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专刊首页 >> 英才在线 >> 精英历程 >> 正文

敢于攻克难关的“技术员”(组图)
转自: 时间:2007年08月14日09:01

敢于攻克难关的“技术员”(组图)

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   2007-08-13 09:35:15

返回首页网上投稿 编辑信箱 关闭本页


    张福祥是大唐连城发电厂发电部副部长,参加工作14年来,他曾先后担任了厂化学专业工程师,化学高级主管等职务。14年中,他无怨无悔跋涉在“技术”这条布满荆棘的道路上,一路走来,他摸爬滚打,精益求精,从不浅尝辄止,练就了“专业”的本领。梅花香自苦寒,他先后在《中国电力》、《甘肃电力技术》等杂志发表技术论文13篇。其中,《工业冷却水对不锈钢换热器腐蚀的研究及对策》被中国科协暨中国电机工程学会评为2004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2006年2月16日他被聘为第五届电力行业化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技术专家。在水处理、热力设备防腐和保护、环境污染治理、调试等领域他有丰富的现场实践经验。源于专注、发于专攻、显于专长是他求索的“专业”之路上的脚步。


源于专注


    1994年,参加工作时间不长的张福祥承担了“凝汽器铜管硫酸亚铁镀膜质量的研究”这一攻关型科技试验项目,初试小刀,张福祥不敢有半点懈怠。那段时间,他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都泡在国内、外文献资料中,反复做了大量的小型试验,筛选出了保证镀膜质量的工艺条件,为保证凝汽器铜管镀膜质量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使凝汽器工业性镀膜后,铜管表面获得了均匀、致密、良好的保护膜。经他处理后的凝汽器铜管不但能减轻因表面有沉积物而带来的传热性能恶化的程度,而且还减少管材发生腐蚀的可能性,使凝汽器延长了寿命,减少了运行中的泄漏,减轻了锅炉的腐蚀与结垢。
    化学清洗是一项技术要求较高的工作,要求清洗沉积物等杂质的效果好,对设备的腐蚀性小,并且力求缩短清洗时间和节省药品等费用。为了达到上述要求,张福祥 “专注”这个课题:对于基建机组,化学清洗的目的是除去在制造、储运和安装过程中形成的氧化皮、腐蚀产物、焊渣、油污和防腐剂等污染物。张福祥通过调整各药剂复配比例,并反复在动态模拟试验台上进行了不同温度下的清洗试验,根据清洗效果和钝化膜质量,最终确定了EDTA低温复合清洗工艺,EDTA低温复合清洗新工艺使用了清洗助剂CA-1,实现了炉前、省煤器和炉本体系统的联合清洗。本工艺应用于甘肃大唐连城发电公司3、4号机组,使每台机组的整套试运时间缩短了7~10 天,至少节约燃油150 吨,节约除盐水1500吨。EDTA低温复合清洗新工艺的研究及应用取得了成绩和认可,实施该工艺,能节省大量燃油和费用,可缩短基建机组的清洗工期,进而加快其试运进程,因此特别适用于火电厂基建机组的化学清洗。
    初出茅庐的他,孜孜不倦地在技术中追“精”、求“精”,他用专注的精神尝到了成就的喜悦,也快乐自己的价值。为此,在“技术”这条道路上,他的脚步越来越快。


发于专攻


    张福祥对新知识本能上就有着强烈的求知欲,通过自学,掌握了300MW机组电气、热动专业相关知识,他以最快的速度将所学的专业技术知识转化到生产实践中去,面对该厂新投入的两台300MW机组煤耗高、遗留问题多等亟需解决的技术难题,他不畏困难,敢打硬仗,多次和相关技术人员多方论证,制定出合理的试运方案,圆满地解决了汽机真空系统严密性差、凝汽器胶球清洗系统收球率低、顺序阀未投运、发电机漏氢量超标严重且氢气湿度不合格等技术难题。并改进了发电机气体置换工艺,缩短了气体置换时间,发电机气体置换由原来的置换用二氧化碳40—50瓶/次下降到18—22瓶/次,该技术在同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根据甘肃电力试验研究所所作的定滑压运行拐点试验结果,制定了机组低负荷时采用滑压运行方案并实施,降低了汽轮机的节流损失,提高了汽轮机的效率;经过分析试验,修改给水泵逻辑,合理安排机组设备启动顺序,2006年制定了机组起停采取汽动给水泵进行锅炉上水的方案并实施。仅投运顺序阀一项,与单阀运行比较,每年可节约标煤23010吨,折合人民币达七百多万元。使设备的健康水平、安全经济性、可靠性不断提高。
    正是有了“专注”的积累,让张福祥在技术之路上发于“专攻”,一次又一次攻克难关,不仅让张福祥有了量的积累,让他也有了质的飞跃。在课题中,在难关中,他攻而不懈,锲而不舍,终于走上了“专长”的舞台。


显于专长


    锅炉炉管损坏曾是火力发电厂普遍存在的问题,而在炉管损坏事故中,许多都与化学因素引起的腐蚀有关。如何通过研究汽水介质对热力设备的腐蚀影响因素来达到防止锅炉乃至整个热力系统腐蚀与结垢的发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和难关。目前,炉水大多采用协调pH—磷酸盐防垢处理,这种方式随着机组容量增大愈来愈不适宜,而且会造成磷酸盐暂时消失,酸性磷酸盐腐蚀的现象;针对上述情况,张福祥发出狠劲,暗下决心,一定要攻克这些难题。他在如山的资料中寻觅,在无数次实验中判断、取决,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将“协调pH—磷酸盐处理”变为“低磷酸盐处理”,不但解决了上述问题,还使炉水水质控制十分简单。降低了热力系统积盐、结垢、腐蚀程度。
    多年来,该厂热力设备停运后,一直采用热炉放水余热烘干法,该方法保护范围有限、效果不佳,对小修机组、临检机组、紧急停运消缺机组效果更是不好,甚至根本谈不上保护。为此,在厂部的支持下,张福祥同志借#2机大修之机,大胆采用“十八胺”防腐新方法,将停炉冷却时间缩短8—10小时,既保护了整个热力设备,又提高了工作效率。
    张福祥在对该厂水处理除盐系统进行调整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二氧化硅含量由10μg/L降到约2.3μg/L,提高锅炉补给水质量;针对树脂老化的状况,对运行方式、再生方式进行调整和树脂复苏处理,使受到严重污染甚至中毒死亡的已到报废极限的阴、阳床树脂获得再生,延长使用寿命,避免了大量更换树脂,为企业节约资金47万元;每年节约工业盐酸104.09吨,下降36%;节约工业液碱24.50吨,下降48%。降低制备除盐水材料(酸碱)费用11.45万元/年。
    2004年该厂新扩建两台300MW机组,从设备系统初设审查到安装调试及投入试运行,张福祥严格把关,优化系统,并将全厂废水回收处理再利用,保证全厂给排水系统、机房内水汽系统、氢气系统等安全、灵活、稳定投运,为机组即投产、即稳定、即盈利做出突出的贡献。
    几年来,他自费购买杂志、资料不计其数,记录下35余万字的心得。这就是张福祥在“技术”中求索“专业”的脚步,每一个脚印都深深烙在他的人生之路上,他深知,“技术”之路漫漫其修远兮,他将上下而求索。 (周卫红)
 


(编辑:管小茜)
在线投稿 关闭窗口


 快速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