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风景 图片来源:东北师范大学网站
我们此行4人有2人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对母校情有独钟。可当走进东北师范大学时,我们凭心而论,东北师大真的比我们母校校园更美丽,气势更磅礴。
即使在冬季,东师校园的千棵松柏依旧郁郁葱葱,冰封雪罩的静湖秀色可掬,净月校区银装素裹,幢幢红楼彰显着历史沧桑。身着五颜六色羽绒服的师范女生走在如诗如画的景致中,更显得婀娜多姿、冰清玉洁。东师人说:“我们在花园学校读书,分外幸福。”
更幸福的是,东师学子不愁就业,学校连续10年保持高比例就业率,连续8年被教育部树立为高校就业工作典型。2004年9月,国务院召开“全国就业与再就业工作”表彰大会,学校被授予“全国就业先进工作单位”,成为全国获此殊荣的4所高校之一,被许多新闻媒体惊奇地称为“东师现象”。
奠基基础教育
走进东师学生餐厅,许多学生在等待就餐时仍将课本铺在饭桌上苦读。他们将是未来的人民教师。
东师是教育部直属高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学校标识基本由“笔尖”、“五星”、“书籍”构成。标识的底部,是3个递进的“萌芽”造型,象征“中小学教育”,以此寓意“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办学宗旨与特色。
60多年来,东师跻身于中国顶尖师范类学府之列。与北师大、华东师大不同的是,东师一直保持培养优秀中学教师的特色,近19万名毕业生活跃在基础教育战线,学校被誉为“人民教师的摇篮”。
东北师大最初是一所综合性大学,原名东北大学。1945年,毛泽东抽调一批骨干力量去东北,创建“我们自己的大学”。从延安出发的队伍历经坎坷,在满目疮痍的东北大地燃起了教育的火种。烽火硝烟中的东北大学,辗转迁移,1949年定址长春,后改名东北师范大学。
在北京的中学里,经常能碰到东北师大毕业的老师。北京基础教育缺乏师资时,东北师大毕业生连年进京,现在北京市很多中学的骨干教师、领导都来自东北师大,他们秉承母校“尊重的教育”理念:“尊重教育规律,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格人性,尊重教育者的劳动成果”,凭借娴熟的教学技巧,在北京教育界赢得良好声誉。
生源一向充足
2006年,东师本科招生计划3610人,招收除上海以外的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考生。东北师大生源主要来自东北三省,每年招生本科生3000人左右。学校在北京投放计划较少,计划仅招24人,实际录取30人。考生最高分达630分(理科)。
2007年,东师艺术专业首次在北京招生。考生可以报考美术学、雕塑、艺术设计、音乐学、舞蹈编导、广播电视编导等专业。除长春校本部考点外,学校还在河南郑州、河北
石家庄、山东潍坊设立3处考点。北京考生在4个考点中任选一个参加报考。
东师招生办主任刘建飞介绍,由于东师在全国师范院校中居于较高地位,因此生源较为充足,往往在各地区第一志愿报考的考生已经超过计划招生人数。在第一志愿考生档案不足的情况下才考虑录取第二志愿考生。因此考生选择报考东师,请填报第一志愿,同时根据自己的学习成绩、志向、兴趣爱好、特长及身体条件综合考虑,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在填报时要拉开档次,不宜全部填报热门专业,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专业的“冷”与“热”,调剂栏里最好填上服从,以增加录取机会。
就业指导“四个一”
“内合”东北高师,“外联”用人单位,这是东北师大创造的毕业生就业模式。
学校相继在全国建立了百所毕业生就业基地,启动了“百所城市就业市场开发规划”。“高端巩固、中端扩展、基层引导”,对全国5个区域、8千领域的2千家用人单位进行重点开发走访,在全国挑选了112个城市作为首批城市就业基地,实现了从“百校”到“百城”的跨越。
此后,东师号召毕业生到基层去,到基础教育最需要的地方去,举办了“东北26所高师院校毕业生到全国基层百县就业专场洽谈会”。如今东师毕业生遍布全国。
学校在构建毕业生就业指导体系的同时,着力在学生就业个性指导上下工夫,做到“四个一”:对每一名毕业生至少进行一次电话沟通;对每一名毕业生至少进行一次面对面的咨询指导;对每一个有就业意向但未签约的毕业生在离校前至少进行一次单独推荐;给每一个毕业生至少提供一次对母校话别的机会。
学校先后投入150万元建成200平方米的就业信息网络工作室,组建了一支专兼结合的信息工作队伍,为学生提供了一对一电子邮件和手机短信息订制服务。只要学生在手机上或用电子邮件订制相关地区和专业的信息,学校每年都会通过就业信息网自动发送相关信息到他的手机或电子邮件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