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明天的太阳。当稚嫩的幼苗遭受命运的摧残时,他们急需一双有力的大手为他们撑起遮风蔽雨的保护伞。江苏泗阳县三庄乡供电所就有这样24双温暖的大手,他们用火热的爱心,帮助24名贫困学童圆了校园梦;他们用真诚的关怀,吹来徐徐春风,驱散了孩子们心头的阴霾,让他们重新绽放出纯真的笑颜。
背景
今年10岁的三庄乡小学三年级一班学生刘金凤可谓命运多舛。在她生下来第二个月时,她的爸爸就因病去世了,不久她的母亲又远嫁他方,把她扔给了她的爷爷和奶奶。2003年,这"三口之家"再一次蒙上阴影,刘金凤的爷爷因病逝世,只剩下75岁的奶奶与她相依为命。巨大的生活压力使刘金凤即将辍学;今年7岁的王毕莉,是其爷爷和奶奶从福利院里抱养的孤儿,一家三口以一条牛为生,家境贫困……
在三庄小学,象刘金凤、王毕莉这样的贫困学童共有24名。他们急需社会伸出关爱之手,帮助、扶持他们度过难关,象别的孩子一样,在祖国的蓝天下茁壮成长。
情缘
也许是历史的巧合,就在24名学童急需帮助的时刻,2005年8月14日,泗阳县供电公司开展了"爱心奉献,助困学童"活动。三庄乡供电所所长翟立法与该乡关心下一代工作办公室联系时,了解到这一情况。第二天,翟所长就"领养"了最困难的两名贫困学童--王毕莉和刘金凤。在他的感召下,全所23名职工每人都主动"认领"一名贫困学童,24名贫困学童重新有了"社会爸爸妈妈"。从此,三庄供电所每个人每个月都会从微薄的工资中拿出一点钱来资助这些贫困生,为他们买学习用品、生活用品,抽空还为他们辅导功课,教育他们好好做人。
今年5月24日,这是所长翟立法第22次来到贫困学童刘金凤的家。与过去不同的是,这次他不仅带来了许多东西,还带来了一台15英寸的彩电,并且帮助他们安装、调试好。刘金凤的奶奶又是惊喜又是感激,她万万没想到她这辈子也能看上彩色电视。此后,她逢人便说翟所长是他们家的大恩人。
赞誉
三庄乡政府关心下一代工作办公室主任汤景法了解到这一感人事迹后,立即向三庄乡政府汇报此事,并将此事作为他参加江苏省召开的关心下一代工作汇报交流会上的发言材料之一。他在材料上写到"泗阳县三庄供电所全体员工自愿捐款,为三庄小学24名贫困学童助学,解决学童们的实际困难,时常为他们购买本子、笔等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在他们的帮助和支持下,24名学童在学习上是佼佼者,生活上是众人夸的懂事孩子。三庄供电所员工爱心助困深受社会的一致好评。"
关注
5月25日,泗阳县供电公司组织采写这篇报道,并在宿迁供电网上刊出,题为"第22次探望",文中讲述了三庄供电所所长和员工的感人事迹。此文经宿迁市供电网站报道后,在社会上反响强烈,引起有关媒体的关注。5月29日,泗阳县委宣传部、县电视台、宿迁日报驻泗阳记者站、县广播电台等新闻媒体组成报道组,前往三庄小学、三庄供电所和贫困学童刘金凤等家进行采访。
在三庄小学,校长吴畏向记者们说,这些贫困学童受到了三庄供电所员工的很多次关爱,尤其是翟所长,隔三岔五到学校了解孩子们的学习情况,不论老师还是学生都深为他们的精神所感动。正如刘金凤在作文中写的:我要努力学习,不辜负"爸爸"对我的期望,长大了一定要好好的报答他们。
在三庄供电所,当记者们了解到电工每月工资只有五、六百块时,很惊奇地问:"你们拿这点钱每月能帮助孩子吗?""虽然我们工资不高,但是每月能拿一点钱来帮助他们,看到他们健康成长,我们感到很欣慰。"电工孙军说。所长翟立法坦言:"我们工资是很微薄,但我觉得我有责任来帮助这些孩子,他们也确实需要帮助,如果我现在停止帮助他们,我的良心也说不过去。"
感激
中午,我们来到比较贫困的学童刘金凤家,已经裂了缝的土建瓦房透着生活的艰辛。刘金凤的奶奶正在门前收拾着一堆垃圾,知道来意后,78岁的老奶奶老泪纵横。面对摄像机、照相机,老奶奶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翟所长是我们家的大恩人",还不时地对刘金凤说:"好好学习,长大了一定要报答人家。"刘金凤的邻居周林对记者们说:"小金凤平时在家很懂事,做饭、洗衣服和家务活动全干,空闲时还帮奶奶拾垃圾赚钱生活。"
呼吁
采访之后,记者们对三庄供电所所长的做法称赞不已。他们说,这些贫困学童的确需要全社会来帮助,让他们有个温馨的学习环境,让他们茁壮成长。记者们表示将继续追踪此事情的进展,并在社会上宣传、推广这项"爱心活动",广泛形成"扶贫济困、关爱学童"的良好风尚,让更多像翟立法这样的人涌现出来,让社会伸出更多关爱之手,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宿迁日报驻泗阳记者站站长徐贻林说:"我们将开设专栏,长期向社会报导'献爱心'事件,引起社会更大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