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专刊首页 >> 青青校园 >> 校园文化 >> 正文

大学生自杀率低是“中国特色
转自: 时间:2007年05月28日13:18

 近日,在中山大学举行的“中国大学文化百年研究学术研讨会”上,教育部思政司司长杨振斌先生以“大学生自杀率”来侧面阐述“中国特色”。他说:“目前,中国社会的自杀率非常高,每10万人当中有23个自杀,但在北京高校中每80万人只有15人自杀,大学生自杀率比整个社会自杀率低,而且远低于美国高校的自杀率。这就是中国特色!”(《信息时报》5月14日)

  这是个令人瞠目结舌的结论。在我的印象里,所谓的“中国特色”向来是指那些因独树一帜而令国人深感自豪,并越来越引外国人自叹弗如的事物。在这样的语境中,“中国特色”历来为世人所称道,显示出了中华文明的独特风格和中国人的聪明才智。但我实在不明白,“中国在校大学生自杀率远远低于美国”是一种什么“特色”。即便我们的大学管理制度优于美国,即便美国的教育模式容易让学生产生自杀情绪,也不至于因自杀率低而沾沾自喜吧!更何况仅以北京大学生自杀率为样本,不说根本没有代表性,就算以远低美国高校自杀率为条件,推导出这是“中国特色”也是肤浅。如果以此逻辑推论,中国大学生就业率低、自立性低算不算也是“中国特色”呢?

  这是个非常浅显的常识性问题,但这样的常识被移植到“自杀率”上却显得狰狞可怕。因为我们知道,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才,与外国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方式比较,是为了汲取经验克己不足,最终目的是明白哪种方式更能体现文明价值,哪种方式更能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莫名其妙的是,偏偏有人置此根本于不顾,却把大学生的“自杀率”当参照进行比较。就好比一场足球赛,不和对方比胜局,而是比输多少场,怎么想怎么觉得滑稽可笑。

  根据心理学理论,独居的人比群居的人容易产生厌世倾向。事实也充分证明,美国对大学生的住宿管理相对松散,一般不强令要求学生集体住宿,而独居者的抑郁情绪日重,造成了自杀事件屡有发生,一度成为世界之最。我不知道美国大学生自杀率,找遍所有的资料也没有相关数据。但是,从网上可以轻而易举地查询到近年来中国的大学生自杀报道,据不完全统计,2002年是27起,19人死亡;2004年为68起,48人死亡;2005年,媒体报道内地大学生自杀事件达到116起;2006年则增加到130起之多。就在笔者写此文时,有消息传来:中国人民大学宜园3号学生宿舍北侧楼门口,一名年轻女子被人发现倒在血泊中,120急救人员和警方赶到现场后,确认该女子已经死亡。知情人士透露,死者为一名博士研究生,系从宿舍楼高层坠下身亡。(《新京报》5月17日)而类似事件,在本年度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已经高达数十起,其增长速度如此惊人,都不能不让美国人汗颜。


(编辑:崔芳)
在线投稿 关闭窗口


快速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