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专刊首页 >> 电力资讯 >> 电力文化 >> 正文

龙腾草原:内蒙古电力大看台
转自: 时间:2007年08月10日09:17

编者按:1947年5月1日,我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在内蒙古乌兰浩特成立。当六十华诞到来之际,内蒙古自治区已经走过了波澜壮阔的历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走新型工作化道路是内蒙古经济发展的最大亮点,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框架下,内蒙古自治区抓住了这一难得的机遇,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经济发展一飞冲天,创下了令世人瞩目的"内蒙古经济现象"。作为经济发展的"动力引擎"和优势产业之一,内蒙古电力工业的发展经过了求索、突破、起飞一系列过程。在内蒙古自治区六十大庆之际,作为全国唯一的电力行业报,我们将目光投向了这片神奇的土地……

在人们的印象中,内蒙古是与蓝天、白云、青草,以及悠扬的马头琴声联系在一起的。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我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内蒙古的政治地位不言而喻。
    然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内蒙古经济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难以插上腾飞的翅膀。内蒙古是资源大省,"资源优势,效益劣势"常令内蒙古人"心绪难平"。实际上,如果这种优势一旦转化为"动力燃料",其经济随时可能被"引爆"。
    在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内蒙古经济现象"已经令世人瞩目。
    据统计,2006年,内蒙古生产总值达4790亿元,是1947年的196倍,位列全国各省(市、区)第17位;人均生产总值达20047元,位居全国第10位;财政收入712.9亿元。
    改革开放后,内蒙古的经济开始发力。当悠扬的马头琴曲,变成了激越的《万马奔腾》时,内蒙古惊呼,经济发展的"动力"不足!电力建设步伐减缓,没有必要的储备容量,电力基础愈来愈弱。电力短缺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同时,作为"西电东送"的输出省(区),电力已经成为内蒙古的支柱产业之一,电力发展对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于是,加快电力发展、调整电力结构成为内蒙古电力发展的主旋律。
    成立60周年大庆,自治区需要强有力的电力支撑,进一步创造经济辉煌。


求索


    改革开放后,当珠三角、长三角的经济奋起腾飞时,内蒙古的经济却像"勒勒车"一样缓慢前行。
    经济与电力的发展相辅相承,所以,在很长的时间里,全区电力供需关系一直处于一种低水平的平衡状态。实际上,在这种风平浪静背后潜藏着隐患。
    "七五"期间,内蒙古的经济振翅欲飞,电力不足的问题开始凸现。
    1985年起,全区从西到东普遍出现缺电局面,其中依靠呼包电网供电的西部地区尤为突出。
    "七五"后期,西部地区负荷升至125万千瓦左右,需新增装机容量75万千瓦。根据"七五"电力建设计划,西部地区仍缺电45万千瓦,呼伦贝尔盟和兴安盟缺电15万千瓦左右。
    与此同时, 随着"95112"工程(即在1995年11月底解决北京拉闸限电问题的"蒙电东送"工程。)启动,给内蒙古的电力发展又增加了一份沉甸甸的压力。
    电力对内蒙古经济而言既是推动力,又是产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缺电让内蒙古经济腾飞的翅膀变得更加沉重,而长时间的"欠账",又让内蒙古电力发展难以迅速摆脱"泥沼"。
    到"十一五",缺电的局面仍然在延续,电力能源不足,已经影响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
    与此相对的是,内蒙古资源优势开始转化为"经济优势",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为其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走工业化道路”,作为盛产"羊煤土气"的资源大区,内蒙古人说出此话更显得理直气壮。
    1992年,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制定出一项崭新战略——资源转换。自治区党委五届六次全委会的决议里出现了一个新提法——"煤从空中走",进而将电力打造成内蒙古的支柱产业之一。
    于是,资本蜂拥而来,工业园区 剪彩仪式接连举行。"十五"以来,内蒙古工业经济增长率均为20%以上,质效5年在全国前进4个位次。2005年起,连续三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居全国第一。
    "草原上的传奇"正在上演,然而,电力短缺的"瓶颈"依然没有冲破,拉闸限电的现象在内蒙古各地区不同程度地存在。内蒙古需要打破常规,将电力打造成全区,乃到全国的"动力引擎"。
    内蒙古西电东送蓝图勾画了一个美好前景:"十一五"末,根据内蒙古西电东送电源项目投产目标,送电通道由"十五"末期的2个增加到4个,送电容量达到2400万千瓦,以满足电力外送的需求。


