经历,失败的优等生。说实话,今天我站在这里,并没有看到一千个毕业生的灿烂未来。我没有看到一千个行业的一千名卓越领导者,我只看到了一千个失败者。

  现在,我猜想你们中间很多人,也许是绝大多数人,正在琢磨“能做什么?我究竟有没有前途?’当然没有。太晚了,你们已经吸收了太多东西,以为自己懂得太多。你们再也不是19岁了。你们有了‘内置’的帽子,哦,我指的可不是你们脑袋上的学位帽。2000年毕业生,你们已经被报销,不予考虑了。我想,你们就偷偷摸摸去干那年薪20万的可怜工作吧,在那里,工资单是由你两年前辍学的同班同学签字开出来的。

  事实上,我是寄希望于眼下还没有毕业的同学。我要对他们说,离开这里。收拾好你的东西,带着你的点子,别再回来。退学吧,开始行动。我要告诉你,一顶帽子一套学位服必然要让你沦落。”

  埃里森的言词固然过激,但是明眼人都能看出,在传统的、固化的教学模式下,今日的MBA要想成为明日的CEO,概率实在小之又小。那么,在极小概率中读了MBA且成为商界领袖的人是些怎样的人呢?

  他们没有被MBA埋葬

  前述哈佛的那项调查固然让人沮丧,但是终究还是有3%的“异类”笑到了最后,那么究竟是何种原因使他们在一大群聪明人当中坚持到底并最终脱颖而出呢?

  BeBeyond.com的总裁谢劲波自2001年以来接触过近千位有志于读MBA的申请人,他认为,每个人都有选择读MBA的理由,但是最终能成为商业领袖的却注定只能出现在那些始终知道自己到底“要做什么人”的那类人中。至于因为职业发展到一定地步,需要通过读MBA来完善知识结构;借此寻求转机,希望通过MBA来指引未来职业的发展道路;甚至仅有梦想就稀里糊涂选择MBA的人,想走得远一点会很难。

  目标明确者,很早就制定了进入世界一流商学院的目标,也为此提早做好了准备,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始终如一地坚持自己的目标。坊间明证之一,便是如今前程无忧的掌门人——甄荣辉。这个出身贫寒的香港人在成为HP的销售冠军后,放弃了30万港币的年薪和稳定的工作,将全部积蓄都用作了念MBA的学费。他选择的是法国的INSEAD商学院,这是一所不逊色于美国任何一家商学院的欧洲顶尖学府,虽然学制仅为一年,但是学费却并不便宜。对于甄荣辉来说,这无疑是一场赌博,作为销售状元,他在HP的发展前景光明,放弃这样让人羡慕的环境,而去追求一个未知的结果,风险未免有些大,但是一心想成就事业的Rick还是坚持下了价值百万的赌注。无论是毕业后拿15万美元起薪转行做了管理咨询,还是日后成功运作前程无忧上市坐拥数亿身家,他始终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目标明确如斯者,想不成功也难。 

   同样举哈佛商学院的例子,早在1949年,那里曾经走出来一大群后来叱咤美国商界的领袖级人物——包括把强生变成家喻户晓的品牌的吉姆·博克,带头进行个人电脑革命的施乐公司彼得·麦克科洛,把“价值投资”带到华尔街、创建空前成功的共同基金的比尔·卢恩,将布鲁明黛尔百货变成时尚代言人的马文·特劳伯……1949届的哈佛商学院毕业生是个独特的群体,其中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人最终成为商界领袖,并为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繁荣奠定了基础。究其原因,发现他们大部分为二战退伍军人,曾经席卷诺曼底海滩和南太平洋岛屿。他们本身具备独当一面的能力,转战商场犹如转战战场,许胜不许败是他们惟一的信条,因此他们能在商界中脱颖而出也不足为奇。战争是极端竞争的场合,这里训练出的能力,对获取商业竞争胜利起极关键的作用。可以说战争洗礼是49届MBA大规模成为商业领袖的必要条件,后人常常会用他们的例子来说明MBA能造就商业领袖,可谓误导。

  MBA是聪明人玩的游戏,但聪明人却未必能玩到最后,MBA也许真的是“天才的坟墓”,但是有些雄心壮志终究不会被埋葬。

  MBA究竟能带来什么

  MBA教管理还是教匠术

  著名的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经毫不客气地指出:“把MBA课程教给23岁的人,这让我很吃惊,我认为这基本上是浪费时间。他们缺少经验背景。你可以教他们技能,比如会计和其它能提供的东西,但你不能教他们管理。”既然不能教管理,那么MBA究竟能教人什么?

