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专刊首页 >> 青青校园 >> 校园文化 >> 正文

浙江:把大学建成文化高地
转自: 时间:2007年05月17日09:13

在教育部日前组织的2006年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比中,包括浙江大学等在内的我省多所高校榜上有名,省教育厅更是作为代表介绍了经验。有人说,一所大学的品格有多高,那就看看它的文化有多深。在构建和谐教育的大背景下,在高等教育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的转折之际,我省高度重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有数字为证:近年来,有40多位省市领导到高校做形势政策报告或座谈;全省建成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448个;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素质不断提高,一大批品牌干部、教师、辅导员脱颖而出;设立各类大学生社团近4200多个,参与人数累计达40万余人……事实上,一个多维、立体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格局正在我省逐步形成。

  凝练校园精神:确立文化基调

  “高校是育人之地,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和辐射之地。”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副厅长蒋胜祥说,把大学建成文化高地,首先必须培育和凝练校园精神,形成富有个性和有生命力的大学文化,从而为保持校园稳定以及和谐校园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保障。为此,在省教育厅的指导下,我省高校加强了对自身办学宗旨、办学传统、办学特色和培养目标的挖掘和提炼。如今全省50多所高校已有了校训,像浙江大学的“求是创新”,浙江工业大学的“厚德健行”,浙江工商大学的“诚毅勤朴”、浙江师范大学的“砺学砺行、维实维新”等都具有鲜明的学校特色。

  “这不是简简单单的校训,而是我们学校未来发展的精神指引。”一些高校教师告诉记者。确实,在此基础上我省高校培育出了独特的校园文化。以宁波大学为例,在深入挖掘“宁波帮”精神后,该校适时地启动了“宁波帮”文化工程和文化节。通过创作人物传记、小说、电视剧、话剧等向师生们展示“宁波帮”与学校之间的精神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爱国爱乡、创新创业的精神。此外,浙工大的社团文化、浙江林学院的绿色文化、浙江海洋学院的海洋文化、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的诗教文化、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的诚信文化等如今也都成了各自学校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和重要的软实力。

  事实证明,校园精神的凝练为学校发展奠定了基调,进而实现了文化的育人功能。近年来,我省涌现了一大批感动社会的优秀大学生,如:捐献骨髓的刘芸、背着母亲上学的刘霆、12次自费到艾滋病高发区进行社会调查的杨松等。他们为全省大学生树立了优秀的榜样,更为各自母校的精神文化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优化校园环境:培育文化氛围

  “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实际上是学校办学理念的一种物化形态。良好的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对身处其中的学生有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如是说。据悉,近年来我省始终要求各高校在实现规模扩张的同时,注重优化校园环境,营造各具特色的育人氛围。

  走进浙江林学院,很多人都会被校园里的湖光山色和茂林修竹所陶醉。在新校区开工前,该校就提出了“崇尚自然,优化环境;因地制宜,特色鲜明;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规划与建设理念。如今,一个生态化、数字化和现代化的校园已经基本形成。由于校园绿地率高达55.3%,且植物繁多,因此许多教学和科研都能在校园里完成。“我们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一入校就接受生态文化的熏陶,自觉成为崇尚自然、保护环境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浙林院负责人说,2005年该校正式提出创建生态大学的目标,因此生态文化培育又有了新的内涵。其实,我省很多高校都非常注重将学校的历史、办学理念、个性特点融入校园的一路一桥、一楼一阁,使校园环境蕴含浓郁的育人氛围。像浙工大结合50年的办学历史命名屏峰校区里的道路,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用求实、求精、求新的学风命名教学区等等。

  此外,我省高校也非常重视“软环境”建设。一方面是整合各种资源,统筹协调校内文化阵地力量。浙大、浙师大等高校还辟出校史陈列室,以拉近学校与学生的距离,增强教育的感染力;一些高校还将校报寄给每一位学生家长,以扩大文化的传播面。另一方面是着力优化网络环境,倡导学校文明办网、学生文明上网。据悉,今后5年内省教育厅还将重点建设20家校报、20家校园电视台和50家校园广播台。

    创新校园活动:构建文化载体

  对绍兴文理学院的大学生来说,他们是幸福的。因为从2005年8月“风则江大讲坛”开办以来,他们不出校门就能和很多名家和大师直接面对面。作家梁晓声为他们深情朗诵诗歌,经济学家史晋川帮他们释疑民营经济的发展问题,法学家江平带去了《物权法》制订的最新资讯……50多场讲座场场爆满,难怪一些教师感叹:“大讲坛越办越火,学校为社会培养的有责任感的知识青年也就越来越多。”

  事实上,这种以人文大讲堂、文化艺术节、学术科技与体育竞赛等为主体的创新文化活动近年来在我省高校蓬勃开展。如:省教育厅牵头主办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迄今已举办100多场,使10万余名大中小学生受到高雅艺术的熏陶;一年一度的“下沙高教园区文化艺术节”也成了园区14所高校的盛大节日;而浙师大毕业生也难以忘怀那一次又一次的大学生电影节……“载体不好,文化建设就难以落实。只有大力开展那些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活动,校园文化建设才能达到覆盖面广、美誉度高、育人效果好的目的。”相关专家认为,这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条“捷径”。

  此外,我省一些高校还注重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等主题,开展一系列纪念教育活动。如41所高职院校组织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大学生演讲比赛、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开展的“网上重走长征路”活动等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记者了解到,省教育厅今后还将重点培育100项左右的校园文化品牌,以引导广大师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编辑:邓小华)
在线投稿 关闭窗口


快速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