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专刊首页 >> 英才在线 >> 院士名录 >> 正文

陆佑楣院士访谈文字实录:水电与可持续发展
转自: 时间:2006年05月25日11:20

陆佑楣院士人民网访谈文字实录:水电与可持续发展
  【难得精明】:陆院士请问您作为院士对黄万里教授对三峡工程的意见是一种什么态度?
  【陆佑楣】: 黄万里教授是我们非常尊重的水利界的老前辈,他的主要功绩应该说是对三门峡提出了非常重要的质疑,三门峡水库是我们一个失败的例子,如果按照黄万里教授原来的意见,可能可以避免这个错误。但是长江三峡和黄河完全不一样,它的泥沙含量不是一个数量级的,所以黄万里同?久挥卸匀?抗こ?提出太多的意见,在论证过程中吸取了各方面的不同意见,经过长时间的分析以后,得出的论证结论是三峡工程应该建设,而且早建比晚建要好,因为黄万里当时年事已高,所以很少参与这个工程的决策过程。  
  【庄生&精卫】:电力领域的垄断是不是造成电荒的根本原因?能不能在保障人民福利的前提下适度开放?  
  【陆佑楣】:目前电力的紧缺是经济发展供需的矛盾,电力体制的改革正在进行,这已经进行了好几年了,就是要打破过度垄断的状态,要逐步改革到位,大概要经过一定的时间才能解决。所以这并不是由于电力垄断而造成的电荒,打破了垄断可以得到更合理的电价。
   【圆铅笔】:请问嘉宾,三峡拦住水后,上游的卵石泥沙是否排不出,长期堆积成山,河床越来越高,会堵会淹。  
  【陆佑楣】:河流里的泥沙是客观存在,修建了水库以后,泥沙肯定有一部分要淤积在水库里,对细颗粒的泥沙,通过坝前的冲沙以及蓄清排浑的方式可以解决。对于大颗粒的泥沙,容易在水库的末端淤积,会堵塞河流,这是我们修水库的最重视的一个问题。
  三峡水库经过了多年的模型实验,根据泥沙资料模型实验,这个淤积不会造成很大的影响,三峡水库的末端是在重庆的河段,如果淤积了以后,会影响重庆的港口淤积,影响通航。事实上,在重庆以上的长江的干流、支流都在不断地兴建水库,有一部分粗颗粒的泥沙又分散在上游的水库里,所以三峡水库末端的泥沙经过多年的实验,影响并不是太大。大概到了七八十年以后,就可以做到冲淤平衡。
  长江的上游还在不断地兴建水库和水坝,通过重庆的泥沙量会逐步递减。三峡水库在2003年6月1日蓄水以来,经过这几年的观测,来沙量是逐年递减,当然这还需要经过长期的观测,必要的时候,为了通航,港口就要进行一定的疏浚。  
  【北京深蓝】:教授,我看过拍摄的一个三峡大坝的纪录片,十分震惊。片中说,这个大坝严重破坏了文物、生态,而且要进行极其大规模的搬迁,很多绝版的古镇就这样破坏了。而且,由于大坝太大。不可能解决泥沙积淤问题。而建设大坝的重要原因竟然是好大喜功。请问,我们真的冒着破坏永远不能修复的重要文物和历史遗迹、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去建造一个很有风险的三峡大坝吗?这值得吗?请客观、坦诚地回答我的问题,因为三峡大坝背后的故事我知道不少,别敷衍我。谢谢您!
  【陆佑楣】: 三峡水库要淹没的地区有一些古镇,但是这些古镇都是极其破烂的古镇,房屋结构是极其简陋的,因为也没有其他的资源,经济落后,也没办法来改变这个落后的状况,居民的生活质量是很低的。对于古代的一些文化古迹,都已经进行了保护和搬迁,对居民来讲,重建家园,因为由于资金的投入,他们的生活质量比原来大大提高,这是一个现实,可以到现场去看一看就了解了。
  【直言了】:嘉宾:南亚国家政府已多次反映中国境内工程造成他们下游的水源环境污染,您们考察为何不说这情况?  
