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西部,有着一块占祖国版图六分之一的神奇、壮美、广袤而富饶的土地——新疆。不论你用什么方式,当你一踏上这片大地,首先看到的就是亚洲最大山系之一的天山山脉。他犹如巨龙盘踞,蜿蜒东西,是可望不可求的天上之山,它气势雄伟、绵延千里,在维吾尔语里意为“铁山”。 千百年来,天山山脉那高耸突兀的险山峻峰,神秘莫测的冰封达坂,令人望而生畏,成为人迹罕至的一块禁地。如今,就在它空气稀薄,终年积雪,气候恶劣,变幻无常的海拔3750米的可克库尔达坂上,就在它巍巍崇山,沟壑纵横的高山峡谷深处,驻扎着一支号称“铁军”的新疆送变电施工队伍。他们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打硬仗”的精神,踏冰卧雪,栉风沐雨,在这里挥洒着立志建设坚强电网的壮志豪情,谱写着新疆电力发展史上新的恢弘篇章。 全国施工难度最大的一条输电线路 “天山高、天山险,天山雄姿冲云天。天山美、天山蓝,天山深处好儿男。攀冰峰,翻达坂,架线送电过天堑。顶烈日,战严寒,一日四季多豪迈。”这是新疆电力公司以皇-吉线(Ⅰ回)220千伏输电工程施工建设的真实题材为背景创作的音乐情景剧《彩虹架天山》中的优美词句,她讴歌着新疆电力建设者敬业、奉献的情怀。 6月22日,记者随同建设林-皇(Ⅱ回)220千伏输电线路的工程项目经理阿不拉江来到伊犁尼勒克县的施工项目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写有“大干100天,确保林—皇(Ⅱ回)220千伏输电线路工程按期投运”的红色横幅。这是从6月1日起,送变电工程公司对该工程确定的工期目标。 此次采访,我们计划穿越林-皇(Ⅱ回)220千伏输电线路工程全线。期间要翻越线路最高点可克库尔达坂,预计行程100多公里。此行还有专程前来的医护人员,她们要将两大箱急救药品发放到现场施工的员工手中,并组织施工人员进行紧急救护和高山缺氧救护的培训。临行前,新疆送变电工程公司副总工程师张太平再三叮嘱:一定要带足干粮和防寒用品,如果遇到恶劣的雨雪天气必须立即撤回。 2005年7月17日,历经新疆送变电工程公司各族员工三年艰苦卓绝的努力,皇-吉(Ⅰ回)220千伏送电线路工程正式投入运行。2006年7月,为进一步满足全疆最大的水利水电工程吉林台一级水电站的送出要求,补强北疆220千伏电网,提高电网运行的可靠性,新疆电力公司做出了建设吉林台-皇宫(Ⅱ回)220千伏送变电工程的决定。林-皇(Ⅱ回)220千伏输电线路将是新疆第二条横跨北天山高海拔地区的高压送电线路,工程计划总投资1.1亿元。该工程输电线路自位于伊犁州尼勒克县的吉林台一级水电站出线,至博州精河县的220千伏皇宫变电所止,全长92.142公里,需立杆塔254基,其中直线杆72基,铁塔182基。线路跨越北天山科古琴山脉,穿过精河和喀什河两大流域,途经的最高峰是海拔3750米的可克库尔达坂,这里山脊附近终年积雪,现代冰川和冰蚀地貌并存。工程架设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输电线路有数十公里,它将又是一条全国施工运维难度最大、自然条件最恶劣的输电线路。 新疆送变电工程公司在接到工程项目后,提出了确保该工程零缺陷移交、达标投产和国家电网公司优质工程的建设目标。为确保该目标的实现,一批在皇-吉(Ⅰ回)220千伏送电线路工程施工中历经磨练,骁勇善战,屡建奇功的“铁军”将士,奉命从各地召回。这些昔日的战友们在工程开工的动员大会上再次聚首,他们相顾一笑,击掌盟誓,再向天山行。 