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专刊首页 >> 电力资讯 >> 电力时空 >> 正文

改革放大电力时空
转自: 时间:2007年01月19日14:31

2005年的晚秋,当我们站在"十五"终点线前回望时,依然可见改革与发展激荡起的层层巨浪,正拍向"十一五"的岸边。这个激情四溢的时期,由改革释放出的巨大能量,被重组成各种开拓创新的惊人之举和对对冲突的矛盾,从而放大了时空,显示出张扬的个性。
一部中国电力发展史,就是一部电力改革史。"十五"期间,两种旋律交替响起,尤显激越。
"十五"改革路径2000年的"二滩事件"点燃了电力大重组的导火索,电力体制需要改革的暗示不断在人们的心里得到强化。于是,新一轮的电力体制改革被提前端上前台。
2002年4月,一份国务院文件悄然发到有关单位,这就是著名的"5号文":《电力体制改革方案》。
"5号文"明确指出,"十五"期间电力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实施厂网分开,重组发电和电网企业;实行竞价上网,建立市场运行规则和政府监管体系,初步建立竞争、开放的区域电力市场,实行新的电价机制;制定发电排放的环境折价标准,形成激励清洁能源发展的新机制;开展发电企业向大用户直接供电的试点工作,改变电网企业独家购买电力的格局;继续推进农村电力管理体制的改革。
根据"5号文",成立了由国家计委牵头的电力体制改革工作小组,负责组织电力体制改革方案实施工作。经过近10个月的努力,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发电资产重组划分方案》。
2002年12月29日,国家电力公司拆分重组的2家电网公司、5家发电集团和4家辅业公司,宣告了中国电力工业新时代的到来。
2003年3月20日,电监会挂牌。至此,作为电力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电力大重组尘埃落定。
理想与现实的碰撞厂网分开只是本轮电力体制改革的第一步,下一步就是竞价上网,当时很多人并未预料到再迈一步如此艰难。
2003年6月份,电监会相继启动两个区域电力市场的试点工作,即华东电力区域市场和东北电力区域市场试点。这两个具有标志意义的事件,似乎预示电力市场化改革进入高速路的入口,前景光明。
就在电监会踌躇满志时,另一个担忧的声音并未间断,认为在缺电的环境下,推进区域电力市场是冒险行为,因为,根据国外成熟经验,只有电力富余20%,才能建设区域电力市场,否则,就要付出"代价"。但是,电监会顶住了压力,因为,通过市场方式来调节供求关系是中国电力体制改革的重要一步。事实证明,没有这次"果断推进",中国电力体制改革可能会更加被动。
然而,随著改革进入深水区,矛盾接踵而来。
打破"省间壁垒"是改革的重要取向之一,但是,多年来省为实体的管理架构不断强化了省级电力公司的大权,权力剥离难度很大。财政的分灶吃饭,更让地方政府不愿将既得利益拱手相让,以区域电网公司为中心的区域电力市场建设阻力重重。
此外,政府管理部门手中紧握的电力审批和定价大权欲放还收,电监会监管所需的市场竞争电价的环境都不具备。作为电力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电价改革一步三看,进程缓慢。
"十五"后两年,电力体制改革并未按预定的轨道高速进行。有关专家甚至认为,电力市场环境并没有随著国家电力公司的拆分而改变,整个电力体制仍在旧的行政渠道内运行。
由此引发的担心是,电力体制改革进入了"冰河期",计划不是计划,市场不是市场,由改革带来的勃勃生机没有得到进一步激活。厂网分开后,"体"已改,而"制"不动。中国电力体制改革带著镣铐跳舞。
有识之士认为,以"5号文"为主的电力体制改革方案,已不能完全适应现实环境,因此,急需进行适当调整,以适应新形势提出的新要求。
其实,从电价大检查到推进华东、东北区域电力市场;从相关的法规制定到大用户直供试点工作的展开等等,都证明:中国电力体制改革并未停步,只不过每一步都显得小心翼翼。
今年5月1日实施的《上网电价管理暂行办法》、《输配电价管理暂行办法》和《销售电价管理暂行办法》,尽管有待进一步细化,但已成效初显。
统计显示,自5月1日国家有关部门启动并实施煤电联动方案以来,电力企业经营效益下滑的情况有所好转。1至6月份共实现利润311.87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3.49%。虽然这点成绩不足令人骄傲,却再次证明:改革中发生的问题,仍需改革解决。电价问题的话语权最终仍要回到市场手中。
由于市场的风云变化,电力体制改革选择了更加符合实际的渐进式改革。
无法回避的"市场"中国电力的改革与发展正是在一次次自我否定中,一次次追逐经济大潮的潮起潮落。"十五"期间,GDP一直居高不下,并摆脱了"七上八下"的桎梏,于2003年直冲9.1%。电力发展速度已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从2002年开始,全国出现大面积缺电,电力市场发生颠覆性变化,加快电力发展成为时代的强音。
数字显示,到6月底,全国装机容量达到4.6亿千瓦。上半年,全国完成发电量11286.32亿千瓦时,比去年同期增长13.2%。我国电力生产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然而,在电力短缺的刺激下,电力投资变得不再理性,各种资本纷纷抢滩电力市场,大规模无序的电力建设为日后电力供应的大起大落埋下了伏笔。
由此引起的"并发症"是,电煤两个行业的顶牛、电力投资的肆意而为,以及厂网规划的各行其是。此时,在电力相对平衡时期设计的电力体制改革方案,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电力短缺的市场,诸多问题进一步暴露。但开弓没有回头箭,以市场化为导向的电力体制改革不可能只是面对相对饱和的电力市场,更要面对电力短缺的市场。换句话说,越是电力短缺,越要进行改革。
因此,成立国家级的能源管理部门,对中国能源规划、能源战略、能源不局、能源安全等重大问题进行有力的调控、协调水到渠成。
今年5月,能源办正式成立,它的成立必将对中国电力体制改革产生深远影响。不过,在这场以市场为导向的电力体制改革中,最贴近市场的仍是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因此,电监会进一步主导市场化改革的重担丝毫未减。
2003年10月,温家宝总理在电监会上报的"今年前三季度电力运行情况"专报上作出重要批示:"要继续深化和推进电力体制改革,加强各部门之间综合协调,不断提高电力管理和监管水平。"
2005年,国务院公不了《电力监管条例》,电力监管工作从此有了立命之本。今年以来,电监会为了配合《条例》的实施,将要完成19件配套规章。目前,《电力争议调解暂行办法》和《供电服务监管理办法(试行)》已经发不实施,其他配套文件正在按计划积极制定。
5月21日,《关于2005年电力体制改革主要任务目标及工作分工的通知》印发。根据《通知》精神,电力主辅分离改革实施意见一经批复,将由电监会组织实施。电监会与发改委已经初步厘清了电价管理的权限;农电体制改革也在著手调研;大用户直供工作将扩大试点面。
电监会副主席王禹民称:电源结构不合理、电网与电源建设不协调、电力科技含量低等因素导致资源浪费严重,是目前困扰电力工业健康发展的主要问题。
毋庸置疑,电力市场建设需要健康的外部环境,这些问题必将在"十一五"得到校正。同时,电力市场化改革所需的法津环境、政策环境也会在未来大大改善。可以预见,区域电力市场建设、主辅分离工作、电力监管体制、电价改革必会朝著市场化的方向进一步推进。

(编辑:陈海云)
在线投稿 关闭窗口


快速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