  【陆佑楣】: 水质污染是由陆地上的垃圾和废水和污水向江河里排放造成的,并不是由于水坝工程造成的。至于国际河流境外的是不是有这样的反映,我还没有听到。水污染的治理不管是国际河流还是境内的河流,都需要进行治理,河流不是排污沟,不能把污水、废物都排到大海里去,这样大海也会污染,这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就应该重视的问题,现在国家环保局也好,全国各级政府都很重视污水和垃圾的处理,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才能做到令人满意的结果,这需要相当长的一个时期。
  【漏洞】:请问嘉宾,怒江工程有没有个说法了?还有因环保问题而停工的溪洛渡工程何时复工?  
  【陆佑楣】: 怒江工程现在也没有开工,是处在一个规划的前期过程,所以也不存在停工的问题。怒江是要开发的,但是怎么开发,要经过可行性研究、环境评价,我认为怒江的开发是对生态环境只会有利不会有害。溪洛渡是金沙江的工程,溪洛渡水电站现在已经开始“三通一平”,做开工前的准备,也没有停工,所以也不存在复工的问题。
  【东方玉梅】:陆先生,我们都知道,经济发展有多种途径,而环境破坏是不可逆的。而怒江水坝建设也是属于这种情况吧。对此,请问陆先生有何感想?  
  【陆佑楣】: 经济发展应该坚持我们国家制定的科学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含义就是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这就是我们经济发展的途径。而说环境破坏是不是不可逆的,这也不对,环境破坏了以后,是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是可逆的,可以把恶劣的环境改变成良好的环境,这已经有很多例子,国内国外都有很多例子。  
  【盛世大观园最终乃衰败】:请问院士,三峡工程三十年后真的没有问题吗?如果象三门峡一样,您觉得您应该承担什么责任?
  【陆佑楣】:对一个工程总要有一定的预见性,三十年之内三峡工程目前看来不会有任何问题,而且六十年、一百年以后,这个水库还能保持80%以上的容量,不至于造成像三门峡一样的后果,这是我们要对历史负责的。  
  【七个狐狸】:陆院士,您刚才说——“我认为怒江的开发是对生态环境只会有利不会有害”,这话是不是太绝对了点?
  【陆佑楣】: 因为怒江现在的生态已经受到了很严重的破坏,主要的原因是贫穷跟人口的增长,应该有的植被都遭到了破坏。但是这些居民有生存权,他靠山只能吃山,把很陡的山坡都开垦了,而产量极低,在低海拔的部位茂密的森林早已经没有了,所以为了挽救这个现状,就应该加快怒江的水电开发,使这个地区能够富裕起来,把一部分居民搬迁出去,让他们拥有现代人生活的最基本的条件,这是我们的责任,所以这是改善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的措施,要在开发中保护环境,在保护中来开发。  
  【民间草医】:嘉宾,三峡到现在为止对生态的影响有没有显现出来,比如海水倒灌,中华鲟数量等等。
  【陆佑楣】: 三峡水库形成对下游的河道流量改变不多,虽然进行了一定调节,但是改变不多,所以不可能因为三峡水库的调蓄而形成了海水倒灌,在下游河段海水倒灌是自古以来就是自然状态,跟三峡工程没有关系。中华鲟我们现在每年人工繁殖以后投回到长江里去,大约有几十万尾,这个鱼要到大海里生存15年以上才会返回来,所以现在还没有能够找到投放的鱼苗已经有返回的现象,因为时间太短,而且在鱼身上做的标记,它在大海里生长了15年,就长了2米多,在小鱼身上做了标记,长大了都看不清了,这还是一个科学问题,需要长期研究的。  
  【陆佑楣】:感谢网友们提的问题,当然要回答所有的问题不可能在短短的一两个小时之内,也希望大家更多地关心中国的水电建设和三峡工程,按照科学的发展观,以人为本,可持续的发展来指导我们所有的行为。

(编辑:邓小华)
在线投稿 关闭窗口


快速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