我们是爬进来的 汽车沿着蜿蜒的山路,一路颠簸来到了尼勒克段施工二队的驻地,已在线路施工岗位上工作了十七年,曾经参加过皇-吉(Ⅰ回)工程精河段施工的维吾尔族队长白克力感慨地告诉我们:“平时,总想到风景好点的地方去干一项工程,现在真正到了这里,才知道这里的难处,山路太险峻了,这个线路工程干完后,就是我这辈子最难忘的线路了。” 施工二队的驻地十分简陋,几十根木头搭建起来的小木屋就是他们生活居住和办公的场所,当年皇-吉(Ⅰ回)工程的施工道路就修到了这里。2006年7月,白克力带领施工人员在这里用了将近70天的时间将这条路向前延伸了7.2公里。他指着山上的路对我们说:“路的尽头是47号塔位,现在刚好是雨季,平均三、四天就要下一场大雨,山上的路全是陡坡,施工车辆行驶在上面车轮打滑,有的时候上去了下不来,下来了上不去,一耽搁就是一两天,很让人着急。” 在47号塔位,我们跟着早已等候在那里的施工人员,骑上马沿着狭窄的马道向53号塔位进发。途中,遇见了正在运送水泥的马帮和四人一组搬运地脚螺丝的施工小运人员。施工人员介绍说,他们是从47号出发的,要将材料运送到53号塔位,运输距离大约为7公里,估计需要6个小时左右的时间。运输人员低沉有力地号子声从耳边掠过,随即遁入在了寂寥空旷的群山之中。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行程,我们来到海拔3200米的恰什能巴斯达坂的顶峰。这里是这条线路的第二个制高点,尼勒克施工段五号宿营地就驻扎在这里。 王峰,三十三岁,一米八高的汉子。魁梧健壮的体魄,黑红黑红的脸庞,直率坦诚的目光,让人感受到了他的刚毅果敢和坚韧顽强。“今年4月5日,我带着二十几个施工人员进住恰什能巴斯达坂营地,当时山峰上的积雪有1米多深,山脊上的雪墙也有3米多高,我们沿着被冰雪覆盖的马道,手脚并用,爬行了十几个小时才到达五号宿营地。”尼勒克施工段的工程五队队长王峰对他和他的哥们当时进山的情况仍记忆犹新。 五队负责施工的是林-皇(Ⅱ回)线路工程中50号至59号工程段,位于恰什能巴斯达坂和可克库尔达坂之间的山谷中,海拔高度为3200米-3700米。线路所经地段高寒缺氧,均为岩石山区,山势高,基坑落差大,运输极其困难。施工所用的水、水泥、降阻剂、地脚螺丝、塔材等材料全部是靠人力运输,运量超过了1800吨。特别是锰钢塔材最长的一根就有十几米,运输中坚硬的钢铁极易撞击马匹,造成马惊,因此不能使用马匹驮运,只能依靠十八个人来抬运,运输一趟就需花费十几个小时。 入夜,四周漆黑一片,山野寂静,让人感到恍若隔世。 在王峰居住的简易帐篷里,铁丝自制的烛台上一盏烛火牵动着人们幽幽的情愫。“我现在已经习惯这种安静的生活环境了,每次下山看到来来往往的人群心里就发急,有时爱人看到我这样,就会开玩笑地问我是不是有点变态呀。”王峰宽大的身影在晃动地烛光中摇曳着。 宿营地的主人将仅有的两张床让给了我们,他们却在湿漉漉的地上随便铺了一条毡子,钻进睡袋,不一会便传来了鼾声。身着重装的我们,仍感四处冰凉,一夜团缩,瑟瑟惊醒不断,期盼着天明。 人身安全最重要 似乎老天想展示一下它的变幻无常。6月23日清晨八点,营地上空的乌云骤然聚集成一团,随即下起了冰雹,让正在备马准备出发的我们猝不及防,看着突然的变化,我们的心里也增添了一丝忧虑。 “林皇线工程施工最大的难点就是气候恶劣和物资运输困难。” 林-皇(Ⅱ回)220千伏工程项目经理阿不拉江面色凝重地告诉记者。“目前,我们在尼勒克侧和精河侧参加施工的人员将近500人,仅尼勒克侧施工段每天就要组织三十多人,运送工地所需的食用水、食品和油料,这些人必须保证每天早出晚归运送一趟,否则如果遇到一连十几天的大雨,山下的物资无法送上来,山上的人也撤不下去,生活给养跟不上,那时候就麻烦了。