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宣城供电公司复转军人风采扫描
年少时,他们穿上了一身橄榄绿,在如火的岁月里,将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将共和国军人的气概,在绿色方阵里奔放。多年前,他们披上了一身电力红,仍然以军人的标准、军人的作风严格要求自己,在黄绿红的世界里忙碌,只为了祖国的光明事业更加红火亮堂。在宣城供电公司这个大家庭里,一群曾经身着橄榄绿的复转军人们,把“咱当兵的人,就是不一样……”唱得格外响亮。
昔日科技铁军 今日创新功臣
宣城供电公司科技信息部主任周业如的履历表记录着光辉业绩:安徽省电力公司首批技术专家,全省第一套自主研发的营销MIS系统设计者;荣获全国电力行业企业管理现代优秀成果二等奖、安徽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多项国家、省级大奖;华东电网公司、省电力公司合理化建议和科技进步奖等多个奖项的常客。
哪里淬出了这块好钢?是部队这个大熔炉。周业如入伍不久,因表现优秀被保送进入军校院校学习,成为全班40多人中的佼佼者,不久获得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等诸多奖项……多年部队生涯培养了他能吃苦、会学习的作风,进入供电企业没几年,周业如就成为省电力公司系统的一块"招牌"。那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各单位相继开展用电营销MIS软件系统开发,不少单位购买专业软件公司产品,花费资金不说,整个系统复杂得仅一个子程序打印出来就有五六公分厚。没有接触过一天用电业务的周业如迎难而上,承担起了自主设计、研发软件系统的重任。整整三个月时间,周业如埋头学习研究、归纳总结、设计编程,硬是从一个用电业务的门外汉,变成了能将一项用电流程用一句话表述的专家,书桌高的软件程序他用两张纸解决,《安徽省用电管理信息系统》在宣城诞生了。这是全省第一套在windowns环境、网络状态下使用的营销MIS系统,获得了省市公司领导的高度赞誉。该套系统还无偿提供给十多个兄弟供电企业使用,仅此一项为企业节约二十万元以上,该成果也荣获省政府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奖。
周业如善打硬仗、工作效率高是有目共睹的,而他不为人知的习惯是"两有两没有":有时间学习,没时间游乐;有时间在家,没时间陪家人。为了一个科技项目,他能埋头研究资料一整天不出门,工作二十多年来很少看电视,更积极动员家人培养业余爱好,只为把更多时间腾出来学习研究。凭借着这股干劲,周业如以平均每年三、四项科技进步成果、专业论著的速度前进,虽然年过五旬,但是越发"老当益壮",2005年成为安徽省电力公司首批技术专家,紧接着主持和参加了《物资管理信息系统》、《乡镇供电所聪明理财信息化》等多项工作,在国家级、省级期刊发表科技论文多篇,其中《配电网地理信息系统(GIS)运行维护问题探讨》被评为"2006中国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高层论坛"优秀论文。"一花开放满园香"。周业如注重培养青年人才,带领着一群年轻人埋头科技进步、群众创新创效工作,先后有5人次获得省公司科技进步等奖项,逐步成长为企业创新发展的生力军。
昔日优秀战士 今日“特警队员”
气温最高的时候,是宣城供电公司配电工区抢修班最紧张的时候。每逢7月份最热的那几天,抢修班工作负责人汪胜斌带着他的老四样:手机、电话本、安全工器具、事故抢修单在各个现场连轴转。这位军营里走出来的"电力110"队员工作起来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先后荣获"党员模范先锋岗"等多项荣誉。
“当兵后悔三年,不当兵后悔一辈子”。汪胜斌在部队时就表现优秀,怀揣着三次“先进个人”的荣誉,告别军营成为供电企业“新兵”,仍保留着能吃苦的好作风。去年大年三十晚上十点多,旱桥附近变压器被烧坏,汪胜斌和抢修队员们没过五分钟就赶到现场抢修,由于情况复杂,一直忙到接近子夜、迎接新年的鞭炮声此起彼伏,电力"特警队员"们才匆匆收队。十五年来,无数个除夕夜,无数个端午、中秋,无数个节假日,汪胜斌都是这样,吃着方便面和同事们坚守在岗位上度过的。
军人出身的汪胜斌工作踏踏实实,多学、多问、多干,从不熟悉城区街道,到成为"配网活地图",从初涉抢修工作,到担任配电抢修工作负责人,每一步都留下了坚实的脚印。"我刚干这一行时,1992年,整个城区只有16台变压器,现在增加到274台;以前变压器最大为315千伏安,现在都有800千伏安的箱式变压器了……"汪胜斌对所管辖的城区配网设备、变压器、线路情况如数家珍,他的足迹沿着47条10千伏线路的方向,最东到建材市场、最西面是三十公里外的团山,最南端抵达敬亭山窑场,最北边到了渣西圩。汪胜斌的工作地点遍布宣城大街小巷、新旧城区,辐射总面积达16平方公里,总里程近万公里。这个流火七月,汪胜斌和抢修队员们一如既往,在为客户送光明的道路上,继续着供电服务的新长征。
昔日文化尖兵 今日车管领军
