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专刊首页 >> 电力资讯 >> 电力文化 >> 正文

蝶变:甘肃电力敢问科技制高点
转自: 时间:2006年05月19日23:44

    近年来,甘肃省电力公司因在科技进步方面的不凡成绩,越来越多地闯进人们的视野,而4年前,这个公司在科技领域似乎还显得静悄悄。是什么让他在电力行业成为科技进步领域的一匹黑马?又是什么让这个地处欠发达省份的公司一夜间实现了蝶变?——值得我们探究。  
    后来者居上不是神话 
    有目共睹,甘肃地处经济落后地区,科技创新的总体环境不佳,科技人才缺乏,经济实力弱,技术信息不灵,在技术进步方面无法与发达省份电力公司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但事实是甘肃省电力公司并没有甘于落后,在短时间内不仅在承担上级科技项目方面实现了零的历史突破,而且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可控串补”——勇敢者的成功 
    不久前,引人注目的江苏阳城串补工程国际招标中,国外厂商一改以往高高在上的姿态,报价第一次从每千乏8美元降到了每千乏6美元,这对于实力雄厚的国外厂商来说,是什么促使他们主动收缩利润空间挤身中国串补工程市场?这多少耐人寻味。然而最有说服力无疑是我国已在2005年突破了串补工程的大国垄断,成为继美国、德国、瑞典之后世界上第四个能够生产成套可控串补和固定串补装置的国家,不仅如此在国内已经投运的220千伏成碧线在世界上目前投运的7个可控串补工程中,拥有容量最大的全可控串补装置!在人们搜寻把可控串补从研究成果变成现实、并且给国人带来实惠的幕后英雄时,竟惊讶地发现是一个地处欠发达省份的电力公司——甘肃省电力公司。 
    甘肃陇南是一块美丽而神奇的土地,高山连绵,河流纵横,蕴藏着丰富的水电资源,近几年来,陇南成为一片沸腾的热土,中、小型发电站如雨后春笋般。然而,碧口至成县仅有一条220千伏高压输电线路通往甘肃主电网,据测,该线路送电能力极限仅为23.5万千瓦,而碧口地区最大送电负荷是35.66万千瓦。受电网限制,坐落在这里的碧口水电厂、旱坪嘴水电站每到丰水期唯一的选择的就是提闸弃水。 
    2004年甘肃省公司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投入6000多万元巨资,和中国电科院一道将可控串补技术应用于220千伏成碧线上。作出这一决定,在今天看来也是需要极大勇气的,因为当时国内没有先例可循,而且当时可控串补技术仅仅是中国电科院的一个研究成果。2004年初可控串补220千伏成碧线开工建设,同年12月该工程投入试运行,2005年4月23日正式竣工投产,目前已安全运行400余天,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甘肃省电力公司技术人员与中国电科院的科研人员联合攻关,取得了多项科技成果,我国由此也成为继美国、德国、瑞典之后世界上第四个能够生产成套可控串补和固定串补装置的国家,而且此工程也是世界上目前投运的7个可控串补工程中,容量最大的全可控串补装置。 
    可控串补装置在220千伏成碧线的成功投产,改善了陇南电网的电压质量, 2005年12月该工程投运一年来,全年输送电量8.71亿千万时,由于可控串补增加的传输量达1.3亿千瓦时,照平均电价每千瓦时0.285元计算,该工程投运后由可控串补装置产生的效益达3700余万元。更重要的是,甘肃省电力公司的成功尝试,不仅收集了大量宝贵的经验,而且为国内上马同电压等级以及更高电压等级的可控串补工程提供了可能。至此,甘肃电力公司在可控串补方面是国内第一个吃螃蟹的公司,也是第一个获取丰厚收益的公司。  
    紧凑型——一条越走越宽的路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西北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用电负荷不断攀升,原有的西北330千伏电网输送容量渐趋饱和,线路走廊紧张,电力输送容量受到限制。特别是随着黄河上游公伯峡、拉西瓦等大型水电站相继建成投产,黄河上游出线密集、线路走廊紧张。 
    紧凑型输电线路是国家电网公司2005年推广的先进适用技术,甘肃省电力公司的技术部门率先将这一技术应用于330千伏线路,自主开发并于2004年建成投运了国内第一条330千伏紧凑型线路——330 千伏成天线,它填补了我国紧凑型输电技术在330 千伏电压等级的应用空白,压缩线路走廊宽度7.8米至16.8米,减少施工走廊通道树木砍伐费用945万元,保护了森林资源和甘肃原本就比较脆弱的生态环境,提高线路自然功率44%及输送能力5万千瓦,输送单位容量工程造价降低了28%。 
    在紧凑型线路技术的开发中,甘肃省电力公司的技术人员发现330千伏紧凑型线路的本体造价比常规线路高约8%,为了进一步降低线路本体造价,他们又开发了采用三分裂导线的330千伏紧缩型线路技术并于2005年在三条线路上应用。建成的紧缩型线路本体造价比常规线路降低3万元/公里,线路走廊由13米减少到11.5米,自然功率提高18%,线路的各项环保指标满足国家标准要求。线路投运6个多月以来,运行稳定。 