我们现在已经在宿营地储备了可供施工人员使用一周时间的生活给养,必须首先保证人员的生活安全,这是组织正常施工的基础和前提呀。” 阿不拉江是一位年轻的维吾尔族干部,1994年毕业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技术经济专业,十几年的磨练使他具有了丰富的线路施工经验。4年前,他就曾参加了皇-吉线(Ⅰ回)的施工建设。 “走马川,雪海边。”也许是我们一行的真情感动了上天,从恰什能巴斯达坂五号营地出发,此后五个多小时的骑马跋涉行程,竟然都是阳光明媚。怀着迫切的、久已期待的渴望和兴奋,我们登上了白雪皑皑,群峰之颠的克可库尔达坂。“哦……哦……”山顶上施工人员喜悦的召唤在山谷回响。 “你们运气太好了,气象预报说未来几天天气晴好。”站在四米多高的雪墙旁,精河段四队施工队队长阿里木高兴地说。 “寒威千里望,玉立雪山崇”。可克库尔达坂由五座山峰相连排列,立地擎天,雪峰扇子陡,天然屏障。恰似五指朝天的佛掌,在掌心处形成了一个“马蹄形”的山坳,当地的哈萨克族牧民认为这个山坳是神灵居住的地方,给他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子—“月亮湾”。这里是天山以南伊犁河谷的暖湿气流和天山以北冷空气的交汇处,气候变幻无常,时而碧天如水,时而乌云密布,时而阳光和煦,时而寒风凛冽,四季的气候变化,就像走马灯似的在这里的每一天交替轮回。 6月19日,这里下了一场大雪,又一次掩埋了刚刚清理出来的施工运输道路。在可克库尔达坂的顶峰,我们看到一台挖掘机停靠在路边。据介绍,这台挖掘机在这里已经停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它的任务就是随时清理覆盖或坍塌在道路上的冰雪和岩石。 “这里的气候变化无常,刚刚清理完积雪就又开始下雪,之后再清理,反反复复,我们眼前的这条路,昨天才清理完毕。这里昼夜温差也很大,白天雪水融化,晚上结冰膨胀,造成路边的岩石经常崩塌,阻断道路,对运输安全造成威胁。我们每天开工前都要沿着山路仔细地检查岩石有无滑落和崩塌的迹象,并及时采取措施加以防范,要求运输人员要提高警觉,决不可冒然行事。”沿着Z字形的山路,阿里木边走边介绍着。 办法总比困难多 “电力汉子浑身胆,架线送电过天山,喝着银河的泉,敢把日月挑在肩,不畏艰险不畏难,扛着彩虹过天山。”歌舞《天山升明月》豪迈的歌声萦绕在脑海,她印证着新疆电力建设者百折不挠、战天斗地的决心。 林-皇(Ⅱ回)220千伏输电线路所经过的路径与皇-吉线(Ⅰ回)220千伏输电线路并行。施工过程中,虽然在建设皇-吉线(Ⅰ回)线路时开挖的道路和积累的施工经验对林-皇(Ⅱ回)的施工有着重要的帮助,但由于Ⅰ回线路在设计时已占据了有利的廊道位置,因此Ⅱ回线路的施工就增添了许多新的、更大的难度。 “这是我的小发明。”手中拿着一个用铁丝自制的小耙子的施工人员笑咪咪地对记者说。为了防止放炮石料迸溅,影响Ⅰ回线路的安全运行,在修路和开挖林-皇(Ⅱ回)线路的岩石基坑时,施工人员采取了少药量、放小炮的办法,然而小炮只能炸出一点点的石料,因此大大增加了林-皇(Ⅱ)回掏挖基坑所花费的时间和难度。尤其是线路的75号至79号施工段的基础都在强风化岩石上,根本不能进行松动爆破作业,只能全部依靠人工来掏挖。面对诸多困难,现场施工人员总结经验,自制了各种各样的小抓耙,硬是用蚂蚁搬家的精神将硕大的基坑一点一点的给“啃”了出来。 林-皇(Ⅱ回)线路施工的最大难点,就是要面对永冻土层。线路61号至85号塔基之间,有10基灌注桩基础在永冻土层上,永冻土层的厚度达到了5米,基坑最深为13.3米,开口1.8米。在这里四名施工人员组成的掏挖小组,每天工作十几小时也只能挖掘50到60公分深,完成每座基础平均耗时需要80天左右的时间。