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
为了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人口素质,我国提出了素质教育的口号,而心理素质是人才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提高,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人们越来越重视心理素质。同样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为人重视。1999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发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的通知,要求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指导是现代学校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通过积极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能激发学生积极的心理活动,有效提高心理活动的效率和质量水平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发展。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西方心理健康研究的发展规模已相当可观,呈现出以下的特点:每所学校都设有专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心理工作者,心理健康教育已从学校发展到社会和家庭。心理学家们设计了各种教案,主要涉及学生个人与社会适应方面的问题,把学生的心理行为指导列入课程,利用各种形式的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九十年代开始,我国也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九五”期间许多省市开展了相关的研究,涉及理论探讨和实践研究两大方面。但研究大多仅局限于普通中小学,职业中学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多。
我校是一所创办较早的职业中学,在长期的教育工作中我们发现职高的学生较难教育,他们的思想特点和心理特点与普中的学生不一样。而且每一届学生都不尽相同。尤其是近年来,普高扩招,生源大战,学生素质下降,心理健康问题突显。我校领导极为重视学生的教育问题,尤其是要求教师结合实际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于是,2000年底我校申请并立项了市级“十五”课题——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指导的应用研究。经过近三年实践与探索,我们已取得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如下是我们的结题研究报告。
二、课题研究的设计
(一)心理健康指导的概念界定:
心理健康指导的含义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是指心理保健,学校中绝大多数学生的心理状况是健康的,我们进行心理健康指导更主要是教会学生如何正确解决暂时出现的心理问题,防止心理问题转化为心理障碍。我们的指导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主,是一种发展性教育。二是指心理咨询,通过心理测量对学生的心理状态作出科学的分析,通过面对面的心理咨询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等。三是指心理疏导,对学生中出现的心理障碍做适当的心理疏导。我们的课题研究就是探索、研究在职业学校如何从上述三个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从而落实教育部提出的心理健康教育任务。从具体行动中探究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探究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和技能、技巧,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心理健康指导的实践将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行为科学乃至精神医学等多种学科理论与技术。同时要遵照执行教育部《指导纲要》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原则。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理念:
1、建构性。以治疗和预防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经落后与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要培养能推动新时代的人才,势必要让他们具有全面的素质(包括创造性人格与坚强的意志品质)。这就要超越心理健康指导的“治疗”与“预防”模式,通过学校心理健康指导活动的开展,实施主动性教育建构模式。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品质。
2、全面性。高速发展的未来社会的生存挑战是严峻的,竞争是激烈的,压力是巨大的。只有建立起能迎接上述挑战的全面性的心理健康品质结构,人们才能愉快地生存并发展。为此,我课题组构建了全面性的学生心理健康指导系统。其中“独立性”是人生存、发展的基本前提;“主动性”是人生存、发展的“能量性”条件,尤其是发展的能量补充来源;“乐观性”与“自控性”则是人生存、发展的保障性条件;“乐群性”是人生存、发展的环境性条件;“爱心与责任感”则是人生存、发展的价值观所在,“爱心”与宽容相联系,正式未来社会缓解人际紧张关系的重要心理品质。
