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绵起伏的崇山竣岭,蜿蜒崎岖的无尽山道,使位于乌蒙山深处、地处边远、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赫章县供电局铁匠供电所,显得更加落后。然而,如火七月,在贵州省农村供电所长规范化管理技能竞赛中,铁匠供电副所长陈凯一举战胜贵阳、遵义等地的精兵强将,夺得了配电线路技能竞赛第一名,并获得了贵州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贵州电网公司颁发的“贵州省技术能手”的光荣称号。
为何乌蒙山深处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小供电所,竟能出现如此人才?
学习、学习、再学习
14年前,高中刚毕业的陈凯成了赫章县供电局铁匠供电所的一名员工,实现了自己当一个电工的梦想。从小就在铁匠乡这个穷乡僻壤长大的陈凯,当时对电一窍不通,他深知自己既不是学电的,更没有大中专文凭,必需下定决心,才能学到真本事,做一名合格的农村电工。
然而,学习的道路是艰辛的。由于铁匠供电所的职工基本都是从当地农村招聘进去的,学历低,业务素质差,想学技术问都找不到人问。陈凯在老职工的带领下虽然学到了一些知识,但他并不满足,仍不断地苦苦学习电工技术。不久,陈凯乘车到外办事,看见路边的低压电杆,不知道那些杆塔上架的是什么东西?电线也不知是怎么架上去的?带着这些疑问,他来到百多公里外的县供电局问了个究竟,才知道那些就是横担、绝缘瓷瓶,都是输配电线路必不可少的重要设备。从此,凡是乘车到外办事时,看见路边的低压电杆上有较为新颖的接线方法,他总是左思右想,为什么要那么接?多年来,陈凯一遇到不懂的地方就会把它们记下来,然后趁去县城办事的机会一个一个的请教县供电局的技术人员,而且非得刨根问底地弄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在虚心请教的同时,陈凯还到处买专业书藉,买不到就借。几乎每天深夜,在忙完工作之后,他总要在所里认真学习一阵子,常常凌晨都没有回去睡觉。时间长了,爱人余东萍也起了疑心,多次在深夜时分悄悄地来所里看,每次都看见陈凯在认真学习,这才放下心来。学习成了陈凯工作之余的主要爱好,每天都在字斟句酌的细细琢磨,他越读越有兴趣,常常在夜深人静时,还独自一个人在书桌旁推敲、琢磨。在陈凯家中,有一本《农村电工必读》,几乎每一页都留下了岁月久远的痕迹,只见泛黄的书页上画满了圈圈、点点和红、蓝线条,可见这本书的主人不知道读过了多少遍,不知道了多少年。如今,这本书已被老鼠啃掉了边皮,陈凯仍舍不得丢掉,放在床头,一有空就翻翻。
一次,回水村的10kV配变出现故障,三相电流显示不平衡,供电所里的抢修人员查找了半天也找不出问题所在。陈凯回家后立即翻看关于变压器接地系统的书籍,经过认真分析,才明白是接地出现了问题,到现场一看,原来是已经氧化的铝线与锈蚀的钢筋绞在一起造成的,他按书上的方法处理后,故障才得以消除。
这次成功,使陈凯更加坚定了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的信心。从此,他把学习和工作看作一个不可分离的整体,带着在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去学,用学到的知识去指导工作。陈凯心里明白,电力故障处理是刻不容缓的事情,如果每次都要等到自己慢慢翻书才能解决问题,那将会给用户造成很大的损失!于是,陈凯就把书上重要的地方划上线条,反复看、重点记、认真钻,直到真正理解,完全记住。如《电力法与安全用电全书》、《抄表核算收费员》、《供电所规范化管理》等七本专业书籍都被他阅读了至少三遍以上。
企业职工培训长抓不懈
陈凯的成功即有本人的努力,也是毕节供电局、赫章县供电局等上级供电部门长期抓职工培训的结果。