一路走来,宣城供电公司车管中心主任兼党支部书记叶四清创造了无数记录:1986年,成为全军第一批免试保送生,进入军事院校学习深造;在部队受过嘉奖、立过战功;1995年进入供电企业后,从一名普通宣传干事,成长为宣传科科长;连续3年获得中国电力报优秀摄影通讯员;连续多年荣获华东公司、省公司优秀宣传思想工作者。
两年前,叶四清开始了车辆与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新的征程。当时正逢部分主业驾驶人员转岗的关键时期,大批外聘员工充实成为交通安全与运输保障的主力军。与此同时,随着宣城供电公司的快速发展,各项工作任务日益繁重,车辆由60多台增加至近百台,交通运输保障任务以每年30%的速度增加。仅今年1月至6月,车管中心完成交通保障任务2.34万台班次,安全行车总里程108.81万公里无考核责任事故,相比去年同期的80.77万公里增幅达34.7%。
如何把车辆管理中心打造成为一支政治思想合格、专业技能过硬、作风纪律严明、交通保障有力的队伍?叶四清的答案是,把军事化管理和企业文化精髓相结合,走出具有自己特色的新路子,从以人为本带队伍抓起。驾驶岗位是流动的,车辆在哪,工作岗位就在哪,铁的纪律是交通安全的重要保证。叶四清从建章立制入手,重新梳理交通安全管理制度,规范劳动纪律和各项规章制度,组织员工走进驻地军营、向解放军学习,不断加强执行力建设。高效规范的管理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驾驶人员接听电话先停车、工作状态不吸烟、上车就系上安全带,即便行车只是短短几十米。以安全文化推进交通安全工作是叶四清的创新之举,他从树立"时刻牢记交通安全重任,构建和谐车辆管理团队"的共同愿景入手,组织开展"百日安全行车无事故劳动竞赛"、"安康杯"驾驶技能竞赛、读《致加西亚的信》、征集交通安全箴言、交通安全以案说法、"党员先锋岗"创建、"党员身边无违章"等形式多样、载体丰富的活动,提升安全文化的感染力、吸引力、凝聚力。随着员工学校的开设、图书阅览室的建立,员工们逐渐养成看书学习的习惯,每辆车都或多或少放置着《致加西亚的信》读后感汇编和各类安全行车知识、管理制度。在这里,车管中心外聘员工们已经没有后顾之忧,公司为每位员工办理了养老、失业、医疗保险,而"每月一星"评选、生日送蛋糕祝福,外聘员工子女暑假一日游、员工贤内助评选、困难职工救助等活动的开展,更让大家感受到一样的待遇、一样的关爱,增强了外聘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
“流动的岗位、不变的责任”,叶四清在岗位的转变、角色的变化中,敲击出的鼓点越发铿锵有力:两年来,宣城公司累计安全行车超过400万公里无考核责任事故,相当于绕地球安全驾驶10圈。车管中心不仅成为兄弟单位学习车辆管理的示范点,也成了展示企业思想文化工作成效的靓丽窗口。
昔日英勇老虎团 今日贴心电黄牛
在宣城供电公司"主人翁责任"座谈会上,作为基层农电员工代表,沈村供电所所长沈培源发言时感触颇深:"1995年,三年军旅生涯退役后……我无比幸运地被当时的沈村电管站聘用……带着一颗感恩的心,我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之中……"以军人的要求,以感恩的心态,沈培源完成了从"老虎团"战士到"电黄牛"的角色转变,成为供电所长的标杆。
行伍出身的沈培源曾是个顶个的好战士,当兵没多久成为军事训练标兵,第二年就入了党。从事供电工作不久,就以28岁的年龄履职最年轻的供电所长,此后先后荣获农电系统"十佳员工"等称号,2007年高票当选宣州区党代表。群众的口碑是怎么来的?沈培源认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军人、更是供电员工的本色。"宣城日报曾以通讯《一腔热情为光明》记叙了沈培源的故事:"2005年5月1日下午,一场罕见的雷雨袭击沈村镇,致使多处民房遭到破坏……险情就是命令,沈培源这个当年的兵,仍然保持着雷厉风行的本色,他迅速带领同伴们投入到抢修现场……"
作为供电所长,要当好战斗员,更要当好指挥员。沈村供电所管辖面积110平方公里,肩负91台公用变、27台专用变的运行维护工作,14名职工需完成11260户用电户的抄、核、收任务。沈培源踏踏实实抓管理,巧用"三板斧"实践"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一板斧"抓安全不放松,对管辖的10千伏线路全部进行登杆检查,严格取缔少数用户私拉乱接,查处安全隐患;"二板斧"抓效益创佳绩,对电损超标的台区进行重点分析,有效遏制电力资源漏洞的现象;"三板斧"抓服务树形象,去年沈村镇杨星大桥建设过程中,沈培源不仅现场办公,为工程快速办理了临时用电手续,还主动捐款500元表示支持。在2006年6月下旬超低线杆重新架设工程中,由于新水泥杆超长,运输难度大,沈培源就天天坚守在施工现场做指挥。线路架设到南湖农场一条河边时,他带头下河运杆、立杆,在水里一泡就是大半天。同事们竖起了大拇指,围观的农民们也不约而同竖起了大拇指。就这样,沈培源和他的团队成为宣城公司市郊所首个"团队之星",沈村供电所先后荣获宣城市首届人民满意的百佳站所,宣城供电公司"党风廉政标杆供电所"等荣誉称号。"电黄牛"又带出了一支能战斗的农电一线"老虎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