3、生活情境性。心理健康知指导活动绝不是灌输,不应该只提供一堆抽象的概念,而应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使师生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内涵,并加以实践。
4、层次性。不同年级的学生处于不同的身心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心理特征与不同的心理构建任务。在指导的实践中必须考虑学生的不同层次,设定不同的目标,安排不同的内容。当然,这其中也会有交叉的现象。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
通过研究与学习有关的理论和资料,并根据学校的具体状况,我们确定课题研究的目标为:教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有关理论,根据职中生的心理特点和状态、职中教育的特点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学生获得心理健康的初步认知,唤起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保健的初步意识,并对已出现心理偏异或障碍的学生提供一些简易有效的服务,以促进职校生身心正常发展,能对一些有益于心理健康的事件和活动作出积极反应,提高全体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活动。
(四)心理健康指导操作系统:
为实现目标,获得心理健康指导的实效性,我们探索建构一个有效的操作系统。
(五)课题研究方法:
课题研究方法以行动研究法为主,教育研究专业工作者与一线教师合作研究,注重实践,在实践中根据反馈情况,不断调整计划,力求达到实效。
(六)课题研究对象:
五年制高职学生是我们研究的主要对象,其中99计算机信息管理班及99会计与统计班为实验班。
(七)课题研究时间:
2000年12月——2004年6月。
三、课题研究的实施
(一) 学校指导模块:
学生心理指导工作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全校层面,学校必须为心理健康指创设良好的环境。
1、美化校园。
为了以优美健康的环境熏陶学生,我校努力创设校园、班级环境,2001年学校对校门口的景观作了较大的改建,使人一入校就有一种视野开阔的感觉,并设计了亭子,便于学生聊天、晨读等,还有小池塘、金鱼,每季都摆设新的花卉;每学期开学初,全校所有班级进行班级环境布置,要求富有特色、反映班级及专业特点,并开展评比。
2、加强学科心理健康教育。
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我们提出了两个层次的心育任务。一是做学生心理健康的守护神,即在学生现有心理水平基础上,不增加学生新的心理负荷,不诱发学生新的心理问题,这属于防范式心理教育,是最低层次的要求。这点看似简单,甚至不值一提,但做起来却并非易事。事实上,学生的心理问题,很多是由教师引发的,特别是职校学生从小学到初中,由于成绩不佳,他们看惯了老师太多的白眼、听多了老师讽刺的语言、经历了太多的挫折,所以特别敏感。因此,我们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做到:伤害学生自尊的话不说,贬低学生人格的事不做,忌讽刺挖苦、忌简单粗暴、忌以势压人、忌体罚。这要求教师有崇高的职业道德,有对学生满腔的爱,还要对学生饱含期待。其次,做学生心灵家园的拓荒者,即结合教学内容,有意识地渗透心理健康指导,培养学生自尊自信、愉悦乐观、宽容大度、积极进取的良好心理品质,这属于发展式心理教育,是较高层次的要求。我们要求教师在学科教育中,必须完成三维目标的构建,即内容目标(要求有德、智、体、美、劳、心方面的培养目标,尤其是要有心理素质培养的目标);结果目标(要有知、情、意、行和个性培养方面的结果目标);过程目标(要有培养学生自订目标、计划、自我实现目标、自我激励、自我调控的过程目标,确保目标、计划的实现过程。注重学生主体性、主动性的培养,注重学生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三维教学目标不仅只具备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的目标,更着重于学生的自主构建,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要达到这些要求,教师仅凭一腔热情和满腔关爱是不够的,还必须深谙教育规律,掌握教学艺术,懂得学生心理。因此,我们开展了《学习论》的学习和谈论,每两周一次学习,由干部亲自导读,教师钻研教育理论,学习心理学知识,探索教学模式,反思教学行为蔚然成风,不仅提高了心育水平,而且提高了教学水平,教学比以前更受学生欢迎。
3、学校社团及班团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指导。
学校在班团活动中积极推动心理健康指导,比如在2002年4—5月,全校在01级新生中开展了“人格教育主题班会”评比活动,各班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进行人格教育,学生收获颇大。2004年4月—6月,开展“诚信”教育系列活动。此外,积极开展各种社团活动,如街舞联谊会,文学社,“校园优秀节目主持人”大赛、“校园歌手大赛”、“网络知识”大赛、辩论赛等等,丰富学生业余生活,开展丰富多彩且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为学生创设健康、积极、向上的“软”环境。在2002年4—5月,全校在01级新生中开展了“人格教育主题班会”评比活动,各班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进行人格教育,学生收获颇大。