突破


    从理论上讲,煤+水+机=电。但对于内蒙古来说,在这3个加数之背后,还有一个不可逾越的加数,钱。长期以来,正是因为它的"缺席",那个理论上的公式只是偶尔走入实践,由此,内蒙古自身还常常钻入拉闸限电者的行列。
    1992的4月13日,内蒙古自治区第一家电力股份制企业——海勃湾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一期工程建成2×10万千瓦机组,二期工程建成2×20万千瓦机组。参与股份的成员有:自治区电管局、乌海市、设备制造厂家、电力企业职工。这是内蒙古人电力理念发展的一次转变,"股份制"从此出现在内蒙古电力发展的字典里。
    一次突破,带来的是"多米诺骨牌"效应。到2000年,内蒙古东起呼伦贝尔市,西至乌海市,全面实现了电力建设的股份制。
    然而,"体内循环"还是难以支撑电力发展,必须借助"全外循环"。
    转机再一次出现在内蒙古面前,2002年年底,电力体制改革开始,大一统的电力系统被分拆为两家电网公司、五家发电集团公司和四家辅业集团公司。内蒙古丰富的资源,旋即引来了包括五大发电公司在内的众多电力投资商。仅2004年内蒙古报送国家发展改革委待批的电源项目,装机容量就达8000万千瓦之巨。
    市场供求的风云变幻,终于在内蒙古人的计划经济思维模式里“渗入”了“抬头看市场”的意识。蓦然间,人们看到了“金碗”的价值。
    2004年1月6日,内蒙古电力体制改革迈出历史性的一步,北方电力联合有限责任公司和改制后的内蒙古电力有随责任公司应运而生;2006年8月15日,自治区召开大会,宣布自治区政府同意组建内蒙古能源发电投资有限公司,至此,实现了厂网彻底分开。
    体制的转变激发了发展的动力,经过两次裂变,3家资产超百亿元的大型企业横空出世。
    北方电力公司的主营业务在内蒙古自治区内,在机遇面前,他们遵循又好又快科学发展观,坚持实践"电煤路化一体化" 发展战略。根据自治区和华北地区的电力需求,提出经营好500万千瓦、建设好500万千瓦、再开工500万千瓦的奋斗目标。2006年,北方电力公司新增装机突破400万千瓦大关,总装机容量达到1100多万千瓦。他们计划到"十五"期末,公司独资、投股和参股的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1500万千瓦,"十一五"期末达到2500万千瓦,成为自治区、华北、东北地区一个长期而稳定的主要供电商。
    将煤炭资源就地消化,提高资源的附加值。一个个投资商,找准了内蒙古能源政策的"穴位"。
    内蒙古国华准格尔发电有限责任公司装机有2台33万千瓦火电机组,厂区距准格尔露天煤矿7千米。
    华能伊敏煤电公司是中国第一家大型煤电联营试点企业,一期工程2×50万千瓦超临界机组,作为"八五"重点建设项目,分别于1998年11月和1999年9月投产发电。二期工程于2005年4月开工,并以投产的4号机组使华能伊敏煤电公司发电厂装机容量达到160万千瓦,成为东北地区装机容量最大的火力发电厂之一。
    中电投霍林河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作为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蒙东战略实施主体之一,依托霍林河、白音华两大煤田的资源,发挥产业协同优势,构建绿色循环经济链,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的努力。而这与内蒙古加快发展蒙东地区能源基地不谋而合,同时也是在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战略框架下体现内蒙古在能源方面给予支持的最好实证。
    从2001~2005年,内蒙古新增电力装机容量突破1000万千瓦,超过2000年以前全区电力装机容量的总和。目前,全区装机容量已经超过3000万千瓦。


