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后的北京大雪纷飞,天色一片朦胧。 这灰暗的天气似乎暗合了煤电博弈局面下双方焦急迷茫的心境。就在旧历新年的除夕,国家发展改革委紧急下发了第18号文,协调煤电双方的价格之争。 无论是从目前外界反馈的信息判断,还是解读发展委的指导精神,已经到来的二月将是电煤博弈最微妙的时刻。下一步如何走,是延续以前的电煤供应政策,还是推行真正的市场化方案并尽快试点,辅以煤电联动,是决定能否彻底摆脱“煤电顶牛”泥沼的关键。
电煤价格涨幅已达历史高位
在衔接会上,由于煤炭企业的要价过高,吓退了原本就没有多少承受能力的电力企业,供求双方未能就煤价达成一致,致使大多合同没能签订。由于电力企业普遍预期发展改革委实施第二次煤电联动的可能性不大,不能寄希望于电价再次上调来缓解成本压力,而发电利用小时下降又对2006年毛利率构成压力,因此,电力企业在煤价谈判中的态度异常坚决。 据中电联燃料分会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在五大发电集团中,火电企业的亏损面逐步增大。另外从大唐、华能集团的年度工作会上了解到,2005年由于发电用煤价格上涨,大唐、华能的成本上升分别是46亿元、50多亿元。此外,据有关方面测算,截至2005年11月份,在经过第一次煤电联动后,发电企业还有13元的价格涨幅没有被消化掉。如果价格继续上涨,发电企业将无力承受。 从统计数据客观分析,目前的电煤价格及涨幅已达历史最高水平。最近两年时间,电煤每吨上涨高达115.16元,增幅73.8%。在此种情形下,假设2006年电煤价格按煤企的要求平均上涨5~10元/吨计算,加上结构调整和新机用煤推动的平均煤价整体水平提高约5元/吨,2005年铁路货运调价增支3元/吨,则2006年约有60元/吨左右的电煤价格增支因素需要实施煤电联动,需相应调整上网电价3分/千瓦时以上。 由于电价的调整波及面广,对社会的影响较大,且煤电联动发电企业要自行消纳电煤价格上涨的30%。煤电价格周期循环联动,势必超出发电企业自身消化能力,也势必影响电力下游企业生产、消费以及百姓的正常生活,并影响到电力市场的建立和运行。 另外,从去年电煤价格基本走势来看,一季度涨幅较大,二季度平稳,三季度略有下调,年末在前期水平上保持稳定且有小幅上升。总的来看,持续近两年的电煤价格上涨势头趋弱,但仍居高不下,处于高位运行。而煤电联动存在一定缺口,发电企业生产经营仍面临较大困难和压力。 2004年12月~2005年5月(煤电联动第二周期),电煤车板价比2004年6月~11月(煤电联动第一周期)增长40.23元/吨,煤电联动仅消纳25.2元/吨。另再加上铁路运费调高2.9元,煤质下降影响价格上涨8.3元,仅这三项因素就使煤电联动综合缺口达26.23元。
(编辑:黄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