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中,不管有些领导者从心底看轻某些下属。其原因可能与其工作成效有关,如下属搞砸了一件任务,或者未能达到既定目标……
有了成见后,领导的“特别关照”也许会随之而来。领导可能会更注意下属的出勤状况,花更多时间核阅下属的文件,在工作中特别留意他们的表现。另一方面,既然认定下属能力有限,领导者就不会分派高难度的任务给他们:就算给他们工作做,也不会寄予高度期望。
领导者的出发点是善意的。他们希望那些被“特别关照”,乃至于被分派去执行一些较不吃重任务的下属,多少能比以前进步一点。但结果适得其反。下属反而会认为,因为为信任,领导才会那么仔细“监控”他们一举一动,也不赋予他们较有挑战性的工作。久而久之下属将更加被动,甚至变得自暴自弃。如此将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下属表现越来越差,领导愈发看扁他们。
这类下属真的那么下不可救药吗?答案是否定的。根据法国的INSEAD大学两位学者马佐尼和巴索的分析,领导者怎么看待部属,部属会朝着领导者期望走。俗话说得好:“只有失败的领导者,没有失败的下属”确实如此,人的潜力是无穷的,如果领导者懂得用人,懂得运用技巧激励下属,下属自然会有杰出的表现。
遇到一个看轻自己的领导得,很少有下属能单独扭转领导心中的偏见,因为关键还是在领导。如果领导者不肯虚心检查自己,是不可能发现问题症结的,理乐用说激发下属的工作潜能了。
两位学者认为,领导者同下属应该进行恳谈,借助坦诚沟通来消除误解,进而培育出新的关系。进行这类恳谈不妨采取以下步骤:
首先,领导者应妥善安排适合恳谈的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及气氛,以免下属感到心理上的不安。同时,领导者也应言明该次会面所要讨论的主题:部属过去的工作成效、领导者扮演的角色及两人的关系等。领导者甚至可以明白表示,他感到两人关系紧张,并希望借此机会能有所改善。
其次,双方一定要设法找出问题。没有人是一无是处的,也没有人存心要表现差劲。因此在恳谈过程中,双方应达到一个共识:看看下属到底哪个地方比较弱。
知道哪里出现了问题,接下来就要找出造成该问题的原因。下属是否缺乏组织能力,是否不知如何管理时间,与同事相处是否有困难,还是双方对处理事情的优先顺序有分歧?在较大压力下,是否会影响员工的工作成效?
值得一提的是,在恳谈过程中,领导者也要自我检讨,检查自己的行为是否影响下属做事的情绪,乃至下属在工作上的表现?领导者甚至坦诚说出为什么他对下属不抱太高的期望的原因。
再次,双方应就今后该追求何种工作目标达成共识,同时也应同意改善彼此的关系。这可能意味着双方都要改变部分行为或观念。这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一般来说,一旦误会冰释,再难改的习惯或观念,双方也会有调整的意愿。
最后,双方同意今后一定要更加坦诚。例如领导者不妨向下属说:“下次如果你觉得我有不重视你的地方,请务必告诉我。同样地,如果我做了什么事激怒了你,或造成你的误解,也请你一定要让我知道。”
有些领导者心想:“干脆换掉表现不称职的下属算了,何必花那么大的工夫呢?”撤换下属未尝不可行,但新来的人是不是需要很长一段的适应期?如果新人仍然不理想时,又该怎么办呢?
预防胜于治疗。与其关系僵化后再想办法解决,不如事先就做好预防措施。领导者应仔细观察各种可能的征兆,不要等到和下属水火不容时才想办法
解决问题。
朱高峰院士:谈人才价值与人才产业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朱高峰院士对我国的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价值、人才产业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朱高峰院士认为:长期以来,我们在人才的培养和使用的问题上存在着一个认识上的误区,这就是忽视了人才的商品特性,不重视人才经济价值的实现,使人才的培养、使用、开发、配置、管理等脱离了经济规律。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必须对人才问题有一个新的考虑。
劳动力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在商品经济中,劳动可以成为商品。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劳动力作为商品的特征进行的深刻的阐述。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虽然在“劳动力是不是商品”的问题上实现了观念上的突破,人才市场逐步发展起来,但是,我们对人才价值的认识不够全面。人才作为商品应和其他商品一样有着自身存在价值和使用价值。这已为绝大数人所承认。但在现实生活,谈及人才价值,我们通常只是从社会的、道德的或精神文明的意义上去认识它,人才作为商品在经济意义上的“价值”往往容易被人们所忽视。
朱高峰院士说:既然承认人才是商品,就要承认人才的经济价值,承认人才作为商品应具有的价格。而且,与其它商品一样,人才的价格原则上要与其价值相一致。然而,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人才价值相一致。然而,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人才价值与价格相背离的问题非常严重。同样一个人,为什么在国有企业业单位月薪 只有几百元,到了外资企业就是数千元?是不是他的价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解决这个问题,对我们的国企改革、对我们的事业发现极为不利。
人才价格与价值背离的重要表现是人才成为廉价劳动力。而且由于人才的廉价劳动力。而且由于人才的廉价使用,又造成了对人才的的虚假需求,造成了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庞大和臃肿,人浮于事的现象比较普遍,许多的优秀人才在做着他们不应该做的事情,人才浪费严重。
我们常拿专业人员(如大学生等)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以及专业人员与全全体劳动力的比例这两项指标与发达国家相比,这有一定的道理,但也有很大的片面性。有些人才应在总人口中占一定的比例,如基础教育的教师、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专业人员,国家行政管理人员等。但另一方面,经济产业所需要的人才也与总人口相比就会失之偏颇,这方面的人才应与经济规模以及经济技术水平来比。我国单位经济量的专业人员比例已大大高于发达国家。从劳动生产率的角度看,现在我们只是发达国家的几十分之一。人多了就会有人无效消耗。
朱高峰院士说,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人才的经济人价值问题。就是要在改革中使人才的价格与价值相北离状况得到改变,使每位人才的价值真正体现出来,使他们的才能真正发挥出来,这样才能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要明确人才的初始价值和真正价值的关系。例如,大学生刚毕业,其价值初步形成,在国有单位中按同一标准领取工资,这是初始价值;以后随着他在不同工作岗位上不断发挥作用,其增值的问题就要提出来并加以考虑,这就是价值的再发现。如果做不到这一点,这对人才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有必要将人才的培养、人才的使用、人才的开发、人才的管理等视为一种专门的产业,使之符合经济规律。从产业的角度看,人才与其他商品一样,也有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具体地说,生产环节就是教育与受教育(学习)的过程:交换环节即人才个体与用人单位之间就劳动价值的交换;分配环节是指在整个产业中成果的分配,包括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消费环节就是人才的使用过程。
人才产业和其它产业一样存在着成本、利润、效率和效益的问题。它必须符合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动形成人才的价格,使人才的价格在变动中趋于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