织网


    任何一个事物的发展似乎都离不开这样一个循环:旧的问题解决——新的问题诞生——解决新的问题——事物进入又一轮的螺旋上升。
    2002年12月20日,内蒙古的首府呼和浩特地区遇到了少有的特大暴雪,气温骤降到零下25摄氏度。积雪而成冰后,沉重地压在了本已严重老化、十分薄弱的导线上。在同一时刻,110千伏中心变电站14条出线全部失电。此时,气温还在骤降,停电面积还在不断扩大。到25日21时16分,呼和浩特供电局110千伏市区中心变电站同杆架设10千伏配电线路对外停电。
    元旦将至,这难道就是呼和浩特电力人送给市民的"礼物"?
    不是,这是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重发电、轻送电给我们的报复。
    打破桎梏,内蒙古电网需要一次飞跃,来再造经济运行的大动脉。2004年,实施了网厂分开体制改革后的内蒙古电力(集团)公司,投资78亿元,进入了电网建设总动员年,并收获了"1年等于新中国成立55年来全区电网建设总和"的精彩开局。
    长期以来,内蒙古电网东西分治的格局,令蒙电人十分尴尬。内蒙古电力不能完全服务于盟市经济,必然造成电力与经济发展的"隔裂"。"东西联网"因此成了内蒙古电力一场绮梦。
    2005年在蒙电人不懈地努力下,梦想成真。
    9月26日11时45分,这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时刻,来自蒙西蒙东的这两股电流,在突泉变电站成功实现合环,融为一体。在此之前大约不到半年时间内,一条崭新的500余千米长的220千伏输电线路已由内蒙电力人倾情奉献。它走锡林郭勒乌珠穆沁大草原,绕霍林河林区,越兴安岭农区突泉,将蒙西电网与蒙东电网联为一体。这条输电线路的建成,也连接起一条世界上绝无仅有的最长的220千伏线路——西起额济纳东至满洲里,贯穿内蒙全境,长达3700多千米!
    "这意味着,实现有电103年来,内蒙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电网的统一。"时任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的赵凤山在联网仪式上郑重宣布。蒙西蒙东电网独立运行成为历史,一个崭新的、统一的内蒙电网展现在世人面前。
    这仅仅是一个里程碑。还没来及擦干额头上的汗水,内蒙古电力人又开始上路,风雨兼程。
    2006年,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公司管理运营的500千伏变电站增加到10座,比2003年增加9座。220千伏变电站增加到81座,比2003增加47座。"三年再造一个内蒙古电力公司"的电网建设目标终于实现。


起飞


    在内蒙古经济高速腾飞之时,也遭"环保"质疑。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旋律高奏之时,内蒙古把发展可再生能源,调整电源结构,写进了电力发展规划。
    内蒙古风能可利用面积占全区面积80%左右,年最长连续无效风速小时数低于100小时,具有风能丰富区和较丰富区面积大、分布范围广,风能品位稳定度高、连续性好的优点。截至2005年年底,全区大型并网风电装机容量达到17万千瓦,新开工建设的风电项目装机容量为96.21万千瓦。记者从内蒙古发展改革委了解到,内蒙古已把建设国家级风电基地纳入"十一五"风电发展规划中:计划投产500万千瓦风力发电设施,到2010年全区风电装机容量将达517万千瓦,达到全区电力总装机容量的7.5%。
    据国家气象研究院公布的测算结果,全国可开发利用的风能资源为2.33亿千瓦时,其中内蒙古可开发利用的风能资源为1.01亿千瓦时,占全国40%,居全国首位。
    如果将内蒙古风能开发利好,将对自治区,乃至全国的电力结构优化起到重要的作用。目前东至呼伦贝尔西至巴彦淖尔,风电遍布整个内蒙古草原,产业化格局雏形凸现出来。
    落实又快又好发展。自治区"十一五"期间关停13.5万千瓦级及以下小火电机组整体方案已经出台。同时,新上马的大型火电机组采用空冷技术,并同步上马脱硫设备等一系统环保措施正在落实。
    实际上,作为"环渤海经济圈"的腹地,内蒙古已经成为华北地区的"动力引擎"。
    2006年5月18日,在华北电网公司的交易平台上,内蒙古电网向河北省南部送电第一笔交易获得成功,增加了内蒙古"西电东送"的份额。
    如今,内蒙古以电和煤为主的能源输出已经给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撑。从15年前开始,就有"北京每四盏电灯中就有一盏是内蒙古点亮的"之说。今天,内蒙古则以每年400多亿千瓦时的外送电量位居全国第一。
    1903年,有一位俄国商人在满洲里建立了内蒙古的第一座电厂。事隔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如果那位俄商九泉有知,决然不会想到,这118万平方千米的土地竟会成为电的海洋。电厂星罗棋布,铁塔林立,银线连连。
    当《万马奔腾》的马头琴声再起响,内蒙古的电力发展已经跟上了快速而和谐的节奏。

 


(编辑:张丽霞)
在线投稿 关闭窗口


快速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