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的金秋,要比呼和浩特温暖10摄氏度左右。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之际,内蒙古自治区代表团的驻地显得更加和煦。 作为自治区国有大型企业中唯一的十七大代表,内蒙古电力(集团)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刘锦会上会下的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会前采访得知的这句话,既可以说是刘锦长期从事煤炭行业、又转战电力战线的真实写照,也可以说是他的座右铭。大会间隙,刘锦就深入理解和贯彻落实大会精神实质,用十七大报告精神统一思想和行动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厚重的历史责任感溢于言表。 发展责任:构建内蒙古电力能源基地 “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上所作的报告,是我们党在新世纪初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政治宣言,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总书记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一精辟论述,对我们思考内蒙古电力工业特别是电网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刘锦激动地说。 刘锦谈到,有幸参加党的代表大会,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同时也深受鼓舞和激励。内蒙古电力公司作为自治区国有独资特大型企业,在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维护能源安全、服务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方面肩负着重要职责。内蒙古电网是一个典型的起步较晚、处于较快发展中的省级电网。电力体制改革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6年全区西电东送电量555.5亿千瓦时,居全国之首,今年内蒙古电力公司在中国企业500强中排名第152位。截至2007年6月底,公司管理运行500千伏变电站11座,220千伏变电站82座。目前,内蒙古电网总供电负荷最高突破1100万千瓦,统调装机容量突破2000万千瓦,东送京津唐电力最高230万千瓦。发展是硬道理,在内蒙古电力公司得到了具体而生动的体现。 “10月17日下午休会后,自治区党委书记储波,政府主席杨晶,自治区党委常委、秘书长符太增,副主席赵双连等领导率领参加大会的部分盟市委书记,专程拜访国家电网公司并参观了国网调度中心,就加快内蒙古电力外送电通道及特高压电网建设,共同打造内蒙古电力能源基地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这充分体现了自治区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促进内蒙古能源基地建设的战略取向,进一步增添了内蒙古电力公司在构建内蒙古电力能源基地中实现新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刘锦显得信心满怀。 据了解,近期内蒙古自治区和国家电网公司的互访沟通十分频繁,尽快将自治区建成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统筹协调国家电网与内蒙古电网发展规划,将内蒙古电力工业纳入全国能源资源优化配置的总体布局中,已成为双方的共识。内蒙古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特别是电力资源非常丰富,远景电力外送规模十分可观。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将与国家电网公司建立常态联系沟通机制,实现内蒙古电网规划与国家电网规划相衔接,推进特高压等各级输送通道建设,加快解决蒙电外送通道和受端电力市场问题,实现蒙电更大规模外送。 刘锦表示,当前,我们要紧紧抓住本世纪头二十年的战略机遇期,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公司将始终以服务于自治区电力能源基地建设为己任,自觉服从自治区党委、政府工作大局,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国家电网总体规划,服务发电企业,服务广大电力用户,全力建设坚强内蒙古电网,大力建设网间电力外送通道,为自治区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稳定的电力供应,为自治区境内发电企业提供上网支持,为自治区电力能源基地电力输出提供多方向、多方式的输送通道保障,努力成为自治区工业发展的基础、调控经济的平台、对外开放的条件和服务人民的窗口,树立“责任蒙电”品牌。可以相信,通过“十一五”后三年的努力,坚强的内蒙古电网必将有力地推动自治区电力能源基地建设步伐,必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环保责任:打造大草原绿色电力 “胡总书记的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是科学发展观,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理论的新发展,将生态建设放到了文明的高度,这是一个创举,说明我国对生态建设的认识越来越深入。生态文明体现的正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文化内涵。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开展节能减排工作,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电力行业在全国节能减排工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内蒙古电力公司作为自治区国有大型电网企业,在电力工业节能降耗工作中必须走在前列。”