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专刊首页 >> 青青校园 >> 院校新闻 >> 正文

开掘院校新闻报道的“富矿”
转自: 时间:2007年12月17日09:05

 如何搞好院校的新闻报道?院校新闻报道怎样出新?这既是负责院校宣传的编辑经常思考的问题,也是院校新闻工作者较为关注的话题。作为军报负责院校新闻宣传的编辑,我想结合近年来军报的院校宣传情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有待进一步开掘的新闻"富矿"

  近年来,因工作关系,笔者接触了不少院校系统的新闻工作者,他们中有许多人觉得院校的工作一年到头就是围绕"三尺讲台"转,天天按部就班,工作令人乏味,没什么新闻好写。其实,这是个误区。院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在科技强军征程中担负着重要的角色;院校人才济济,思想活跃,成果迭出,等等。与作战部队比,这些正是院校新闻报道得天独厚的优势所在。从最近几年的军校宣传情况来看,院校的新闻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始终在军报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是一座有着巨大潜力的新闻"富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成果迭出亮点多。如近年来军报刊发的反映院校科研、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等方面成果的消息《我国第一台类人型机器人亮相》、《我首条磁悬浮列车试验线建成通车》、《我首批空降兵学员亮相大别山》、《千名博士硕士汇集教师方阵》等等,这些都是人们非常关注的新闻亮点。稿件见报后,无论是在报社内部还是在广大读者中都产生了良好影响,大部分被评为《解放军报》的"季度优质稿"、"好头条"等,有不少还被国内外媒体转载。其中《我国第一台类人型机器人亮相》一稿,在2001年的第十一届中国新闻奖评比中,荣获消息类二等奖。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像《我国第一台类人型机器人亮相》、《我首条磁悬浮列车试验线建成通车》等,都是通过"绿色通道"在第一时间刊登在军报头版头条的。这既说明了军报对院校新闻宣传的高度重视,同时也说明院校的新闻本身具有不同寻常的价值。

  二是群星灿烂典型多。在军报每年的典型宣传中,来自院校的先进典型始终占有相当的比重。像近年来所宣传的国防大学教授许志功、一医大惠侨楼总护士长杨丽、理工大学教授王景全及大连舰艇学院、解放军体育学院等一大批在军内外有较大影响的全国、全军重大典型,都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三是各项工作有声有色。除日常的工作报道外,在军报的一系列重要宣传战役中,都能看到军校的"身影"。像"国家863计划"成就系列宣传、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系列宣传、建党80周年系列宣传、军人道德规范宣传、学习贯彻"七一"重要讲话系列宣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系列宣传等等,都刊发了不少反映院校建设的稿件。其中,仅贯彻六中全会精神和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宣传,院校方面就发稿16组40多篇稿件。

  当前院校新闻报道存在的主要问题

  院校宣传这些年虽然出了不少好新闻、好典型,但就总体而言,院校的新闻"富矿"还远远开掘得不够,有许多新闻性很强的"活鱼"被压成了"死鱼"、"臭鱼",还有许多极有价值的新闻资源被白白地浪费掉。根据目前院校系统的来稿看,还有不少需要注意改进、亟待提高的方面:

  一是大量的稿件内容空泛、言之无物,缺乏主要的新闻事实。像《××学院重视人才建设》、《××学院教学改革力度大》等等,这类稿件大多讲的都是某某学院党委如何如何重视人才培养、重视教学改革之类的套话,罗列了一大堆所谓的"举措"、"工程";通篇没有一件具体的事例作依托,完全像一个总结材料,从头到尾看不出一点新闻。这类东西,只有在出现"稿荒"时才可能凑合着填一下空,一般情况下只能弃之不用。

  二是语言不通俗,专业性太强。这主要是指一些有关科研方面的报道,稿子里面专业术语一大堆,外文符号一大串,常常让局外人看了半天都搞不清楚你到底说的是啥。科技新闻,是运用新闻的形式通过有关媒体向大众传播的科技信息和科学知识,在写作上更强调其通俗易懂。科技报道,首要的一条是要让人看明白,如果通篇都是专业术语,只能吓跑读者,哪里还谈得上什么宣传效果。

  三是面面俱到,提炼不够。这类稿件叙述新闻事件像"流水账"一样,从头到尾,事无巨细,不分轻重,常常将最大、最佳的新闻价值淹没在其中。这里暂且以某飞行学院的一篇稿件为例:这篇稿件讲的是一次飞机迫降的事。应该说这是一件大事,但能否成为好新闻还要看我们怎么去处理它。这篇稿件有3家报纸刊登了,单从新闻性而言,应该说处理得最高明的要数《羊城晚报》。某报用的标题是《飞机紧急迫降》,整个过程讲的是飞行员如何在空中处置特情的。另一家报纸用的标题是《生死迫降》,内容包括飞行员空中处置特情,还有村民救护飞机和飞行员的全过程。而《羊城晚报》的主标题是《村民用手托起迫降飞机》,副题是《时间:上月21日 地点:河南一村庄 结果:人机完好无损"返航"》。他们侧重选取的是飞机成功迫降后,当地村民是如何救助飞机及飞行员的。而且用在大标题上,新闻性自然比其他几家高出一筹。因为,飞机迫降的事,在各种媒体上时有报道,已经不是"第一次",成功迫降本身的新闻性已打了折扣,自然难以上好版面。而如果按照《羊城晚报》的用法,那么发在要闻版,也会是好稿子。

  四是视野狭窄,闭门造车。有的稿子所反映的有关教学改革的举措,在其本校确实是新生事物,很新鲜,是新闻,但拿到全军院校、全国院校一比较,就显得落伍了。像"硕博连读"等问题,地方高等院校早已推广实行,而有的军校起步较晚,可能刚刚才试行。这些看似"新闻",实际上拿到全军院校或全国院校一比,你就知道是不是新闻了。因此,写稿子,一定要开阔视野,选用最新、最高的参照平台,这样才能写出真正的新闻来。