  “职业经理人一定要有职业的工具知识,它们乃是一种匠术,没有匠术,连职业经理人也做不了,”袁岳认为在以经济学家为主导的诸多国内商学院中,重视匠术的人实在是少之又少,“他们否定匠术的原因,一是不懂匠术、二是不会教匠术、三是匠术兴,他们逊。可悲的是我们尊敬的MBA教授们大学也不成,小学也不成,匠术的教法和知识的教法是完全不一样的。”

  袁岳用他在哈佛的经历现身说法:“比如教谈判术。一般是理论一堂课,练习真谈判一堂课,总结讨论一堂课,三堂课算一次,全年大约有16次。虽然很累,但是很有用,角色扮演、谈判计分、互相评价出招等等,基本上主要可能的谈判场景你都经历过,下次碰到的所有场景你就会似曾相识。这就是谈判匠术的教法,而知识的教法是一门课从头讲到尾,八股但决不实用。”

  而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张维迎教授一直认为中国商学院不缺乏教书匠,缺乏的是真正有水平的、懂得现代管理知识的研究者,真正的学者。“商学院不可能和所有的管理培训都一样。美国一些不错的商学院,拼命地跟市场上的公司进行竞争,这是不对的。实际上我在上游,你在下游,是一个链条。”张教授认为商学院也是分层次的,比如波音公司生产大飞机,但是很多公司生产小零件。

  对于张维迎教授的观点,袁岳并不认同,他认为商学院就应该是一个职业学院,是一个应该讲究匠术的学院,而不是一个以学术为主导的学院。“作为职业学院,教学内容应该分成两部分:第一个是职业知识,叫做知识型的知识,带有一定的学术色彩,使我们认识经营管理;第二个是工具型知识,告诉我们怎么样做。重视了知识型知识的提供,但是缺乏或者说工具型知识的提供严重不足,跟商学院的本质有比较大的偏差。”袁岳将之形容成车马,知识型的知识充当了主角,车很大、马很小,就会造成MBA毕业以后,用人单位会感觉到他的实战能力比较低。而要是换一匹马,即用工具型的知识充当主角,即使是大车还是一样能拉动。

  显然,匠术只不过是一种“术”,无论是谈判、营销、人力资源、沟通技术……这些MBA的课程都是职业经理人所必须掌握的“术”。而管理是一个过程,是一门1+1不知道会等于什么的学问,众多变量导致结果的不确定性。如果读MBA者,都能首先放下身段、脚踏实地地学习“商场匠术”,那么出来做个好职业经理人,理应绰绰有余,但要想成为商界领袖、管理大师,那还要看各位的造化了。 

  MBA是两条腿走路的书柜

  读MBA做不做得了商业领袖,也许见仁见智,但MBA在企业被嘲笑为“两条腿走路的书柜”却屡见不鲜。学得出,却用不出。面对用人市场,MBA们备受考验。

  大多数中国人有瞧不上比自己强的人的习惯,除非你真能显示出特殊的本事或手段,否则你是他永远的“敌人”。而那些没有真才实学的MBA,恰是被这样的“观点”给打倒了!

  有这样一个例子,某教师出身的MBA被聘为总经理助理,专抓财务管理与员工培训两块业务。有一年正逢年终大盘点,财务、销售、仓库等部门都派人参与,他是这条业务线的总管自然也得参加。偏巧,盘点后的结果显示:实数与财务库存账不符,实数与物流系统结存数也不符。他傻了眼,完全没了方向。原本就对他拿高薪不满、等着看他笑话的财务经理更是有机会将难题一推了之。而他硬着头皮依照财务管理书上的内容,设计了几条解决思路,开了两天的协调、核查碰头会,始终没能查出差错的节点与原因。倒是那位财务经理“三下五除二”地将问题搞定。从此,他就得了“两条腿书柜”的绰号……

  林是一位从英国回归的MBA,他碰到的苦恼是与同一团队的销售经理不合,而他的上司似乎更偏袒对方,这让他有很大的失落感。说来也简单,林是公司客户服务部经理,主要协助销售部门协调产品的发送、进口、运输与质量等一系列客户服务工作。一次,有家客户订购的整套产品因法国工厂的疏忽少发了关键部件,致使客户工程延误;为此,销售经理当着上司的面大发雷霆,指责他拆销售部门的台。当时林气不过,便与那位老兄争了几句,而他的上司却没有任何表态。

  过不久,林的上司安排他与销售经理共同出席公司三个管理团队的例行会议。当会议谈到客户对产品质量投诉议题时,林表示希望销售与生产部门能协调拿出一个方案,尽量避免当地销售工程师与工厂质量工程师之间不必要的推诿,从而降低客户的满意度。不知是林用词不当还是销售经理气还未消,俩人在会议上又争吵起来,而生产部门的当事人则在一旁看“戏”,例会不了了之。会后,林的上司非常恼火,责怪林当着这么多其他团队管理人员的面丢他的脸,还反复地说:你不能事先与我沟通吗?我们三个人先协调,不就可以将球推给生产部门了吗?!

  从上司的角度看,没有一个上司喜欢“多事、刺头”的下属,但他很会平衡哪类下属对他在公司的地位有帮助,很显然他不会偏向林。另外,上司非常在乎他的权威和地位,他需要别人的承认;偏偏林在上司的“上司、竞争对手”面前让他“丢了脸”,他当然很没面子。由此看来,林最大的失败是不分场合直抒胸臆,既没能讨上司的喜欢,也没能和同事融洽相处,说白点就是没学会如何“做人”。

  新创意公司首席职业顾问俞茵发现:自从MBA大量“生产”以来,大多数人对MBA持怀疑的态度,特别是负责市场、销售的非MBA经理们,他们始终认为:MBA只是嘴上说得动人,真让他们“真刀真枪”地干可能连门都找不到……因此,经常可以看到趾高气扬、自以为是的MBA被销售“人精”教训得一愣一愣的,最终遭遇“滑铁卢”。


(编辑:赵宏)
在线投稿 关闭窗口


快速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