永冻土层的基础必须先要加装护壁之后才能进行浇制,一个13.3米的基坑需加装39块护壁,每块护壁重50多公斤,而负责运输的金蛙农用车每次只能承载四块护壁、每天最多运输两趟。以此计算,一个基坑的护壁用料至少需要金蛙农用车从山下营地到山顶施工点往返10次,花费5天的时间才能运完。永冻土层的基础混凝土浇注必须一气呵成,施工人员每天凌晨4点出发,经常干到深夜,熊熊燃烧的火把在皑皑雪峰之间温暖和照亮着电力员工挥汗奋战的身影。 在高达400多米的岩石山体上,我们看见施工人员正在使用索道运输塔材。精河段施工项目部副经理李波说:“本标段有5基基础分别在5座不同的陡峭风化岩石山体上,由于风化石结构酥松,根本无法修建小运道路,只好搭设了索道运输材料,而施工人员则需艰苦攀爬两个多小时才能到达施工地点。” “这里山体落差大,转角多,放线过程中容易发生引绳跳槽,处理这样一个故障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我们在平地放线八公里,只需要一天的时间,而在这里最短也需要五天,有时长达十天。我们现在上面有36个人,分别负责监控着20基塔位的放线情况,他们佩带了手板葫芦、细绳、压线滑车等多种工具,准备随时解决发生的问题。”放线队队长木和塔尔说。 解决施工所需的饮用水,也是工程建设者所面临的一大难题。在五号宿营地,100多人所需要的生活饮用水全部都是从山背后的峡谷中一桶一桶的背上来的。在“月亮湾”宿营地,我们看到施工人员很自然随意地拨开了夹杂着砂石的雪墙表面,伸手抓了一把晶莹的雪粒就放入了口中,用他们的话说,这就是真正的“纯净水”。 你们是新疆电力的骄傲 2007年6月2日,新疆电力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苏胜新等一行在新疆送变电工程公司总经理王修江的陪同下,从工程尼勒克施工段沿着蜿蜒陡峭的山路,登上了位于海拔3400米的宿营地。 苏胜新走进施工人员搭建的临时木屋,坐在维吾尔族员工依力达的床头,与施工人员促膝交谈,唠家常。工程进展的顺利吗?能吃饱吗?能吃上肉吗?体贴入微的关怀,和蔼可亲的话语让在场的各族员工深受感动和鼓舞。苏胜新说,该工程的施工难度不亚于750千伏工程建设,你们能够不畏艰难,迎难而上,克服恶劣艰苦环境造成的一系列困难,保持着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极高的工作热情,非常难能可贵,你们是新疆电力公司的骄傲。送变电公司在施工中总结提炼出的“四特”精神,不仅仅是新疆送变电工程公司各族员工精神风貌的真实写照和对企业文化的秉承发扬,更是代表和展现着新疆电力公司的企业精神。他勉励送变电施工人员要在艰苦的施工环境下,加强安全质量管理力度,努力创新施工工艺,不断积累山区高海拔施工管理和运行维护经验,再接再励,争取更大的成绩。 成立于1959年的新疆送变电工程公司在与市场经济浪潮的搏击中,不断发展壮大,已成为了承建各种电压等级的送变电工程施工、火电建设、高压电网运行检修、输变电工程调试、监理、设计、铁塔铁件加工、电杆制造、货物运输以及对国外承揽输变电工程等经营项目的综合性施工企业。1997年取得ISO9002标准质量体系认证,2002年取得OHSA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公司先后在甘肃、河南、广西、广东、云南、辽宁等十几个省份参加了330千伏、500千伏、750千伏电网项目的建设,并参与了尼日利亚、苏丹、塔吉克斯坦等国家的电力工程建设,投运工程优良品率均在98%以上。