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专刊首页 >> 电力资讯 >> 新闻快讯 >> 正文

撬动河谷的明天
转自: 时间:2007年08月21日08:49

 从青藏高原发源而下的涓涓雪水,渐渐形成了扎曲和昂曲二河。两河又向彼此走近,终于,在西藏昌都走到了一起:澜沧江上路了。

两河汇流处

不同于中国的大多数自西向东而行的江河,澜沧江选择了向南。她从西藏进入云南,和金沙江、怒江平行走了一段距离后(三江并流),便分道扬镳,一路经云南大理、临沧、普洱等地而至西双版纳。随后,她走出国门,以"母亲"的名义(湄公,老挝语母亲)哺育着东南亚中南半岛的人民,最后从越南南部进入南中国海。
    澜沧江流域即主要集中在云南省内。它以9.1万平方公里的面积,涉及云南7个州市共35个县,大部分为深山峡谷地区,自然环境及对外交通、通讯条件极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非常落后。作为云南省少数民族聚居地区,20多个少数民族的同胞散居于重重大山中,以刀耕火种的传统生活方式,与澜沧江一样千年不变,游离于现代文明的边缘。 
    然而,随着澜沧江的开发,情况开始发生变化。江边的人们在正和这条江一起醒来……

小湾和小查

    7月13日上午,雨。小湾岔江村三家村村民小组组长查光才的移民新家。
    就在35岁的查光才用浓重的地方口音把记者"折磨"得快要绝望的时候,彝族小伙查光伟及时出现了。
    思路清晰,普通话流利,来哥哥家串门的小查成了记者的救星,关于移民问题的采访顿时顺利了很多。
    一问,竟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尽管和当地大多数人一样,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大很多,但千真万确,他只有23岁,刚从云南昆明学院毕业。
    记者没想到如此闭塞的地方也有大学生。我们之间的话,自然多了起来。
    小查说,要不是小湾电站,他不可能考出去读大学。
    "首先是学费。" 小查解释,"如果不是因为移民搬迁,有了补偿款,我根本交不起学费。考上大学也读不起。" 
    还有交通问题。小查读中学是在南涧县城的民族初中。去趟县城除了要步行很长一段山路外,小查还得换乘两三趟柴油农用车和中巴车,要花上两天时间。并且,"来回一趟要近200元。"小查掰着指头算给记者听:车费,饭钱,还有中途住宿。他一年只敢回家一趟。
    "学费和交通给我们思想上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同学们都希望早点混份毕业文凭,然后出去打工挣钱。"小查说,"没几个认真读书的。"
    没想到,情况很快有了变化。小查记得,应该是在1998年,也就是他读初二那年,小湾建设的前期工作全面展开。一条从县城到库区的崭新的公路很快修好了。小查再去县城读书,只要两个多小时就行了。花费也降到几块钱。
    更大的变化还在发生。小湾工地一下来了很多工程师和建设工人。小查从来没见过这么多"外宾"。看着他们那么神奇地修建起宏伟的水电大坝,震动很大的小查有了从来没认真想过的想法:"一定要考上大学,读出去。"
    从此用功读书的小查,终于考去省城昆明读大学了。一起考上大学的还有好几个。"这是以前做梦都不敢想的。"小查说。 在他之前,上千人的岔江村历史上只有两三个大学生。
    一晃几年,小湾长高了很多,小查也毕业了。虽然还没有找到工作,但小查有信心。他说,他不想跑远了,想去小湾工地上的葛洲坝公司、八七联营体等单位工作。他已经联系过,"但葛洲坝公司让我去湖北宜昌总部面试,我还没有想好。 "小查说。
    小查很多小时候的伙伴已经在小湾工地找到了一些工作,做保安、当服务员、做小买卖的都有。很多人都买了摩托车,用上了手机。但小查也有些担心:"钱多了,风气却不如前了。"很多人"充大款,乱整",赌博成风,不务正业,连盗窃的也多了起来。小查说这是因为"人的思想和消费水平不协调。"他说,华能在当地建希望小学,"这是头等好事。"
   
