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熟悉的话: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地球。采访新疆天山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技术带头人的时候,我常常会想起这句话。我想,在天电,被评为技术带头人的公司青年员工就拥有了一个支点,而这个支点正是企业给他们的。 建设好技术带头人、中层管理人员、后备中层管理人员队伍,是天电公司的一项人才战略,在天山电力的长期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人力资源部主任董占武认为,2004年在市场竞争的大背景下,天电公司实施三支队伍建设,最初的意图应该是为了留住人才,而现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这些人才。培养人才才是保障企业发展的根本。 2004年,经过一套规范严格的选拔程序,第一批15位技术带头人脱颖而出。2006年,公司选拔出第二批技术带头人。公司为技术带头人颁发了证书,同时技术带头人享受特殊津贴。 技术带头人,顾名思义,应该是生产现场某个技术领域的精英、领头人。成为技术带头人后,他们最重要的任务是结合实际工作中的难点开展课题研究和发挥传帮带作用。 生产技术部、各专业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课题研究平台,这个平台对培养和锻炼技术带头人至关重要。结合技术带头人的工作岗位,生产技术部、各专业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研究课题,为每个技术带头人配备了攻关小组,专业领导、专工、岗位能手都是小组的成员,这样的配备为技术带头人的工作如虎添翼。 孙艳彬, 2004年的汽机运行专业技术带头人,在运行岗位工作了十几年,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长期的运行工作为孙艳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一直觉得通过合理调节水循环运行方式,可以节约工业用水。技术带头人的身份使他这个多年的技改设想变成了现实,这是他以前没有料到的。 改变原有的水系统运行模式,是一个创新,而这种创新精神的本质是科学精神,必须充分尊重机组运行的客观规律,必须求真务实。凭着扎实的技术功底,孙艳彬和攻关小组拿出了一套非常完备的方案。孙艳彬首先选定在四台机组上做试验。调整工业水系统运行方式,截住以往流失的循环水回水,使之变为工业水。孙艳彬和攻关小组把这个新方法传遍给每个班、每个运行员工,在一个月的时间内,所有的人掌握并熟练运用这种新的运行方式,并在实践中严格观察监督,保证机组稳定运行。大家的信任和支持是孙艳彬最大的动力。 在这套方案实施当中,孙艳彬和攻关小组成员加强指导和观察。同样技术娴熟的运行同事在安全、技术等等各个方面严密监控,细心操作。一个多月的时间内,四台机组试验成功,进而推广到其他机组。这项成果节约水耗达16万元。2005年,孙艳彬的课题研究获得新疆电机工程学会优秀论文二等奖。 当孙艳彬在偌大的机组前穿梭,实施他的课题时,他的感觉应该是越来越自信,正在向成功靠近;而天电燃运公司的技术带头人刘占勇却似乎感觉已无路可走,正在失望之际,他正在与一个隐秘极深的渗漏点作顽强的较量。 机车的这个漏点一直挂在天电公司的记录簿上,厂家多次派人检修,却一直未能彻底根除。大家每天都要擦拭这个漏点渗出的油迹,心烦但又无可奈何。在燃运公司领导的鼓励和支持下,刘占勇把消除这个漏点,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首先是找到这个漏点。这是关键。这是一个非常狡猾的漏点,最初,是柴油机转速在800转时,有轻微的渗漏,转速达到1100转时,渗漏油迹就有流动的现象。后来这种现象越来越严重,转速到540时就开始渗漏。曾经有一次对该机车第12缸解体检查,没有找到漏点。从外观上,根本找不到这个细小的漏点。为什么这个漏点这么隐蔽,刘占勇开始从新从深里全面了解该机车柴油机的结构。他和攻关小组一遍遍会诊,一个方案不行,再出一个方案。后来,刘占勇总结他的经验时,反复说到,这么多次的开会碰头,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也是他收益最多的时候。因为在大家的交流探讨中,他真正体会的一个充满智慧的群体的力量有多大。