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龙岩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是当年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征出发地之一,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发祥地、是红旗不倒的红色堡垒,是红军的故乡、共和国将帅的摇篮,是我党我军思想政治工作的创建地。闽西,曾被喻为是一片神圣、神奇而神秘的红土地。
下图:武平供电公司党员服务小分队为刘添福老人家整理电力线路、更换电灯

在红土地上成长起来的龙岩电业局,继承和发扬了当年苏区人民拥军的光荣传统,多年来坚持与驻地部队开展军(警)民共建活动,已连续三届获得福建省军民共建"三挂钩"工作先进集体和龙岩市"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荣誉称号。今年,该局再全市供电系统全面推行准军事化管理,邀请部队官兵到企业讲课、军训,组织全体机关人员、生产骨干到军营开展封闭式训练,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将部队的作风带到了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全体员工精神面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目前,该局安全生产态势良好、电网建设稳步推进、售电量快速增长、职工队伍思想稳定,呈现出人和业兴的良好氛围。"八一"前夕,龙岩市供电系统的职工们通过形式各样的活动,再次激情演绎了龙岩电业军企共建的和谐乐章。
镜头一: "感谢电业局这么多年来的支持啊!让我们一起努力,发扬老区光荣传统、红军精神,争取更大进步!" 7月30日,龙岩电业局全体局领导来到武警龙岩支队和龙岩军分区慰问驻地官兵,看到局领导百忙之中还抽出时间到部队慰问,军分区政委高兴地说。随后,该局局长郑佩祥和党委书记曾启钧就如何更好地开展共建活动、对电力发展的建议与部队首长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与此同时,一个电力抢修组正在驻岩某部的生活区为其抢修因气温升高、负荷过载而烧坏的配变。
镜头二:7月29日,上杭县电力公司的青年志愿者来到了104岁高龄的老红军马其昌家中,为他送上了节日的问候,并为其检查家中的电力线路。这位历尽枪林弹雨、炮火硝烟的老人,曾是朱德总司令的马夫,参加了著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红军到达陕北后,马其昌又成了红军名医傅连璋的助手,最终在第一军团兵站医院当上了一名医生。 从五次反围剿到二万五千里长征再到抗日战争,马其昌经历了大小500多场战役,在江西王家祠与军阀作战的一场战役中,他永远失去了左眼。70多年弹指一挥间,离休后的马其昌选择回到家乡古田镇安度晚年。老人说,这些年这里的变化实在太大了,过去没有楼房住,没有电灯,如今电灯亮了,电视、冰箱什么家电都用全了。如今,这位身体依然硬朗的老人常会回到古田会议旧址为游客做义务讲解员,老人说,历史是不应该被忘却的。
镜头三:7月28日,在福建武平县湘店乡湘洋村月形下自然村的刘添福老人家又迎来了熟悉的"亲"人--武平县供电公司青年志愿者陈燕桂、危伟明等来到他家检修线路,并更换了老化线路、电灯和漏电保护器。武平县湘店乡湘洋村月形下自然村是共和国将军、第一任空军司令员刘亚楼的故乡,今年67岁的刘添福老人是刘亚楼将军的亲属。由于该村地处偏远山区,交通闭塞,出行不便,为了让将军的故乡更加明亮,让将军之乡的人们更加幸福的生活,武平县供电有限公司成立了专门的党团员用电服务小分队,开展"服务到灯头"活动。该小分队定期组织党团员开展上门服务,不仅巡视、检查公共电力设施,还主动走进村民家里,为其检查表内线路,并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
镜头四:"谢谢你们,等将军楼建好后还得请你们来帮忙……"7月28日,又是一个热浪滚滚的夏日,一大早,长汀县供电有限公司党员服务小分队就来到共和国上将杨成武将军的家乡--宣成下畲村,义务为将军弟弟杨能贵提供用电服务。队员们认真仔细地检查了室内用电线路和设备,更换已烧坏的电灯泡,耐心询问了用电需求。"咱们可是军民团结一家亲哪!"闻讯而来的村党支部书记杨灿明握紧了小分队队长的手。宣成供电所曹所长表示,等将军楼建成后,一定还来为其安装电力设施。
下图:长汀供电公司党员服务小人队在杨成武将军弟弟杨能贵家开展“服务到灯头”活动.

镜头五: 7月27日中午12:38,随着漳平供电局操作人员顺利送上了武警漳平市中队新营房的专用配变低压刀闸,确保了该中队今夏用电无忧。前些日子,得知武警中队即将于7月29日从旧营房搬到6公里外的新营房后,立即主动与该中队取得了联系,针对其用电情况进行充分考虑,积极筹资,安排精干工作人员,对电网检修工作统筹安排,顶着酷暑,在营销部党员干部的带领下,于"八一"前夕完成了变压器等不带电部分的安装和中间质检工作,为第二天的接电工作做好了一切准备,并在接电完成后立即验收、整改、送电。(黄莺、立庆、建军、森声、济华/文、图)
下图:青年志愿者聆听马其昌老人述说往事

下图:漳平供电局的施工人员顶着酷暑争分夺秒施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