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对四川电网意义不同寻常。
年初,省电力公司制定完成电网建设投资80亿元的目标。80亿元,相当于2005年电网投资的2.3倍,是“十五”期间四川电网基建投资的总和。
当2007年新年钟声敲响,盘点2006,四川电网建设创下了年度投资102亿元的历史最高纪录。
3:7与6:4年度投资最高纪录,为什么发生在2006?
“这是形势所逼、形势所需。”省电力公司总经理朱长林这样说,长期以来,受重发轻供思想的影响,电源电网投资比例不合理,导致电网建设滞后于电源开发。
“十五”末,四川电网与电源的资产比例仅维持在3:7,远远落后于国际上比较合理的6:4的比例。“电源建设全面开花,电网配套建设却捉襟见肘,常常是电源建成倒逼我们抢建送出工程。”
电网必须加快发展,这是四川发展的现实需要。
2006年,工业强省战略的深入推进,对电网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
而就在这年夏天,四川遭遇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旱灾,大部分地区抗旱、降温用电量大增,水电机组却减发,电力供不应求,电网被迫拉闸限电。同时,阿坝等地的水电,华东、华中、西北的富余电力,却由于缺少电力线路不能足量输进四川解急;成都、乐山、绵阳、宜宾等地配网线路、变压器过载故障频发,抢修队伍忙得不分白天黑夜,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006年6月25日,四川电网值得纪念的一天。国家电网公司与四川省政府签署《关于共同推进四川电网建设发展会议纪要》和《关于共同推进四川省电力公司农村“户户通电”工程建设会议纪要》。
四川电网加速建设,拉开大幕。
创新破解三大难题一年要完成如此大的电网建设投资,面临的困难前所未有。
安全风险问题突出。输变电工程点多面广,许多线路所经地区地质条件复杂,环境艰苦,交通不便。
前期工作艰难。工程立项、项目用地、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等手续繁多,许多工程相关手续迟迟办不下来。
物资供应难以跟上。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加快电网建设,相关设备、材料生产能力不足,供货合同常常不能按时兑现。
如何克服三大难关?朱长林和省电力公司党委书记张羡崇等公司领导多次研究电网建设事宜,明令要求排除万难也要加快建设坚强电网。
创新成为电力人的第一选择———实行月度例会,促进工程建设。由省公司分管领导组织召开220千伏及以上输变电工程月度建设协调会议,检查各参建单位工作完成情况和部署下阶段工作,对工程建设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指导和协调。
增加建设管理单位,形成竞争局面。随着工程投资的大幅度增加和工程项目的增多,省公司改革建设管理机制,通过多家单位承担项目建设管理任务,这一重大举措调动了各方积极性。
强化典型设计,制定设计管理办法。按照国家电网公司要求,对110千伏至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典型设计进行全面推广应用。
采用新技术,开辟新天地。2006年,四川电网建设中采用三相一体的现场组装式变压器,解决大件运输难题;在500千伏广安变电站采用HGIS新技术,提高变电站的抗污秽能力;为准确高效地查明线路沿线的工程地质条件,确定合理的路径走向,对九龙至石棉500千伏线路工程开展了卫星遥感地质解译工作。
2006,全川电网建设如火如荼,一线近200个施工点,千军万马,百忙不乱。
这一年,四川电网建设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大跨越。省公司县城电网改造、西部农网完善工程计划项目完成100%;县级农电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先后完成成都、巴中、自贡等地8家公司的控股改制;按照国家电网公司部署,全面启动农村“户户通电”工程,完成3.15万户无电户的通电任务,解决9.4万余人的用电问题。
预计2007年建设的宜宾500千伏变电站、乐山500千伏变电站、九龙河———石棉同塔双回500千伏线路等工程,也提前一年进入建设中。
以500千伏为主干、220千伏为骨干、110千伏及以下为支撑的多层次网架格局初步形成,四川电网,一天天强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