  五是理念陈旧,错失良机。新闻是"易碎品",时效性要求高,"保鲜"时间短,最忌讳时间上的积压。也有人将新闻比作从水里刚刚捕捉上来的"活鱼",需要及时送到厨房里"烹调",如果搁置久了,"活鱼"不仅很快变成了"死鱼",还可能变成无法享用的"臭鱼"。在这方面,过去我们有不少教训。如某大学的一位39岁的年轻教授当选工程院院士一事,如果当时马上发稿,那么完全可以通过"绿色通道"在一版头条刊发,新闻性很强,应该说这是一条可遇不可求的好新闻。可听说要当成"典型"先"养"起来,不让"随便捅",七等八等,至今杳无音讯,新闻价值自然要大打折扣。其实,如果当时报道了当选院士这一件事,只会对日后的"典型"宣传更加有利,而绝不会影响以后的宣传。因此,新闻报道,还是应该按照新闻规律办事,把握新闻宣传的最佳时机。

  拓展院校宣传的几点思考

  院校建设是一项十分繁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很广,但就其主要职能而言不外乎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项职能,军校的中心任务就是为部队培养输送"打得赢"、"不变质"的高素质军事人才,院校的各项工作都是围绕这个中心进行的。因此,要搞好院校宣传,就必须紧紧围绕为"打得赢"培养高素质人才这条主线,突出知识的传播、创新和向生产力、战斗力转化来做文章。

  一是紧紧盯住院校的教学改革实践,及时发现新闻。学会发现新闻,是每一位新闻工作者最基本的职业素养,是搞好新闻宣传的前提条件。一位外国艺术家曾经说过:"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发现出美来。"院校工作看似按部就班、平平常常,要采写出好的新闻来,就必须炼就一双"火眼金睛",善于从平常中捕捉到具有新闻价值的事物,小中见大,形中出神。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军院校的教学改革浪潮也是一浪高过一浪,为了提升军队院校的竞争力,造就大批适应我军跨越式发展和军事斗争准备需要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先后推出了一系列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方面的新举措,诸如基础合训专业分流的"4+1"模式、"双学士飞行员"培养模式、新装备人才成建制培养模式、专业课双语教学、远程网络教学等等,都是好新闻的来源地。军报今年5月19日刊发的头版头条新闻《全套人马上大学 驾着潜艇回部队》,就是编辑部与记者共同从这看似寻常的工作中发掘出来的:过去,海军在潜艇人才培养方式上长期采取官兵分训的形式,即艇长、部门长、士官、战士分开培训,各学各的,回到部队后再合起来,这样做使得新装备形成战斗力的周期比较长,难以适应部队跨越式发展的需要。经过探索,潜艇学院改革了培训方式,采用整建制培养的模式,"全套人马上大学",培训完毕就能驾着潜艇回部队,大大缩短了新装备形成战斗力的周期,意义非同寻常。由于稿件抓住了当前新装备部队人才建设的关键性问题,针对性强,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见报后受到了有关方面的好评。

  二是密切关注院校科技创新的最新亮点,善于捕捉鲜活新闻。科研,是院校的主要任务之一,无论是从科研力量还是从科研成果来看,院校科研占据了我军科研的"半壁江山",是我军科研的主战场。因而,院校系统的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始终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也是院校新闻宣传的重点。科技创新的宣传,一是要抓住成果,二是要抓住人。有许多科技创新的成果,本身就是很好的新闻。像《我国第一台类人型机器人亮相》、《我首条磁悬浮列车试验线建成通车》、《我国研制成功核心路由器》、《我国研制成功第一只"仿真手"》等,就是一条条十分重大的科技新闻。院校广大科技工作者不畏艰难、勇攀高峰的精神,是我们科技强军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院校新闻宣传的重点选题。近年来,我们在这方面推出了一大批先进典型,像理工大学教授王景全、第一军医大学教授曹雪涛、第三军医大学教授程天民等,随着我军现代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还会涌现出更多的重大成果和重大典型,这些正是院校新闻宣传取之不尽,掘之不完的新闻资源。

  三是改进单一的思维方式,多一些逆向思维、跳跃思维。新闻工作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在遵循新闻工作基本规律的前提下,应该坚持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相结合、系统思维与重点思维相结合、发散思维与整合思维相结合,多一些逆向思维、跳跃思维,只有这样,新闻才能推陈出新。在新闻实践中,不少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有时为了选择某篇新闻稿件的角度,绞尽脑汁也难以想通,可一旦换一种思维方式,就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比如,在引进人才方面,面对人才市场上地方公司、企业的重金招聘,我们军队院校如何有所作为?过去,我们常常强调通过改善生活、工作环境来吸引人才、拴心留人,往往收效甚微。而武汉通信指挥学院通过以课题吸引人才的办法,让引进的人才一进校门就有科研课题、能很快出成果,一举引进30多名博士硕士,令众多用人单位羡慕不已。再如:某学院有一位学员,创新能力很强,出了不少科技创新成果,但在毕业考试时却有一门不及格。对于这样的学员,能不能毕业?学院党委经过认真研究,感到这样的学员实践能力很强,到部队后能很快发挥作用,受部队欢迎,综合考评后,准予其毕业。这种不惟分数强调综合素质的做法,就是一条很好的新闻。由此可见,在新闻报道上,不能采用一成不变的思维模式。

  新闻报道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艰苦细致的工作,既需要跑腿,更需要动脑,如何开掘院校的新闻"富矿",要靠大家在实践中去摸索。

(编辑:张丽霞)
在线投稿 关闭窗口


快速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