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下,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对于这一点,毕节供电局和赫章供电局的领导班子们深有感触,由于财力和物力所限,毕节供电局原有的教育培训设施很简陋。局领导决定从设施上着手,重新修建了面积为1307平方米的教培中心和500平方米的实操场地。用作培训基地和职工技能比赛场地,把专业知识培训和技能竞赛结合起来,用这种新型的方式培养人才,提高员工素质。除此之外,还聘请有关专业的行家里手作兼职教师为职工们授课。就是这里的培训,使陈凯的电工技能大有长进。
由于下属毕节供电局代管的赫章供电局农电工人数占总职工人数的三分之二,因而开展职工培训成了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九十年代,全局职工培训就开始起步。缺少教育设施,他们就把一个小水电站的房屋设施改造后,作为职工培训基地,每年都要开展不同内容的职工培训。陈凯在谈起自己取得的成绩时,动情起说了18年前,赫章县局姚世旭局长在全局第一次职工培训班说过一句话:只要尽心尽地学,不论什么文化程度,也不论是正式工,还是农电工,都可以成才的。就是这一句话,给了当时因文化程度低,不是正式工而迷茫的陈凯极大的鼓舞,极大地增强了他学习钻研电工技术的决心和信心。
去年,毕节供电局和赫章县供电局把陈凯送到贵州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进行农网配电营业工中级资格证书培训;今年5月,再度把陈凯送到技术学院培训。训练是严格按照正式竞赛的标准来进行的,因而比平时的工作苛刻得多也艰苦得多,按陈凯的话说:“训练比工作要累多了。”
在工作中出现的一个小问题在训练中也会成为大问题。这次实际操作的培训中,特别注重细节的训练,安全措施没到位,动作没达到100%的规范,都得重新来。比如,爬杆时要求左手提绳,右手挂钩;而陈凯是“左撇子”,习惯用左手挂钩,右手提绳,如果在竞赛中出现这样的问题就有被扣分的可能,这个微小的动作让细心的教练发现了,教练立即指出问题所在并仔细分析给陈凯听,通过反反复复的训练,陈凯终于纠正了他十几年来的陈规陋习。
白天进行实际操作培训,晚上还要学习理论知识。理论考试时,陈凯并不因为是培训中的理论考试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而是以高考般严格的纪律要求自己,考试踏踏实实、不弄虚作假。这次培训,陈凯感触最深的就是很苦很累,但学一天的知识比以前学一个月的知识还多。这些培训,为陈凯掌握更多有农村电工技术,为取得第一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成功离不开妻子的全力支持
陈凯的成功,不仅是本人努力和各级组织培养的结果,也是妻子余东苹全力支持的结果。
陈凯的妻子余东萍,是铁匠乡旁边可乐乡的一位农村姑娘,当初是媒妁之言才撮合他们在一起的。陈凯常常对其它人说:“最感谢的就是妻子。”
贤惠的妻子非常理解学习努力、工作认真的陈凯,尽量不让他做家务事,为了使他不为家事分心,让他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去工作。结婚多年来,孩子都上五年级了,但孩子的学习、生活,甚至生病,从没让他操过心。
前年,陈凯和妻子商议,决定在当地修建住房。这是全家头等重要的大事。但是,正当建设工程即将开始的时候,赫章县供电局决定抽调陈凯到县城协助农网改造工作。从此,在修建房屋整整10个月的时间里,从找人设计到建房、装修,从钢筋、水泥,甚至一颗镙丝钉的购买,都是妻子余东苹一手完成的。身为电工的陈凯,就连房屋的照明布线,都没有来看一眼,也是妻子余东萍一手完成的。每当问此事时,余东萍总是笑着说:“修建房屋用了八万多元,他呀,只给我八千元,剩下的就靠我以前做点小生意所积攒起来的,不过也不怪他,他就那么一点工资,平时还得为所里的事务花费一些,能剩多少呢。”妻子这番朴实无华的话让陈凯很是感动。陈凯心里明白,正是有了妻子的支持,才有他今天的成绩。
载誉归来后,陈凯手捧一杯水酒真诚地敬献给余东萍,一句短短的“谢谢!”虽然仅仅2个字,却字字千斤,表达了他对妻子的由衷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