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 陈国信,37岁,福建省厦门电业局送电部带电作业班班长。在输电线路检修岗位上工作了15年,成长为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知名的输电线路带电作业专家。曾获得厦门市“技术能手”、共青团福建省委“新长征突击手”、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全国电力行业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
人物剪影:为线路消缺
1992年7月,陈国信刚一毕业,就被分配到厦门电业局送电部。十几年来,他一直没离开过输电线路检修岗位。
线路带电作业是个苦活。厦门多山,陈国信和同事们总是要背着重重的工具翻山越岭,为线路消缺、更换器件。大部分时间,他们都在无遮无拦的输电铁塔上作业。炎热的夏天,太阳毒辣,几个小时下来,衣服都能拧出水。寒风凛冽的冬天,他们顾不上皮肤被风吹得如刀割般疼痛,坚持在铁塔上工作。陈国信说:“这工作脏、苦、累没错,可总得有人去干。多琢磨,多积累,把工作做好了,也是乐趣无穷的。”他朴实的话语和坚定的眼神,让人感受到他对线路带电作业的热爱。
感动一刻:用心才能出成果
带电作业人员登上500千伏紧凑型ZB高塔作业,可不可以将安全距离从3.6米降到3.2米呢?开始,这仅仅是一些电力专家的理论设想。没想到,在陈国信所在的送电带电班的努力下,这一研究项目竟然在厦门得到了成功运用。
这短短的0.4米究竟有何意义?原来,按照这一标准,在建设500千伏超高压输电线路,设计500千伏紧凑型铁塔时,便可以既减少占地面积,又大大减少投资。
很多人都以为线路工作是个体力活,不需要太多的知识。但陈国信却说:“送电线路工作其实是一个对技术、技能等级要求很高、很严的工种,需要高素质的带电作业人才。”十几年来,陈国信从学徒工做起,努力钻研,攻坚克难,很快成为送电线路带电作业的一名行家。
220千伏厦门第二进岛跨海通道,是进入厦门岛的3个220千伏电力通道之一,跨海段塔高120多米。运行中发现防振设施损坏、防振锤跑位等问题,由于对高塔架空线路带电作业经验不足,且国内无相关的高塔带电作业相关资料,因此只能采用停电检修消除缺陷。为了解决高塔带电作业这一技术难题,陈国信第一个提出利用现场直线绝缘子串作为直接进入强电场带电作业的方案。很快,在中国带电作业技术中心的支持下,成功实施了“220千伏双狮山大跨越带电作业的试验研究”项目,解决了高塔无法带电作业的难题。
输变电高塔的结构多种多样,单从外形上区分就有干字形塔、羊角形塔等,陈国信和同事们经过十几年摸索,逐渐总结出一套不同的电塔使用不同的工具、使用不同操作的科学方法,并逐渐将操作流程固定下来,不断地更新和完善。有的带电作业项目技术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有的项目填补了省内技术空白。
同事印象:工作严谨 待人热心
工作严谨,待人热心,是陈国信的同事们说起他时的一致看法。“全国电力行业技术能手”、“十佳技术能手”、省公司“首席技师”……众多光环笼罩下的陈国信,还是一如既往谦虚、沉稳。工作上遇到难题他从不回避,总是和班组成员一起讨论,用集体的智慧来推动难题的解决。一时找不到办法,他就虚心地向老师傅和专家求教。
对待同事,他从不吝啬自己的知识储备,总是把自己所知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班组成员。在他的热心培训下,有7人取得高级工资格,2人取得技师资格。班里的同事都说:“有陈国信做我们的班长,自己想不进步也难。”
工作留言:“学以致用是王道”
陈国信认为,学以致用才是王道。学到的技能和知识唯有在实际生产工作中能够被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并能不断实现创新,才能够实现它的最大价值。
陈国信在110千伏~500千伏输电线路带电作业领域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取得了骄人的业绩。由他组织实施的“500千伏线路ZB塔中相带电作业的试验研究”科技项目,获得2001年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该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220千伏双狮山大跨越高塔带电作业的试验研究”科技项目,获得2001年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该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220千伏双狮山大跨越高塔带电作业工具的研究与应用”QC项目,获得2003年省、国家级“优秀QC成果奖”;“送电线路带电作业工具研制与应用”科技项目,获得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科技进步奖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