    带电清扫机器人——劳动其实很简单 
    甘肃地处黄土高原,雨水少粉尘污染严重,积污成为严重影响变电站户外变电设备安全运行的隐患,加之户外变电设备外绝缘自清洁能力差,每年一度的电气设备外绝缘的停电清扫不仅是运行维护人员一项繁重而危险的劳动,而且影响社会生产、生活以及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在这种背景下,甘肃省电力公司承担研制的国家863计划项目——超高压带电清扫机器人于2005年3月11在兰州330千伏和平变电站进行带电功能试验获得成功。 
    许多人记忆犹新的是去年3月11日上午,天气突然降温,寒冷袭人,在兰州供330千伏和平变电站3号主变处, 330千伏带电清扫机器人伸出手臂,用蟹钳般的刷头紧抱瓷瓶,细致地由上而下清扫灰尘,一举一动,俨然一个清洁卫士。超高压带电清扫机器人由车体、升降设施、作业臂、刷头以及控制部分组成,最高清扫高度为8米,作业臂最大伸出距离3.2米、最小为1.85米,车体移动高度不小于2.1米,清扫刷子在水平面回转角度为35°,无线通信距离大于20米。330千伏变电设备带电清扫机器人在甘肃省电力公司研发并实验成功,再一次把甘肃省电力公司推进了人们的视野,当前超高压带电清扫机器的实用性研究正在紧张有序的开展,不停电,利用机器人对电网设备清扫的梦想不久就会变为现实。 
    4月初,在国家电网公司召开的科技工作会议上,甘肃省电力公司的在科技进步方面取得的成绩得到了国家电网公司的肯定,甘肃的经验被作为典型在本次会议上进行了推广,甘肃省电力公司的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杨玉林代表甘肃第一次走上了国家电网公司科技工作会议的发言席——这对甘肃省电力公司而言是迈出了令人羡慕的一步,他们用累累硕果证明了在科技进步方面可以后来者居上。 
    成就的背后不仅仅是壮志雄心 
    甘肃公司成功似乎蕴藏着许多值得挖掘和借鉴的东西。在该公司上下有这样一个科技工作的思路:一是突出重点,让有限的科技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二是要把握关键环节,不断提升科技在公司发展、生产、经营全过程的贡献度;三是要坚持以人为本,重视技术队伍的建设。从这条思路里我们似乎可以捕捉到甘肃省电力科技工作激越跳动的脉搏。 
    以可控串补这一重大项目而言,整个项目历时近4年,但是历届领导对科技工作的重视却是不约而同,从资金、人力、物力、政策等方面都给予了倾斜,正是原于领导的支持,专业部门通力协作,科技部门积极推动,类似于220千伏可控串补、330千伏紧凑型线路等这些重大科研项目才得以开展并且在在实际工程中成功应用。 
    一出成果  二出人才 
    甘肃省电力公司通过一系列重大科技项目的实施,不但解决了公司生产、经营和发展中的实际技术问题,也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技成果。2001年-2005年,甘肃公司累计获得甘肃省和国家电网公司科技进步奖22项,通过甘肃省科技成果鉴定的科技项目达到41项,其中评价为国际领先2项 ,国际先进5项,国内领先22项。 
    与此同时,一大批技术骨干得到锻炼并迅速成长起来。2005年,在西北电网公司系统评选出的23名工程技术首席专家和专家中,甘肃省电力公司的技术骨干占了6席。近年来贡献突出的邬伟民、姚旭被聘为首席专家,每月可享受2000元专家津贴;张忠元、李世伟等4人为专家,每月可享受1000元津贴。 
     一造氛围   二辟厚土 
     让记者影响深刻的是在有重视科技工作的浓厚氛围,这里有一块科技工作者成长的厚土: 
    ——在该公司每年的工作会上,总经理的工作报告对科技工作都进行总结与部署; 
    ——公司的科技进步奖每年定期评选; 
    ——重视和国内知名院校、科研单位尤其是国网公司系统科研单位的合作,立足甘肃实际开展重大科技项目研究的合理选择; 
    ——鼓励公司技术带头人参与公司的重大技术决策,承担科技项目,对外协作科技项目,鼓励公司技术人员深度参与项目的研究过程,在科技项目的开发实践中锻炼和培养自有的技术人才; 
    ——在2004年,科技工作被公司评为全年工作的5大闪光点之一; 
    ——同时公司还将取得科技成果奖励列为专业技术人员评定技术职称的必备条件和破格条件; 
    ——公司主要媒体对公司的各类科技成果进行了大力关注,在2005年评选出的公司十大新闻中科技成果占有两席....... 
    数完甘肃省电力公司科技进步的“家珍”,我们也尝试探询了推动甘肃省电力公司科技腾飞的深层次原因。令人振奋的是“十一五”期间,甘肃省电力公司围绕初步建成“一强三优”现代公司的目标,提出了四大战略,其中把实施科教进步作为增强企业发展后劲的推动战略,计划在“十一五”期间公司的科技与信息化水平位居西北第一,甘肃省电力公司抢占科技制高点的壮志不言自明,甘肃电力公司的明天无疑更值得我们拭目以待。 (罗文姬)

(编辑:伍彩霞)
在线投稿 关闭窗口


快速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