公司施工的220千伏楼-哈线荣获国家电力公司“电力建设无事故工程”,郑-开500千伏输电线路工程获得“国家电网公司达标投产工程”,施工的贵-广交流500千伏输电工程、贵-广Ⅰ回直流±500千伏输电工程分别荣获2006年度“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尤其是在2002年—2005年施工的新疆首条横跨天山高海拔地区的220千伏皇—吉线路工程中,取得了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工程中的永冻土层灌注桩基础、嵌固式基础、掏挖式基础施工及山区循环放线法均为全疆首创,其中永冻土层灌注桩基础施工在全国电网建设史上首开先河,荣获国家电网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 近三年,新疆送变电工程公司先后荣获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质量管理奖”、“乌鲁木齐市AAA级信用企业”以及“中电联电力行业标准化企业” 称号;被国家工商总局命名为全国“守合同重信用企业”,被中国电力建设企业协会授予“全国电力行业优秀施工企业”称号。如今,他们又提出了“立足区内,面向区外,走向国际电力建设市场”的战略发展目标。 宿营地的生日宴会 6月22日入夜,忙碌了一天、拖着疲惫身躯回到恰什能巴斯达坂上五号宿营地的人们惊喜地发现了放在帐房里的生日蛋糕。“谁的生日?”大家相互询问着,问得连刚刚收工回来的王峰也一脸茫然。 这时,工程项目经理阿不拉江笑咪咪地对大家说,今天公司副总工程师张太平特意打电话给我,告诉我工地上有人过生日并安排专人送来了蛋糕。“到底是谁呀?”大家急切地问。“王峰,今天是你三十三岁的生日啊,我们祝你生日快乐!” 阿不拉江看着诧异的王峰高兴地大声说道。喜讯像电波一样,瞬间传遍了整个营地。 “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在工友们真诚的祝福歌声中,已经被抹了一脸奶油的王蜂,兴奋地吹灭了生日蜡烛上欢跳地火苗,许下了他唯一的心愿“愿工程能够按期完工”。有过三年军旅生涯的这位汉子告诉我们:我牢牢记住了当时班长告诉我的一句话,面对困难不能退缩,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已在线路上工作了29年,担任党支部书记的李长安动情地说:我已经快退休了,特别希望有更多的人都来关心、爱护我们年轻的、充满活力的员工队伍,都来关注新疆送变电工程公司的建设与发展,我也愿意尽自己的力量带好队伍,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优秀骨干。 在欢乐的人群中,22岁的新疆电力学校实习生小刘引人注目。“毕业后你希望分配到哪里去工作呢?”记者看着还是一张娃娃脸的小刘说。“最好能够留在送变电。”“为什么?”记者诧异地问:“你不觉得这里的工作很艰苦吗?”“我不怕苦,我喜欢这种具有挑战性的工作。”稚气的脸上洋溢着坚定和自信。 在宿营地附近一座白云萦绕着的山峰上,一面猎猎舒展的鲜红大旗在蓝天映衬下格外醒目,它像是航标灯塔引领着电力建设者前进的方向,又像是嘹亮的号角正激励着人们昂扬的斗志。 阳光下熠熠生辉的座座铁塔,是新疆送变电工程公司“铁军”将士们坚忍不拔、钢铁意志的见证,更是新疆电力建设者建设和谐新疆,服务和谐社会的见证。它联接起飞跃在崇山峻岭中的条条银线,犹如一条穿梭于亘古千年茫茫天山上的银色巨龙,为勃勃生机的西部大地再添神采,再注活力。
(编辑:龚建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