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康”的故事
—— 一个为团的事业孜孜不倦奉献的人
“老康”是襄阳区古驿镇党委委员、团委书记,叫康向阳,今年31岁,可以说是目前襄阳担任基层团组织负责人时间数一数二的人物。他在基层担任团干部有十多个年头,光接送县(区)团委书记就达到五任。这十年对于他来说,真是“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正因为此,认识他的团干部都尊称“老康”。对于工作,老康总是兢兢业业,对于领导交办的事情也总是出色完成。在他担任团委书记这些年,多次得到上级部门和领导好评,镇团委也被授予“市级五四红旗团委”,全镇各级团组织获得市级以上表彰的先进单位17个,先进个人21人,其中省级1人。
在和老康交谈中,他只说了三句话,这三句话也许是他诠释对共青团工作的了解。
我舍不下那片天
二00三年十月,对于老康来说,是一个难忘的十月,这年镇机构改革,为了照顾班子中年纪稍大的同志,他主动递交了离岗创业的申请。一连几天,老康思绪万千,萎靡不振,总觉得那段时间心里空落落的,缺少一些什么,他也曾经为自己草率的决定后悔过,但他又觉得自己做得是对的。由于年轻和担任过多年团干部,有一定组织、管理经验和能力,他很快被一家私营公司相中,正在决策时,镇委主要领导找到他,希望他继续回来工作,当得知团的工作没人抓,由镇团委牵头领办的余咀养鸡示范户在全镇推广难度大时,他毅然答应了镇委的要求,决定留下来。有人说他傻,可以得到“双份工资”(离岗创业,工资基本不变),但他说:“选择了团的工作,就注定了我没有其他的选择,为自己心爱的事业,别无他求,因为我喜欢那片天”。
担子越重 劲头越足
老康分管过信访稳定、清收过基金会欠款。通过这些“老大难”工作,充分体现党委对他的充分信任,他觉得自己一点压力也没有,反而认为胆子越重,劲头越足,工作起来也非常轻松、充实。2005年8月份,200多名移民因对移民资金发放存在疑问赴市上访,听说后,他好言相劝,在他的劝慰下,仍准备组织更大规模的上访暂时得到平息。由于当时农忙季节,他带着几名同志白天田间地头,晚上挨家摸户摸底子、讲政策。当得知东吴村四组移民反映吃水难问题时,他及时与民政部门沟通,帮扶打机井一口,解决吃水难。通过同志们的政策讲解到位,帮助解决实际问题的真情深深打动了移民,目前,东吴村移民工作正逐步趋于稳定。在清收基金会欠款工作中,老康采取法律清收、行政清收、责任清收相结合的办法,对重点案件、货款大户、紧盯不放。有些基金会欠款户托亲朋好友帮忙,私下送钱,望他网开情面;还有些用恐吓手段,威胁过他,老康都按着政策没有留情面,也没有被威胁吓倒。通过努力,一年来共清收基金会欠款230多万元,此项工作,还得到了区委书记的充分肯定,并在大会上公开点名表扬。
有为才有位 有位才有力
在多年的工作中,老康深深的体会到:共青团工作没有活动,就没有活力;共青团的干部,没有作为就没有地位,没有地位工作就没有活力,没有动力。
多年来,他一直把开展活动作为盘活团的工作的切入点,而常抓不懈。在对团的活动经费上,他大胆创新,由过去的“衣来伸手”,变成了现在的“团委搭台,经贸唱戏”。具体地说,就是给企业或经营业主搭建一个宣传营销的平台,再给每一个参演单位一个展示艺术才华的平台,宣传自我,展示自我,增进合作,互利双赢。近年来,他共组织开展了“尊爱孤寡老人,弘扬中华美德”,“千年古镇,花生之乡欢迎您”,“紧跟党走,永葆先进性”等大型文艺汇演和演讲比赛。他多方协调自筹资金3.2万元,在镇政府办公楼前兴建了一个高标准篮球场。他积极行动倡议镇委镇政府机关干部每周一、三、五集体早操,跑步健身。他组织邀请了市区养殖专家对镇余咀村青年进行技术培训,采取统一供鸡苗,统一购饲料,统一防疫,统一技术指导,统一营销,统一管理,分户养殖的办法获得了成功,通过示范引导,目前,全镇发展养殖专业村6个,投资在50万元以上的私营业主就30多家,固定资产在100万元以上的养殖大户达7家。由于有了他大胆创新,扎实的工作,全镇共青团的工作才蒸蒸日上,他个人和镇团委也多次受到上级团组织表彰,其本人也于2002年3月进了班子,正好应了他一句话:“有为才有位,有位才有力”。
世上的路是走出来的,团的工作是一步一个脚印,慢慢地在实践中探索出来的,回顾过去,老康付出了很多艰辛的努力,展望未来,他说青春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