他还说到,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们给了他极大的帮助。 最后,刘占勇和他的攻关小组把目标圈定在一个V型的夹角,认为有可能是焊接缺陷。郑重决定:在此拆卸柴油机1、2号缸。经批准后,他们顺利完成了解体,发现缸体靠近主机的油管道有渗漏的油迹,但是,运用的几种方法都没能找到那个隐藏的漏点。漏点就在那儿,可是就是看不到!没有别的办法,再找!老师傅李兴有想起了探针。用探针顺着油管道焊缝一点一点地刮,终于,有一处焊渣脱落,机油冒了出来。针眼大小的渗点找到了!同时,又在附近找到另一处砂眼。机油就是从这2个砂眼渗漏出来的。补上它,就成功了。消除漏点的办法,就是找到它,然后堵住它。就这样简单。然而只有参与者才知中间的漫长。 尽管刘占勇在寻找这个漏点的过程中绞尽脑汁,但是要比天电化学技术带头人邓裕良就幸运的多了。 起码,刘占勇可以看到这个漏点造成的痕迹,而邓裕良所查的凝结器微漏,在外观上是看不出来的。随着机组运行年限的增加,凝结器的微漏及泄漏的现象频繁发生,泄漏率的上升和泄漏的频繁发生,对热力系统水汽质量的稳定及热力设备的安全、经济运行都产生严重的影响。 怎样及时的准确的判断凝结器微漏,这是邓裕良孜孜追求的答案。邓裕良围绕现在采用的查漏法:硬度分析监督法和电导率(氢导)监督法,从理论上进行深层次的探索分析。他查阅了大量的书籍资料,有的问题书上找不到,就在网上查、电话咨询。渐渐的,他的思路越来越清晰明朗。在邓裕良的课题研究中,这个过程最漫长。在他的论文里,很大的篇幅,是对这两种方法的透彻分析和反复比较。理论上的依据要靠实践检验。虽然邓裕良认为这个过程要比理论分析容易多了,但是其中仍然充满的辛苦。邓裕良列出了一张表,这个表是从3月到6月,邓裕良在不同季节、不同水质时,针对2号机组展开的监督数据。综合理论分析和实践检验,邓裕良对两种监督方法进行反复全面的优劣比较,总结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查漏方法。他的科研论文与他人有所不同,几乎是大量的分析和收集的数据。 现在,邓裕良的查漏方法在天电广为推广。 当技术带头人之前,以为自己是最好的;成为技术带头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欠缺的有很多 刘占勇、孙艳彬、邓裕良等这些年轻技术带头人的成功,不仅仅鼓舞了他们自己,也鼓舞了周围的更多的青年员工。仿佛打开了一扇窗口,他们发现在自己的这方早已熟悉的岗位上可以大有作为,他们的手中握着财富,握着效益。科研给孙艳彬带来了巨大的热情和兴趣,虽然现在已经是汽机运行专业主任,不再是技术带头人,但是他依然是新任技术带头人梅建攻关小组里的积极分子,出谋划策,不亦乐乎。汽机运行班班都有科技攻关小组,都有自己的攻关课题。梅建节约排砂水的研究课题已经成功,正在实施运用中。 这些技术带头人并不是各自为战,天电生产技术部主任工程师蒋西霖经常组织大家就课题研究在一起交流,分享经验,解决难题。技术带头人在实践中,都感到书到用时方恨少,为了课题研究,他们常常查资料,涉足数学、物理、流体力学、化学等学科的新知识。化学专业技术带头人邓裕良说,当上技术带头人,感觉自己缺东西,不仅缺技术,也缺管理锻炼,一个课题,是一个团队的,需要专业的员工的配合。燃运公司技术带头人刘占勇更有深刻体会,专业领导的协调,为他的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 尽管几位技术带头人的岗位不同,研究的课题也不同,但是只是他们成功的因素确实相同的,这就是,团队精神,充足的准备,一个实现梦想的平台。 希望有更多的技术骨干加入到技术带头人的行列中来。这是极为技术带头人共同的心愿。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他们深刻感受到有那么多的课题等待研究,有那么多的潜力等待挖掘,确实需要更多的技术带头人。刘占勇说,从去年开始天电公司又在各班组选拔了岗位技术能手,扩大了技术骨干队伍,充分调动了员工积极进取、攻关不怕难的热情和决心。 邓裕良说,作为专业技术带头人,查漏是他的本职工作,但如果不是技术带头人,这项工作肯定要做,但不会有这么大的压力,也不会这么快解决。对此,孙艳彬也有同感。既然当上了技术带头人,又享受上这份待遇,就要干出点什么,否则,如果不出成绩,就说不过去,就对不起大家和公司了。 目前,天电公司拥有各专业技术带头人16名,岗位能手202名。越来越多的青年员工渴望走入这个行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在了各自专业技术领域的前面......
(编辑:张丽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