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专刊首页 >> 青青校园 >> 院校新闻 >> 正文

观点:到点上课 下课走人 大学城隔断师生关系?图
转自: 时间:2007年12月10日08:50

 

上海松江大学城一角。金蓉摄(资料图片)

    “上学期上专业课时,有个老师经常提前5到10分钟下课,就是为了赶班车。”

    在说起一位老师时,西安大学城里的西北大学管理科学专业大四的学生吴超(化名)回忆,因为上课的教学楼距学校班车发车点较远,老师考虑到走过去乘班车比较费时,往往要提前下课,怕误了班车回市区就晚了。吴超反映,哪怕是在课堂上,学生和老师充分交流的时间都不完整,“你说这样老师和学生的关系能拉近吗?”

    大二时,吴超的一位任课教师还因为错过班车,上课迟到过好几次。“我就觉得大学城把我们和老师的关系拉远了。”吴超叹了口气。

    教师在校区间奔波 老师指导成为奢侈品

    近几年,在我国的部分省市,出现了“大学城”这样的高校集中区。一般来说,“大学城”是把一些高校集中建造在城市郊区的一个固定区域内,让高校的学生能够拥有资源共享、互相学习的环境,而教师则往往是往返奔波于市区本部与郊区的大学城之间进行教学。

    “上课前,常看到从一辆班车上鱼贯下来三四十位老师赶往教室。”吉林省长春市前卫南区大学城的张秀雯生动地描述着一个场景,老师们每天要往返于校区之间,学校的班车从每天上午7时到晚上10点都有车。“下课时,要抓紧时间问问题,不然老师就赶车去了”。

    “没接触哪会产生感情?”上海水产大学的黄智曾住在南汇大学城,他指出,大学城里的学生和老师平时接触得少,有问题经常找不到老师,导致师生关系存在隔阂。他举了个例子。在上第一节物理实验课时,大学城里的食堂和上课的教室隔得较远,有些同学来不及吃早饭,就带着油条和豆浆去实验室,结果老师就提醒:“上课不要吃东西。”而那个同学看着老师,没有吭声,隔了一会儿,又咬了口油条,正好被老师看到。“不要给台阶下不要台阶。”老师一下子就发火了,“一下课脸色铁青地走掉,一分钟也不给我们”。

    不交流误会多导致恶性循环

    黄智还说起了一位让他记忆深刻的老师,那位老师同样是上完课就走人,能管学生也不管,不能管就更加不管了。找老师时老师还语气强硬,让学生怎么服老师?

    一次,那位老师叫黄智的同桌回答问题,同桌支支吾吾地没答上来,老师就让黄智回答问题。结果,“我说了很多,他绕不过我,就叫我出去站好。我低声说了一句,想在外面体罚学生还是想施暴?”黄智表示,自己本来只是想缓解下气氛,结果老师一下子呆了,愣了好几秒后才回过神来,让他回自己位置上坐好。而到学期结束的时候,让黄智忿忿不平的是,那门班级里其他人都没有挂科的课,就他得了一个59分。他去找老师理论,“为什么给我59分?”老师看着他,语气强硬:“我就给你59分,你能怎么样?谁叫你不承认错误?”

    现在,黄智搬到了位于上海市杨浦区的大学本部。他发现,现在找老师请教方便多了。“随便去老师办公室都可以看到老师”。

    “如果长期见不到老师,学生就容易产生一种情绪:老师既然不要见我,我们也不要见他。这会导致恶性循环。”在黄智看来,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应该是相互的。如果老师无视学生,学生无视老师,大家互相无视对方的存在,就会造成关系越来越淡。而相反,老师要是能多关心学生,与学生多一些交流和沟通,多给一些学习和生活上的指导,学生也愿意和老师建立融洽的关系。

    大学城有教师宿舍 可毕竟不是老师的家

    除了南汇大学城外,上海市的另一座大学城——松江大学城,集中了上海外国语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华东政法大学、立信会计学院等一批高校。

    作为理科专业的学生,东华大学的仝伟常常要去实验室做实验。一次,做实验到了晚上九十点,遇到了一个技术操作上的问题。结果,一面想着问题,一面看看实验楼还有没有老师在办公室。让仝伟感动的是,整栋大楼的教师办公室有一盏灯亮着。“系主任李老师还在工作,其他的老师早就上完课坐班车回去了。”

    “虽然学校里有‘教师之家’的教师宿舍,可那毕竟不是老师真的家啊。”仝伟说。提到被东华学生评为“网上最受欢迎的十大教师”的一位60多岁的数学老教授时,仝伟非常兴奋。据介绍,这位教授,每周5个工作日,会有3天在“教师之家”住,方便解答学生提问,而且还独创了一个“疯狂星期六”,从周六上午到下午,给学生免费答疑、交流。那位教授曾表示,他喜欢和学生在一起,喜欢享受这个教学的过程。“难得有这样的老师,大学城里的老师大多数是到点上课,下课走人。在下课时看到没有学生上前,就马上走掉了。”