小查还担心,等小湾建好后,人少了,生意会淡下去,很多村民会没事做。问他有什么考虑,他说希望小湾能带动一些产业,"比如旅游。"
    因为小湾而走出去的小查,看得更远。

水电站和山里人

    上温东村离镇政府所在地漫湾镇,也即漫湾水电厂所在地,只有几十里的山路。但事实证明,很多时候这却是段不可能完成的旅程--即使用四轮驱动的越野车。
    7月15日上午,记者踏上了这条可能会让记者一辈子都难忘的路。我们要去上温东村采访即将实施二次移民的漫湾库区群众的生活情况,看看华能五里希望小学。
    已经有两天没下雨了,漫湾电厂齐林书记感觉没有太大问题,但还是一再叮嘱司机小心:"不好走就回了,以后再找机会。"在记者的催促下,两辆越野车很快钻进了雾气蒙蒙的大山。
    山名无量山,曾频繁地出现在武侠小说中。但里面已经没有侠客,多的是隐士般的当地农民。绵亘不绝的横断山脉,不但阻止了澜沧江东行之路,也让这里的人民长久地与世隔绝。
    这一路,记者触目全是新鲜,也是惊心。汽车小心翼翼地在山上爬行。轮下,是泥泞的羊肠小路,一侧是山,壁立千仞,另一侧便是让人眩晕的百米深涧。农民"贴"在山坡上劳作,村庄"贴"在山坡上展开。

据漫湾电站扶贫工作人员说,轮胎“罢工”是常事

在报废一条轮胎,陷入淤泥N次之后,我们终于到达目的地。
    在上温东村,我们走访了即将二次搬迁的村民。在艰难的沟通中,我们还是感受到了他们复杂的感情:虽然很多人还是舍不得,但是对未来交通便利宽敞明亮的新居,又抱有很大希望。--未来虽然不确定,但是对于有闯劲的人来说,那显然是更宽广的天地。希望已在心中种下。
    还有一部分村民不用搬迁。库区只淹没了一部分土地,剩下的部分,足够他们生活。华能澜沧江公司不但无偿发放紫胶给村民种植,还为他们整修了道路,平整了院落。千古如斯的村庄变得更加卫生。最让村民高兴的是,华能帮他们建起了蓄水池。从此他们不用安排专门的劳力,去十几里远的山涧挑水用了。年轻的村主任李永锋像城里人一样,拧开水龙头,烧水沏茶招待我们。多了几许现代文明气息的生活方式正在山村中生根发芽。
    相比前一天在小湾华能正义小学只见到放假后空荡荡的校舍,这次在上温东村旁边的华能五里希望小学,记者要幸运得多。我们赶巧碰到正在集中准备去镇里考试的六年级学生们。他们将乘坐一辆农用三轮车改装的卡车,通过我们来时的路,去镇里考试。记者惊奇地发现孩子们都带着床席——因为路太难走,要提前一天去镇里住下!
    记者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这种车辆怎么能走我们刚才的路。记者忘记了采访,只是一句句追问和叮嘱:这安全吗?一定要注意安全啊!
    可是,这些甚至要坐船才能上学的孩子们早就习惯了。女生赵越腼腆地告诉记者,以前还要难走呢,这路华能的叔叔建设学校时修过,已经好走多了。

孩子们的交通工具

  原来,即使是一点点帮助,也能让他们前进得更顺利。去年,在华能等企业资助下,校长罗敏进和杜林光老师还去上海考察培训了半个月。大都市先进的教学理念如火把一样照亮他们的头脑,他们又将这火种带回大山深处,小心翼翼,不让它熄灭。
    "建了新校舍后,我们学校比镇里学校都要好了。"毕业班班主任汪国峰说,"高年级懂事一些的孩子有了明显的变化,他们知道好环境来之不易,读书普遍更用功了。"
    看着孩子们一双双明澈的眼睛,记者知道,希望已经种下。


(编辑:张丽霞)
在线投稿 关闭窗口


快速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