对此,刘锦有着自己深刻的认识。 根据自治区“十一五”电力工业发展规划,以及目前电源项目的建设和前期工作情况,预计内蒙古电网“十一五”期间投产电源容量2584万千瓦,其中“十一五”后三年计划投产1279万千瓦。到2010年内蒙古电网统调装机达到3620万千瓦(不含风电)。内蒙古自治区依托得天独厚的能源优势,在迅速把能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的同时,环保压力将越来越突出。 内蒙古电力公司供电营业区有103万平方千米,农牧区人口占到2/3,包括著名的呼伦贝尔草原、锡林郭勒草原、鄂尔多斯草原等都将列入国家特高压外送基地,在这样一种发展态势之下,内蒙古电力责任重大。刘锦指出,要积极促进热电联产,鼓励建设60万千瓦及以上的高参数、大容量超临界、超超临界机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要积极推进火电机组节能减排工作,加快关停小火电机组。大力发展洁净煤技术,包括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大型循环流化床(CFB)技术,开工建设一批示范工程。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发电,在已率先突破百万千瓦风力发电装机的基础上,建设好五个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同时,要全面推进电力节能调度,将“三公”调度和节能减排工作向纵深发展。按照自治区经委安排,公司出台了《节能减排调度实施方案》,按照鼓励大机组和脱硫机组多发电的节能调度方针,对不同参数机组的年平均利用小时数下达调控目标,进一步优化自治区电力工业结构和布局,让内蒙古大草原天更蓝、草更绿。 刘锦介绍,火电二氧化硫控制对于全国减排目标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内蒙古电网脱硫在线监测系统已经研制完成。该系统是内蒙古电力公司与清华大学联合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内领先的监测系统,于9月15日通过了教育部的科技成果鉴定,现已在内蒙古电网运行的各发电厂推广。同时,公司还与清华大学合作开发内蒙古电网自动电压控制系统(AVC),与中国电科院正在合作开发自动发电控制系统(AGC),此外还有正在开发的能量管理系统(EMS)最优潮流控制技术,以上系统全面实施后,内蒙古电网经济运行水平和节能减排能力将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据悉,十七大闭幕之后,刘锦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走进清华大学,为公司的科学发展汲取新知,探索方向,为大草原的生态文明谋求新的福祉。 社会责任:助力新农村新牧区,造福边疆各族人民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电力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和公用事业,作为电网企业,内蒙古电力公司直接服务于城市乡村、各行各业、千家万户,以优质可靠的电力造福全区各族人民,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光荣责任。”责任二字,在与刘锦的对话中可以说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 电力是农牧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保障。完善农牧区电网和解决无电地区群众用电问题,实施“户户通电”工程,是电网企业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首要任务。据刘锦介绍,长期以来,内蒙古电力公司作为自治区国有独资特大型企业,始终牢记自身所肩负的社会责任,高度重视自治区农村牧区电力事业的发展。在自治区成立60周年前夕,通过全体员工的不懈努力,内蒙古电力公司全面完成了全区村(嘎查)通电工程任务。389个村(嘎查)35357户12万农牧民告别了无电历史。 刘锦说,受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目前公司供电区域内还有7万农牧户、约24万人口未通电,分布于6个盟市34个旗县的偏远地区。实现农村牧区“户户通电”,可以根本改善通电地区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有利于党的政策和致富信息在偏远地区迅速传播,更新农牧民群众思想观念,培育造就社会主义新型农牧民,缩小城乡差距,特别是对于进一步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促进小康社会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将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全面完成自治区“户户通电”这一艰巨而光荣的任务。“十一五”后三年,公司计划投资21亿元,克服自治区地域广阔、部分农牧民居住分散、自然条件恶劣等不利条件和困难,在电网延伸最大范围内最大限度接通网电,并结合风光互补等新能源供电方式,到2010年,全面实现全区“户户通电”。 “不辱使命,不负重托,积极履行好代表职责,贯彻落实好大会精神。”刘锦最后表示,要紧密结合企业的改革发展实际,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和全面贯彻胡锦涛总书记报告精神,自觉地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七大的战略部署上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新的理念、新的气魄、更加高昂的干劲和更加务实的作风,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不断开创内蒙古电力公司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编辑:孙小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