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专刊首页 >> 电力知识 >> 脱硫技术 >> 正文

江苏省“减排” 指标是怎样完成的
转自: 时间:2007年11月13日08:44

    近日,国家环保总局发文称,经核实,2006年度江苏省COD、SO2排放量分别比2005年削减了3.8%和5.3%,成为全国完成总量减排任务的6个省(市)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2006年江苏省GDP年度增长为14.9%,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4.2个百分点——这“一增”与“一减”表明,江苏能够完成国家下达的减排任务,实属不易。

    那么,这一成绩是靠什么取得的呢?

    破格对待:为“减排”提供强力行政支撑

    去年7月13日至14日,江苏省委、省政府在南京召开全省环境保护大会。会上,受梁保华省长委托,分管环保工作的副省长仇和代表省政府,分别同全省13个省辖市的市长签订了“十一五”期间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削减目标责任状。

    这是江苏省首次签订单项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责任状。随后,江苏省环保厅会同省发改委把2006年度减排计划落实到了13个省辖市。        

    政令能否落地,督查必不可少。为使减排工作落到实处,江苏省先后组织了7支督查队伍,由厅级领导干部带队,深入到全省各市,现场检查减排工程和减排措施落实情况。

    与此同时,江苏还将减排指标列入了市、县党政主要领导年度政绩考核,并确定为创建国家生态市、环保模范城市的一项“硬指标”,甚至将其作为各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评价体系中的重要考核依据之一。这样的“破格”对待,更给各级执政者带来了强烈的约束感。

    二氧化硫减排,抓住

    电厂“牛鼻子”

    江苏省是全国唯一既有二氧化硫控制区、又有酸雨控制区的省份,二氧化硫的减排任务十分繁重。

    对二氧化硫总量“贡献”最高的当属燃煤电厂。据了解,江苏省现有火电厂煤炭消耗总量,已超过全省工业煤炭消耗总量的60%,二氧化硫排放量占全省排放量的50%。“十一五”期间,预计还将新增燃煤发电机组2000万千瓦。电厂脱硫,自然成为减排重点。

    为推动燃煤电厂烟气脱硫,江苏省重点推广苏源环保公司创立的新型烟气脱硫技术,短短一年,就在全省10多个大型工程成功应用。同时,积极利用省级3000万元污染防治基金,热情支持燃煤电厂上马建设大型烟气脱硫设施。至去年底,9个必须投运的大型工程项目中已全部建成,13个必须开工建设的项目也已全部开工建设。同时,全省21个新扩改建火电机组也同步建设、运行了脱硫设施。

    为从源头控制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江苏省还在国家要求的指标基础上,制定了更加严格的绩效指标。现在确定的各主要火电企业的二氧化硫排放指标,均比过去压减了12%以上。

    经过一年的不懈努力,我省二氧化硫排放量连续多年“不降反升”的状况终于有了转机。

    COD减排的“八字方针”

    “调整、提高、集中、严管”,是我省COD减排的成功做法。

    调整:淘汰所有的石灰法制浆企业,关闭年产3.4万吨以下化学制浆、1万吨以下酒精、1万吨以下淀粉企业的生产线和2万吨以下黄板纸、1万吨以下废纸造纸企业……2006年,我省又开展了化工行业专项整治,一批污染严重的化工企业被关闭。

    提高: 一是提高准入门槛。2006年,江苏省认真落实和严格执行相关文件,确保投资2000万元以下的化工项目不在淮河流域落户,3000万元以下的化工项目不在太湖流域落户。二是提高排放标准。先后制订了严于国家标准的《江苏省纺织印染行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江苏省化工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集中:就是大力推进工业项目向园区集中。截至去年,全省将3600多个新建项目,集中到工业小区“安家落户”;同时把2740多个老项目逐步搬迁“入园进区”,基本做到了污染集中控制污染。

    严管:首先对全省1382个新开工项目进行了清理;同时为全省1367家企业安装了在线监控装置,并继续开展重点污染源总量监测季报制度;还开展了规划环评试点工作,强化从决策源头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经过努力,2006年江苏省COD排放量比2005年削减了3.7万吨。


(编辑:韦唯敏)
在线投稿 关闭窗口


 快速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