(二) 班级指导模块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班主任工作职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班主任角色应是三种角色的集合:教师角色、班主任即班级管理者角色、心理辅导员角色。班主任角色冲突的矛盾隐含着角色互补的统一。班主任心理辅导的特点:充分利用班主任人格魅力的影响;在教育教学的自然情境中展开心理辅导过程;以发展性心理辅导为主。
我们课题组的主要成员都是年轻的班主任,依据每个人自身的特点,从不同角度开展班主任心理健康指导工作。
1、 班主任心理辅导角色的理论探析。
班主任的角色问题应该是我们实施班级心理健康指导的首要问题,现代教育提倡“以人为本”,我们越来越重视学生人格培养和潜能的充分发展,这就必然促使班主任角色内涵的拓展。我们意识到,作为现代教育工作者的班主任,应该是三种角色的集合:教师角色、班级管理者角色、心理辅导员角色。一些年轻教师刚当班主任,就是没有把握好自己的角色,而使教育失去了应有的效果。我校曾有一位年轻班主任,接手一个中专班,从学习成绩和入校整体素质看还是不错的班级,可是由于这位老师缺乏经验,最关键的是没有找准自己应担当的角色,他虽然敬业爱生,关心负责,但对学生要么就是管制、约束,要么就是哄哄、随意许诺,对学生无法做到尊重信任,同感同理,良好沟通,善解人意。在学生中没有树立应有的威信,结果这个班级入校才一个多月,就成了全校最有名的“差班、乱班”。第二学期,换了位年轻的女老师,她极好地集合了三种角色,既是一个热爱学生、以身作则、理性公正管理有方的班级管理者,又是真诚自信、热忱耐心、坚韧果断的教师,更是一位对学生尊重信任,感知敏锐、同感同理、自我悦纳、善于沟通、善解人意、乐观开放的心理辅导员,学生对她,既感到亲近又是信任,更多地是把她当大姐,师生间建立了极其融洽的关系。一个学期下来,班级有了根本的转变,班风正了,努力学习成为班级的主流。
在这方面我们进行了理论探讨。我们基于已有的资料和对实践的分析认为,事实上班主任与教师角色是合而为一的,在其之上加上心理辅导员角色,则是对当代班主任自身素质发展提出的新要求。认真分析班主任三种角色的职业素质和个性品质要求,可以看到他们在职业要求上表现出差别,在个性品质要求上则更多地表现为共性。所以,我们觉得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在班级心理辅导中对班主任的人格品质有一个统合性的要求,即要胸襟开阔、大方谦和、理性公正、真诚信任、善于沟通、乐观自信等等。所以班主任开展班级心理辅导活动更主要的是靠自身的人格魅力。
2、班级心理健康辅导活动课实施。
心理辅导到底应该如何进行才适合职业学校学生,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一直是我们研究探讨的问题。我们把它作为本课题研究、探讨的重点。经过实验,我们觉得心理辅导活动课更适合职校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侧重知识的传授,而心理辅导活动课则侧重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领悟,这种效果更好。因为职校的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有抵触、有困难,也有点不相信,他们更愿意参与、操作、自己体验。
心理辅导活动课在班会中安排,一般固定在每两周一次,与道德教育、安全教育、公民教育等结合进行,一学期不少于10课时,由班主任担任心理辅导活动的辅导老师。注意辅导后的反馈,并同时开展“心语手册”活动,加强团体辅导后的个别辅导,以保证工作的深入。(详细论述请见研究报告——《职业学校班级心理健康辅导活动课实施的研究》)
通过实验,我们感到班主任担任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辅导比任课教师更有优势,因为,首先班主任非常熟悉学生的情况,容易把准学生的心理脉搏,能有的放矢地开展心理辅导,提高心理辅导的实效性。其次,班主任更易注重心理辅导与教育教学的实际紧密结合,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重视学习辅导,也关注学生人格辅导,生活辅导,生涯辅导。此外,心理辅导活动课在班会课上设置,便于将心理辅导与德育工作紧密结合,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推动班集体的建设有积极意义。
3、班级健康心理氛围创建。
班集体对于学生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品质、个性心理倾向等方面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有着特别突出的作用。好的集体里有一种潜在的班级文化和精神力量,有一种无处可见其形但无处不知其神的心理氛围。这种氛围对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影响是全时空的,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各种合理与不合理的需要、动机、兴趣等等接受到班集体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和行为处理,将是引发与导向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重要因素与原因。学生如果在一个这样的班集体里生活、学习,他们会把这个集体视为自己心理依托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里,他们会出现积极的模仿、从众、认同、接纳等社会心理活动及良好的学习心理活动,在自己的成功与失败的时候,都会把班集体视为自己的依托对象。而且,全体同学常常把自己的集体,看成是一个整体,而不是几十个同学。这种有良好的心理氛围和心理素质的班集体,对学生的个体心理素质与整体心理素质的影响,是有不可估量的影响作用的。而且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机制、年龄特点等主体性因素同班集体显性、隐性的文化与精神影响等因素的和谐统一,将使得其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极大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我们有两位年轻的班主任(课题组成员)在班级心理健康环境的创设方面做了很好的探索。她们的具体做法是:
