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二十多年来中国企业的成长历史可以从多个角度展开,无疑围绕着学习而展开讨论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中国逐步的融入世界经济市场,年轻的中国企业面临着太多的困惑和迷茫。为了生存和发展,中国的企业选择了学习,不仅包括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而且包括学习的他们的管理理论和管理经验。西方管理大师的理论的我国以异乎寻常的速度得以推广,著名跨国公司的成功也在我国各个企业进行了模仿甚至复制。然而遗憾的是,学习效果似乎并不理想,无论是企业文化还是学习型组织在我国的企业更像是进行一场追赶时尚的运动。
当我们回首我国企业学习的历程的时候,不禁发现我们居然没有搞清楚我们到底要向谁学习,学习什么。所以当我们发现西方管理理论和经验并不那么容易学到,洋理论来到中国以后,似乎出现了水土不服,“桔生淮北则为枳”。管理界分析此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我们的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存在巨大的差异,他们似乎发现,从我们的才祖宗那里应该可以找到稻草。一时间,论语、孙子兵法、三国演义等又成为企业的案头经典。然而老祖宗的经典似乎也不那么管用,犹如流行歌曲一样很快又被后来的执行力决定成败、细节决定成败等所替代,我们的企业界仿佛成了流行乐坛,企业的学习过程似乎成了的一曲曲流行歌曲模仿秀。
我国企业太年轻,所以就要学习。但中国的企业究竟向谁学习,遗憾的是,我国管理学界和实践部门一直没有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卞华舵、吴云海的新著《大思维——中国企业向谁学习》无疑为这个答案探求提供了线索。
有两典型的特色。特色之一体现在内容上。市面上大多数的管理类畅销图书,更多的翻译国外管理学大量的著述和著名企业家的传奇经历,而本土化的著作内容又多流于平淡,经常给人以炒作名词和玩弄概念之感。作者以浑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独到而深刻地分析了中国企业存在的问题,明确指出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在于产业、人才和制度三大决策,这与赫伯特•西蒙的观点不谋而合,“管理就是决策”。西蒙指出由于人的知识和能力的缺陷,人们是无法实现通常是寻求满意的决策。然而满意的决策也是需要智慧的,作者提出企业的智慧应该包括信息流、价值观、思维方式、决策方法和决策心态等五大类型。这五大智慧的获得需要学习,学习的源泉在哪里?对此问题,作者在五大智慧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中国企业经营管理的五大源泉。以宽广的视角从古今、中外、内外、知行等多个维度提出应该学习中国经典的智慧、学习西方智慧、学习党的智慧、学习成功企业的智慧、从实践中感悟智慧。比如对于西方智慧的学习,作者开宗明义地指出要的学习西方的科学思维方式。这一点对于中国企业甚至于中国种类组织成为重要,因为中国传统过多地强调个人的直觉,而缺乏调查研究与实证的精神传统。正如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所认为的那样中国之所以没有发生工业革命,基主要原因之一下是缺乏数目字管理,推言之,中国企业缺乏实证思维的习惯。
特色之二体现在行文风格上。市场上,管理学理论性的著作由于强调严谨性,其文风大多是学术色彩过浓,主要是适用于学者从事研究作为参考,其读者人群也非常有限,对于中国企业学习直接指导不大。管理学实践性书籍可读性较强,但经常又过分强调流行与时尚,甚至是热衷于概念的炒作,其深度和广度都存在明显的不足。卞博士的著作将理论性和实践性进行了完美的结合。该部著作的始终沿着一个严密的思路展开分析和讨论,整个分析过程没有一丝拘谨,相反是娓娓道来,语言生动活泼。章节的标题经过了精心的设计,比如开篇第一章引出问题则是以“沉重的翅膀”点出中国企业所面临的挑战,结束部分则从猴子现象说起,给人的感觉似乎不是象在讲管理理论,而是在讲一系列的故事。整部著作中穿插的大量故事和案例,没有一点突兀之感,相反显得非常切题,比如关于中国人国民性的讨论,引用了胡适先生早年的一篇文章《差不多先生传》,读后给人感觉点到了中国人性格的要害。
当然,卞博士的著作毕竟不是一部学术专著,从多方位进行学习似乎有求全之嫌,至于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其文化特征到底如何,先哲、国外、实践等经验究竟是否皆适合当今中国的文化土壤,则缺乏实证研究的支持。当然所有这些问题,显然不是任何一部著作所能涵盖和解决的。中国企业确实需要智慧,而智慧的获取则需要进行学习,应该说卞博士的著作给了我们提供了破解智慧的密码,当然寻找智慧的钥匙还有赖于中国管理学者和企业家的共同努力。
(编辑:韩冬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