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回炉”读技校是否可取
本报昨日报道引起读者热议 各界反映不一
大学生高平本科毕业后,一心想找一份与所学计算机通信工程专业对口的工作,而奔赴全国多个城市求职后发现,因自己在大学所学知识“既不精、也不尖”,很难被企业的相应岗位“相中”,而一些要求较低的具体的技术活,却又因自已没有一技之长而与之失之交臂。多次碰壁后,深感大学所学的知识“不管用”的高平,转而来到技校“回炉”欲学“一技之长”。昨日,本报关于武汉铁路桥梁学校二十余名学子不读大学读技校的报道见报后,引起读者广泛关注,纷纷对此发表看法。
专家评析:
赞成篇:
重视学生实践能力最重要
昨日,湖北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就业科科长陈刚平说,技校和高职学校的优势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他们在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动手能力。让他们进用人单位后就用得上。
据了解,自2005年开始,该校毕业生获得世界最高星级酒店——帆船酒店的认可。今年五六月份,又有18名学生被帆船酒店录用。目前,这些学生的月薪(折合人民币)最高达万元,最低的也有数千元。
陈科长称,目前,不少高职、技校学校开设的课程与普通高校基本一样,但学生的动手能力很差。这样,他们在人才市场上很难有大的竞争力。
赞成大学生“回炉”读技校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副处长汪胜称,从就业的角度看,“大学生重读技校”不仅不该受质疑,反而值得高不成低不就的大学毕业生们借鉴,毕竟个人应适应市场,而不是就业市场去迁就个人。
今后应该大力提倡职业教育,培养更多蓝领。
目前,由于经济发展,社会不仅需要研究型人才、管理型人才,而且还需要一大批有一技之长的技术工人。
目前,高校的很多专业设置不很合理,一些专业不是从社会需要出发,偏重理论,缺乏应用性,这也是很多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的原因。
大学生“回炉”读技校,大学教育必须转到面向市场、面向实践的轨道上来,从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师资配备等各个环节都要为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而努力。只要产品适销对路,就不愁没有市场。
据介绍,该校增减专业时,都需进行市场调研、专家论证。以市场需求作为设置专业的导向。
几年前大学开始扩招时,不少人认为技校教育已经穷途末路,中国即将步入高等教育一统天下的局面。但谁也没想到,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阵痛之后,技校教育不仅恢复了元气,而且重新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大学生“回炉”读技校不可取
武汉大学招生就业工作处副处长吴红波认为,舆论从“大学生重读技校”引申出“读大学真没用”的结论。
这种看法是以偏概全,因为并不是所有大学毕业生都重读技校,即使很多大学生重读技校,也无法证明大学教育一无是处。
虽然大学生找不到好工作不全是大学的错,但我担忧的是,如果“大学生重读技校”一再上演,它无疑强化“大学无用论”心理。
其实,大学生重新读技校只是个别现象,有的学生甚至是难以适应本科学习或无法坚持本科学习。因此,我们看待问题时不能以偏概全。
目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金字塔型的,放弃上大学而去上技校,是十分可惜的。
另外,大学培养的人才类型与技校不一样。大学培养理论型的、研究型的人才,而技校培养的是实践型的、应用型的人才。当然,大学也应该增强课程的应用性、实践性,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市民声音反思篇
大学教育,不能从理论到理论
在目前大学生就业难和技工荒的双重背景下,高平的这一选择无疑引起了人们对于大学教育的思考。有人认为,高平等学生让我们的整个大学教育陷入了尴尬局面,大学教育应该反思,其教学方式期待“与时俱进”。
读者赵先生:“大学要增加学生的实践过程,最好也能让学生学到一门比较熟练的技能,特别是工科的学生。现在市场越来越多地需要技能型人才,不管是文科理科,实践的时间都应该多一些,不能从理论到理论,这是我们应该反思的。”
水果湖祝兆林先生:读《二十余名学子不读大学进技校》后深有感触,挖坑不挖井似的教育模式已经行不通了,白领的门槛逐渐变低,蓝领人才供不应求,日趋加大的就业压力和日益增高的消费水平,促使一些大学生不得不放弃做全才的梦想去学习一技之长,这是社会催生的“潮流”。
认同篇
本科生读技校是特例
一些人认为,大学生在找不到合适工作的情况下,再去学一门专业技术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也有人认为,相比技校教育来说,大学教育肯定还是主流。像高平这样的本科生来读技校只是特例,不可能成为普遍现象。
本报记者 刘渐飞
企业:
两者进行比较是不科学的
本报讯(记者 杨春 郭婷婷)本报关于技校学生的报道引起市民强烈关注,昨日,就技校生毕业就业问题,记者采访了一些武汉大型国有企业人力资源部负责人,他们纷纷表示企业每年对技工的需求量是很大的,技校生具有专业技能,某些时候比本科生好用,而且企业会给其比较好的待遇。
湖北省电力建设二公司每年对技工的需要非常大,它的人力资源部负责人认为,普通的大学毕业生是技能型人才,技术学校毕业的学生是技工型人才。两者进行比较是不科学的,因为一般企业的管理层还是会选用技能型人才,而企业的中流砥柱却是技工型人才。就目前来说,高级技工还是走俏的,工资收入也不菲。她提醒技校生,要以技术能力为重,过硬的技术才是他们安身立命的保证。
武汉华电钢结构公司负责人也认为,大学生和技术学校学生是不同层次的人才。好的大学生可以成为工程师,而好的技工会有如工程师般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