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欢歌笑语
——重庆市武隆县“户户通电”工程一周年回访侧记
本网通讯员 陆斌
2006年11月15日,重庆市武隆县农村“户户通电”工程全线告捷,时至今日,距离那个令1208个农户欢欣起舞的日子已经快一年了,那么,今天的他们,在生活中又起了哪些变化呢? 10月20日,伴随着天空沥沥的小雨和弥漫于山涧的薄雾,武隆供电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冯晓明亲自带领“户户通电”回访小组深入到仙女山镇金竹村回访“户户通电”工程中通电的农户,得到了村民们的热烈欢迎和真挚地感谢。 仙女山镇金竹村的154个农户因地处高寒偏远山区,居住分散,距离电源点远。电力、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滞后,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到农民的脱贫致富和经济的协调发展。在实施“户户通电”工程之前,无电给农民们带来了太多的痛苦和遗憾,他们不仅在生活上饱受煎熬,更为严重的是,没电导致了许多孩子辍学,让很多男子成为“光棍”。由于没电,信息不通,农民们获取致富的信息势比登天,他们很难摆脱贫穷和落后的困境。因此,“走出大山,感受光明”早已成为每一个无电村民的迫切心愿。 2006年,国网公司在全国开始“户户通”工程,武隆供电公司经过全面斟酌、综合协调,最后从巷口客户服务中心管辖区内埋杆拉线,仅用15天时间就建成了一条由36根电杆支撑、3900米长的10千伏低压供电线路,终于圆了154户村民几代人的通电梦,为表示谢意,村民们还给武隆供电公司送来了一面锦旗。 通电一年后的今天,村民们用电情况怎么样?电器能正常使用吗?带着这个疑问,中午2点,回访小组沿着崎岖不平的山间小路,来到了村民们家里。见到五保户邱代清老人,冯董亲热地和他拉起家常,"电压稳定吗?电饭煲都能正常使用吗?客户服务中心的服务到位吗?"看到领导亲自到家里来查看用电情况,邱代清激动地说:"电压很好,几乎没停过电,电饭煲也煮好饭,你们的服务更别提多好了,40来里的山路只要一个电话就来了,以前没有用电的时候,晚上就捡杂草来照亮,你看房子都烧过五、六回了,现在好了,不再担心房子被烧了。" 金竹村党支部书记感慨地说:"过去没有电,山下的姑娘不愿嫁进来,村里的姑娘争着嫁出去,一些男青年只好到矮山的别村去做上门女婿;因为没有电,很多人都外出打工,有的在县城下打工的村民干脆带着妻子小孩搬到县城附近有电的地方租房子住。自从有了电后,他们都又搬回来了,有的开面坊、有的种大棚蔬菜,每家每户都用上了电视机,有电了,我们的日子肯定会越过越好。 提起"户户通电"工程给自己生活带来的变化,陈大爷激动不已:"我都60好几岁的人了,一辈子也没有用上电,在外地工作的女儿回来孝敬我们买的彩电简直就是摆设。在原来没有电的时候,儿女们和孙辈们很少回来,不为别的,就是因为没有电,孩子们看不成电视,晚上摸灯瞎火,觉的没有意思。现在好了,自从有了电,一切都变样了,多年不回家的儿女和孙辈们过年过节都回来了。 说话的时候,老两口高兴得眉开眼笑,一种幸福的表情洋溢在布满皱纹的脸上。是啊,"户户通电"工程不仅仅为他们送来了光明,还为他们带来了家庭的温暖和亲情。 在和一名村民聊天时,我们了解到,在原来没有电的时候,孩子们上学都很困难,每个孩子在晚上学习的时候,都是点着煤油灯,由于长期在昏暗的光线下学习,对视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自从通上了电,家里头一件事就是给孩子买一个台灯,现在,看着他在台灯下写作业、学习,姿势也正确了,学习成绩也越来越好,我们心里别提多高兴了。一番话,让在场的人们感到,农家夜晚的灯光点亮了孩子们的眼睛,同时也点亮了每一位父母心中的希望。 这些无电户农民用上电的心声,让我们也感受到电力给农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和实惠。更为重要的是,通电后,农村封闭愚昧的落后状况被彻底打破。过去乡村中盛行的赌博、迷信等不良现象大为减少。同时,也大大促进了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处处呈现出崭新和谐的气象。 采访结束了,当看着村民们在村口不停挥手道别的身影时,耳边又回响起他们对我们说过的话:“感谢党、感谢供电公司。”多么朴实的人们,多么朴实的话语,他们在享受光明的同时,时刻铭记着新时代电力人的深情厚意,把今天这幸福的生活化成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和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的感激,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道路上,他们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
(编辑:龚建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