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和浦东发展银行的江苏分行向江苏省银行同业公会提交《银团贷款合作章程(草案)》的日子。此前的7月21日,六家分行的相关部门负责人汇聚一处,与同业公会秘书处共同商议,今后对所有商业性贷款、政策性贷款和城市建设项目贷款推行银团贷款方式。这一章程将适用于江苏辖内所有银行,以降低长三角金融圈聚集的金融风险
8月10日,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和浦东发展银行的江苏分行向江苏省银行同业公会提交《银团贷款合作章程(草案)》的日子。此前的7月21日,六家分行的相关部门负责人汇聚一处,与同业公会秘书处共同商议,今后对所有商业性贷款、政策性贷款和城市建设项目贷款推行银团贷款方式。这一章程将适用于江苏辖内所有银行,以降低长三角金融圈聚集的金融风险。
在本轮经济快速增长的浪潮中,长三角地区浓墨重彩地书写了一页。今年上半年,长三角16城市GDP平均增速达到14.3%;四大行江苏分行盈利水平均列本行前三位;2004年,农业银行江苏分行再度成为全行新增贷款最多的分行;四大行苏州分行陆续成为各行的直管分行,拥有仅次于省级分行的贷款审批权限……
然而与此同时,风险也在频频爆发。2004年,江苏常州发生铁本事件,数家银行的20亿贷款风险暴露;2005年,阪神事件揭开数家银行的7亿资金风险敞口……对热点行业和大客户的趋之若鹜到过度授信,令不少商业银行折戟。
财富和陷阱,发迹和沦落,同时在长三角这片热土登场。毫无疑问,置身于本轮经济增长的浪尖,长三角经济圈制造了全国最多的财富。但与此同时,财富背后的金融风险同样应当引起足够的警惕。
资金聚集长三角
上海、南京、苏州、无锡……15个明星城市围拢在广袤而肥沃的长江下游冲积平原上,像一个巨大的聚宝盆,源源不断地吸聚着来自国内乃至全球的资金。
无可辩驳的事实是,从2002年开始的新一轮经济快速增长阶段,以上海为龙头,江苏、浙江为主体的长三角经济圈成了新的时代宠儿。伴随着全球制造业转化的节拍,江、浙、沪民营经济和外向型经济的迅猛发展,长三角地区发动了强劲的冲刺。2004年上海市的GDP增速达到13.5%,另有一半长三角城市的增速保持在15%以上。
此间,作为资金供给的“动脉”,银行业也随之进入黄金般的好时光(行情点评资讯)。一位江苏银监局官员向记者介绍,2002年上半年惜贷、慎贷的紧日子度过之后,多数银行开始对不同地区实行不同的信贷政策:在中西部地区谨慎发展,以防范风险为主,发展业务为辅;在珠三角地区一面发展业务,一面解决上一轮经济快速增长留下的历史问题;在盈利能力较强的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长三角则实行积极进取的战略。在这三个梯次里,长三角地区的分行被赋予了新的机遇。同时,数次剥离让四大行陆续解除其在长三角地区的历史包袱,而本身就没有历史沉淀的股份制银行,更在强劲的经济增长中如鱼得水。
人民银行今年5月发布的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显示,2004年贷款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东部地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占全国贷款余额的比重分别超过了60%;东部的上海、江苏等地的金融机构资产增长速度超过50%,浙江和上海的资产利润率居全国前列;而从存款余额和增量来看,上海、江苏和浙江也分别居于全国第三、四、五位。
事实上,即使在长三角地区,银行在不同地区的策略也各有不同。譬如在江苏,多数银行都将业务重点侧重放在南京、苏州、无锡等经济发达城市,对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的苏北地区,则采取类似内地的保守或收缩策略。
来自江苏省有关部门的统计表明,仅南京、苏州、无锡三市每年人民币新增贷款占全省新增贷款余额的比例就超过一半,2003年为71.21%,2004年为68.53%,2005年上半年各有侧重的策略很快让人们收到了满意的效果。比如,农行江苏省分行在苏北逐步收缩网点,把业务重点放在了南京、苏州等城市,结果很快变成整个农行系统的盈利大户——2004年盈利达36亿,其中一半来自苏州、南京、无锡三地。
而且,这些银行汇集于少部分明星城市的资金,其实又主要落在少数大企业、大集团身上,如上市公司、城建(基础设施)企业、高等院校等。在这些受宠的企业身上,各家银行为争夺发放更多贷款不惜使出浑身解数。
所有辐射和聚拢的效应演变到最后,形成一个清晰的聚集效应:全国——长三角地区——明星城市——大户企业。
优质客户与热点行业的诱惑
毋庸置疑,聚宝盆效应给长三角地区的银行带来十分可观的利润。一些国有商业银行在前述明星城市的二级分行每年所获利润甚至高于部分中西部地区一个省的利润,而当地分行的管理层也享受着超人一等的福利待遇。譬如,某国有银行苏州分行的中层干部每月可报销2800元交通补贴,标准远远高于总行的待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