(1)、创设良好的班级环境,营造舒适优雅心理氛围
班级环境又有软硬之分。硬环境包括教室的美化,学习园地,黑板报的布置等,如:把每次的班级集体活动都进行拍摄,将它作为班级环境布置的重要素材,还有把学生从小到大的照片收集来,贴在墙上,让学生了解、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当然良好的硬环境容易把握,只要班主任带领大家齐动脑,齐动手,一个整洁优美的教室环境便会形成。关键是班级软环境的创设,包括班风、学风、班级凝聚力、向心力等。这些环境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要使良好的软环境创设成功,一定要精心策划和组织一个坚强的团结的有朝气的班集体,促成每位学生心目中具备一定的班集体概念,群体观念,使他们知道自己属于班级中的一部分。
(2)、关注学生个性特点,积极引导其身心健康发展。
教师可以用行为规范来约束他们的行为,却不能锁住他们的心灵,学生更需要“轻风拂柳,丝丝入怀”的感受。要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就必须从关注学生个性特点出发,要真正摸清和掌握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点,多与他们接触、交流,主动有意接近,运用多种形式不同方法进行谈心,然后才能发现他们行为的不合理性,才能因人而宜,因材施教,做好每一个学生的帮助、引导工作。当发现有共性的问题时,可组织诸如“我有话对你说”、“我的自画像”等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心理辅导的活动中,认真地评价自己,认识别人,找出不足,自我改正,从而促使他们更好地健康发展。在这里教师就完全是一个心理辅导员的角色。
(3)、组织丰富多采的活动,陶冶美好心灵。
活动是学生最喜闻乐见的,能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心理健康的教育。活动对学生健康心理形成、矫治的作用可以用一句诗来形容:“润物细无声。”正由于活动的特殊性,所以班主任要见缝插针,抓住一切时机、尤其是一些非正式的活动。如:郊游活动,我们曾组织过“苏州二日游”、“上海一日游”等,在游览中既饱缆祖国大好河山,陶冶情操,又增进师生间、同学间的了解,联络了感情;开展班内炊事比赛,每人表现自己的厨艺,同学们既大饱口福,也锻炼了能力,展示了特长;建立“晨会制”,每天早晨由一位同学就每日新闻或日常生活小事发表自己的见解,时间5-8分钟,职校学生早读不太认真,还常有迟到现象,如此一来,为了听有趣的新闻,看同学的表现,不由得早来了,这样也锻炼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锻炼了胆量;班级里有“周记制”,我们也叫“心语手册”,老师和学生在这里谈心,聊天,俨然是一对知心的好友,有时还把聊天的地点搬到了网上,用“QQ”、通过邮件,有时手机短信也成了聊天的工具。由此老师更好地了解、把握了学生,学生也时时得到老师朋友般的指点、帮助,这时师生间聊天的话题已不仅仅局限在学习、学校了,它设计了交往、社会适应、家庭关系、生涯规划等方方面面。还组织了“一对一学习帮困小组”活动,帮助学习困难同学。总之,活动好切合学生的兴趣、需要,也要有利于引导。
通过一系列活动,使学生纯真的心灵在活动中受到陶冶,也使每位学生心目中具备一定的班集体概念,使每位学生真正融入班集体中,班级气氛融洽、温馨,师生关系和谐,教师走近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学生亲近教师,领略教育之魅力,在这样的氛围中,使学生心理更健康地发展。
(这一专题的研究详见论文《营造和谐的心理环境,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
(三) 个别辅导模块
1、 小组辅导。
在我们实际的心理辅导过程中发现,由于学生对心理咨询(个别咨询)的不了解,对心理咨询怀有羞怯心理,参与个别心理咨询有顾虑,所以前来咨询的人并不多。再加上现阶段学校心理辅导工作人员较少,一对一的咨询往往无法深入、全面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鉴于上述各种情况,我们觉得把具有相同或类似问题的学生集中起来进行辅导,应该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事半功倍的效果。既能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又能解决学校的困难,更可为学校心理辅导提供新的思路。在深入学习“团体辅导”的理论基础上,课题组在这方面也进行一些尝试,我们开展了“理性情绪训练”的小组活动。设计了小组活动计划,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参加活动的同学至少有了以下的收获:
(1)、学会倾诉,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在小组中我们要求组员用“我”来描述自己的感受,小组交流中一些组员受习惯的影响,经常用“我们……”讲述,以掩盖自己的真实感情,小组长必须提醒让他用“我”来表达情感。以此使他在小组活动中学会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2)、学会相互帮助,帮助人际关系建立。人在孤独或有困惑时,脑子里常会出现一片空白,没有主意。在小组活动中,当出现特殊情况或者讨论某个问题时,小组成员会毫无保留的相互出主意,共同出谋划策,这样组员可以学会相互帮助。
