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专刊首页 >> 青青校园 >> 校园文化 >> 正文

大学也可以有“自然保护区”
转自: 时间:2007年11月02日10:22

    一个大学能否生产出优秀的思想,与有没有大师固然有关系,可与有没有大自然,也很有关系。生活在自然中的人们,会深知生物多样性是多么宝贵,它是人类偏好的风光多样性、思想多样性的自然基础。

    新生入学有那么几天了,现在的学生都学着用环保的眼光去看问题。最早几天的慌乱过去之后,他们肯定会一一鉴定学校的各个细节,进而对本校的生态系统、自然风光提供能力进行一次整体评估。此时,或许有些新生会不高兴,因为他们发现,学校里除了楼和操场,几乎没有“自然界”,更谈不上有“荒凉”。

    用环保的眼光去看问题,大一点说,是努力用生态文明的眼光来衡量万有世界;小一点说,就是用几个最简单的指数,去评价人类对于环境保护的各种态度和做法。笔者最近看到了《北大的秘密》,很有感触,写的是北大校园生态系统的故事,作者是北大生命科学院一名研究生,他花了好几年,观察北大校园生态系统的每一个生物,探讨北大生物多样性尚且完好的原因,呼吁人们保护校园生态系统。

    事实上,作为知识汇集地,有些大学却并不太清楚如何培育、滋养、保护自身天然山水风光。有一次受邀参观某省的大学城,管委会和开发者很自豪地说,这个大学城的地块很大,种的一些树甚至是花巨资买来原始森林里的大树。校园面积巨大,可路都是直的;水面也有,但全都做了硬化和衬砌;楼盖得倒是不高,只是每一座都棱角坚硬、飞扬跋扈。

    而一位北京市属师范类院校的教授说,他们学校很有意思,这任校长来了,喜欢火炬树,于是校园里哪都种上火炬树;下一任校长来了,喜欢松树,于是火炬树通通砍走,换上了松树;第三任校长来了,喜欢棕树———虽然北方并不太适合种,然而也要种起来。在这样的学校,绿化层面上的种树都如同儿戏,生态意义上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何从谈起?


(编辑:贺芳)
在线投稿 关闭窗口


 快速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