    “比如下午3点钟有班车,两点半下课,老师最多留给学生一刻钟的时间进行辅导,两点四十五必须得去坐回市区的班车,否则就得等下一班车了。”仝伟进一步解释道,当然他们都理解老师。因为除了和老师当堂课结束的交流外,老师也给了他们别的联系方式,可以另外约时间交流。但当堂课下课后,老师和学生面对面的交流机会少了。

    在安徽大学、安徽工业大学等好几所高校集中的合肥大学城里,生命科学专业大二的冯聪也感到,大学里老师和学生的联系不像初高中那样紧密,老师下课后给答疑的时间比较有限,也不可能时时刻刻都见得到老师,有问题的话要另外约时间找老师。

    不过,生活中开始有了一些细微的变化。读大一时,冯聪所在的大学城里还没建教师的宿舍楼,专业老师也很少有在学校里停留时间长的。而现在,不但有了教师宿舍,也开始有部分老师住进了大学城的教师宿舍,“我们找老师方便多了。”冯聪说。

    大学城让师生合作的机会减少

    “大学城有利有弊,一方面可以使资源共享,可以去听外校老师的课,但是另一方面,大学城也造成了本校校区的老师和学生缺少联系。”本学期,仝伟和其他四五名校友自发组织了一个小队,准备创业计划方案的制作。由于涉及到财务报表、科学管理方面的设计,需要基本的财务管理知识,除了要和本专业的老师讨论外,还要找文科类的老师请教。“但文科类专业在延安路校区,我们大学城在郊区,很难找到合适的老师。”

    本来想直接找管理学的老师进行交流的,但考虑到一是不认识,必须要通过同学几经周转介绍,二是因为即使找到老师,从松江大学城去市区的时间也长,很难找到老师和学生都有空的机会,所以,最后仝伟和组员们的创业计划里,还是托校友找老师代问问题,而放弃了自己和老师直接交流。“大学城让师生合作的可能性也减少了。”仝伟说。

    老师们为什么不愿谈师生关系

    为了解在大学城里授课的老师是怎样看待师生关系的,记者联系了合肥大学城、上海松江大学城、上海南汇大学城、西安大学城、长春前卫南区大学城、成都温江大学城、济南长清大学城的近20位高校教师。结果,大多数的老师都委婉或直接地拒绝了记者的采访。“这个话题我恐怕不能回答你”,“我没有研究过师生关系”,其中一位教师还特意请示了领导,最后仍抱歉地告知记者不能接受采访,因为院领导给出的指示是:就师生关系这个问题,不方便接受采访。

    当记者问起松江大学城内一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李姓教师时,他指出,老师们一般不愿意谈及师生关系的问题,恐怕是觉得“本来和自己的学生沟通就不多,说这个不是自己找麻烦吗?”这位老师还提到,自己平时也是下课就坐班车回去,为了让学生多和老师接触,还特意留了电子邮件的方式给学生,但即便这样,也很少收到学生的邮件。

    “现在的大学城大多是一些高校的分校区。”位于合肥大学城的安徽大学生命科学专业的教师谢颖锋说道,今年可能要有很多老师搬进大学城新校区建成的教师宿舍。同时,他还提到一个建议,“可以渐渐地将主校区也过渡到大学城来,最后把主校区也建在大学城内,让教师不用来回地赶了。”

    “教书育人是老师的责任。”谢颖锋说,“大学老师除了教书以外,也应该重视后者,多拿出些时间和学生交流。”

    家住松江区的东华大学环境工程系主任李登新也认为,大学城建造在郊区,而大多数的老师住在市区,老师们要每天赶班车来来回回上课,和学生面对面交流的机会确实少,“大学城是一个客观原因”。

    “一些老师在大学城里没有科研项目,这是另外一个原因。”李登新指出,如果能在大学城里多有一些科研项目,让老师在大学城的实验室里搞科研,而不是上完课没事了就回市区,这样一来,能让本科生更容易找老师,能多参与老师的科研,也能够多在老师身边学习。

    “大学城对师生关系应该是有消极影响的,克服大学城对师生关系的消极影响,可能要过10年、20年,等越来越多的年轻老师住在校区后,这个问题才会得到解决,但短期内很难改变。”李登新说。

    “学生应该增强主动性,在学业上、生活上、就业上都可以请教老师。”李登新还谈道,学生往往不知道该问老师什么问题,低年级的学生也更多是和高年级的学长、同学、老乡交流。他分析说,由于学生自身的经历有限,如果只和同学交流,得到的经验往往会有些片面,甚至会有误导性的意见。而老师经验比较丰富,对行业了解多,学生和老师交流好的话可以更好地学习。“有时间的话,一学期老师应该提供几次课外的机会和学生见面交流,正确地引导学生。”

    最后,李登新建议,在大学城里还可以建设发展有专业背景的辅导员队伍,“让年纪大一点的、经验丰富的专业老师和没有经验的辅导员队伍配合起来,一起和学生交流”。


(编辑:韦唯敏)
在线投稿 关闭窗口


 快速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