(3)、学会倾听,加深对他人的理解。人类的语言很奇妙,由于语气的不同,着重的字不同,讲话的场合不同……同样的一句话,同样的一个字,所表达的意思会有所不同。人际间的很多冲突和矛盾,都由于对语言的曲解而造成的。早团体咨询中设计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同时学会通过身体语言来理解意思。如:“哑巴”活动,通过肢体语言交流,或在小组活动嘉庆沟通,多用“你的意思是……”来证实自己对他人的理解,以此增强学生的交往能力。
(4)、得到同感,从他人的意见中有所收益。通过团体辅导、小组交流,可以使人从别人身上领悟到自身问题(以人推己),引起同感,进行反思。也可以从他人的意见和处理方式中受到启发,寻找到自己的错误之处,也从他人那里找到好的方法。同时学会同感,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
(5)、宣泄自我,平衡自身。宣泄是团体咨询中必有的一个内容,长期积压的痛苦、不安,想讲而没有讲的话在小组里发泄出来,减少了心中的压力与矛盾。宣泄过程中,当事人需要把自己的情绪整理一下,而组员则会表示对当事人的同情、关心、支持。凭借此,宣泄可达到一定程度的心身平衡。
(6)、以人为镜,模仿学习。小组成员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一个重新学习、塑造行为的机会。组员可以消防其他组员的行为方式,也可以发现组员有不被自己和他人欢迎的方面,而提醒自己,避免出现类似的情况。
2、个别辅导。
我们的心理健康指导以正面建构为主,但也不排除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咨询和疏导。课题组成员在自己的班主任工作中都是有心人,发现学生存在心理问题,都会有意识地去疏导,我们课题组成员,还经常一起会诊,一起思考疏导方案。经整理我们撰写了三份“个案分析”报告。
四、课题研究收获和成果。
(一)增强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心理品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心理健康科学常识和简单的心理训练想方法,能自觉地在学习和生活中加以运用,提高了自身的心理素质。
(二)教师观念发生了转变。教师非常注重在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态度、方法、情绪对学生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和学生观。提高了教书育人效果。
(三)提高了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教育能力。教师学习了大量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掌握了很多心理调控训练的方法。这些知识、方法的掌握和运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而且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也得到了提高。
(四)构建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建立了校长领导、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学生和工作人员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体系,利用校园网、心理信箱、校园环境等媒体,通过心理辅导活动课、社团活动等途径共同作用于学生,并积极利用家庭教育和社会力量,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建立了立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五)促进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学生的很多品德问题,是心理问题在行为上的外在表现。通过职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和研究,使学生能较好地调控情绪,承受挫折,适应环境,有利于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增强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六)已取得一些具体的研究成果。
积累了一些原始资料以及较好的研究论文。包括调查报告:《常州电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试结果分析》;论文:《网络环境下学生人格心理特点变化的分析及对策》在《江苏电大学报》2003/1期发表;《对一例“分裂型人格障碍”的分析和疏导》发表于2002/12期《吉林职业教育学院学报》、《对课堂问题行为的矫正》、《营造和谐的心理环境,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研究报告《职业学校班级心理健康辅导活动课实施的研究》获2004年常州市高校政治思想工作优秀论文一等奖。论文《他有“离家出走”的病吗?》获2003年职校教师优秀论文三等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案(讲稿、课件);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讲稿若干份。
五、结论
虽然我们的课题研究中还有许多有待提高改进之处,有许多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内容,但几年来开展心理健康指导的实践表明:学生心理素质有待整体性的提高,学生需要心理指导,心理健康指导工作也成为学校工作不可或缺的部分,它需要我们全体教师的积极参与。我们的工作才刚刚起步,我们要一步一步走得更深入、更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