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专刊首页 >> 青青校园 >> 校园明星 >> 正文

摩梭姑娘的大学圆梦历程
转自:中国教育网 时间:2007年08月22日09:12

  父母为了给她筹集上学的费用,卖掉了家里的猪和牛,只剩下这匹马。

  依靠妇联的帮助,阿秀珍走进了学校。

  家庭的艰苦让阿秀珍和弟弟对学习的机会倍加珍惜。

  今天我们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摩梭姑娘。摩梭人居住在我国西南部,是纳西族的一个分支,但是摩梭人具有很多自己独特的文化,他们的建筑风格、宗教信仰、婚姻和家族的组织形式都不同,尤其是他们沿袭的是母系氏族,史学家把他们称作是人类母系氏族的活化石,也有很多人把她叫做东方女儿国,这些都给摩梭人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今天我们就走近摩梭人,认识一位名叫阿秀珍的姑娘。

    现在,摩梭族大概有4万多人,主要居住在滇西北高原云南和四川的交界处,其中聚集最多的地区就是云南省丽江市的宁蒗彝族自治县。

  宁蒗俗称小凉山,海拔2300多米,虽然距离昆明不到600公里的车程,但一路上都是盘旋陡峭的山路,平均车速只能有40来公里,在十几个小时的车程中,涌入眼帘的除了山,还是山。

  这样穿越了奔腾的金沙江,逐渐走进大山深处的时候,可能每一个人心头都会聚起一个疑问,在那遥远、寂静的大山里,居住的是什么样的人?远离喧闹、现代的都市,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宁蒗县有24万人口,却包括彝族、汉族、摩梭、普米、傈僳等12个民族。小小的县城只有一条主要街道。

  记者到来时,正值高考成绩刚刚公布,在这条只有1公里多长的街上挂满了醒目的横幅,上面是宁蒗今年高考取得的喜人成绩,从中可以看出高考在这个小小县城的份量。

  阿秀珍是宁蒗一中理科重点班的毕业生,她的家在新营盘乡东风村。来到山下,这位普米族的老人说,车已经上不去了,只能步行。

  东风村是一个摩梭人聚集比较多的村落,家家户户散居在山上,我们走的这条路是通往村子的主要干道。半个多小时后,我们终于来到了阿秀珍家。

  听说我们来了,正在山上割草的阿秀珍匆匆忙忙赶了回来。

  本来,阿秀珍的家还在更远的山里,1998年宁蒗地震,原有的土房震塌了,政府帮助他们在这个山坡上建起了新家,这里背倚着大山,面向的也是层层叠叠的大山。

  宁蒗虽然地广人稀,但98%都是山地,适合种植粮食、蔬菜的地方很少。这片地大概2分多,是阿秀珍家自己开垦出来的一片荒地。

  虽然一家人并不怕种地辛苦,但是由于农田太少,所以产的大米只够全家半年吃的,平时只能大米掺着玉米、土豆还有苦荞面一起吃。

  记者:以前那个土房有照片吗?

  阿秀珍:没有,以前我们小时候从来都没有照过相。

  记者:那你第一次照相是多大?

  阿秀珍:第一次照相是小学六年级的时候要照标准相,我们是三个人站在一排,照下来是剪下来的,就那一次是第一次。

  这就是阿秀珍照的第一张照片,照片有些模糊,上面的她看起来不只13岁,不过看得出来,她很开心,因为这不但是她第一次照相,也是她第一次穿上自己的新衣服。

  记者:在家里的时候穿校服的时候也很多吗?

  阿秀珍:嗯。一般我们初中的时候才发校服,小学的时候没有发。初中那一套都已经穿烂了。

  记者:基本上主要就是穿校服?   

  阿秀珍:嗯。

  记者:自己还有衣服吗?

  阿秀珍:有一套。跟校服一起换着穿。

  记者:你觉得如果说别人问你这样的事情,你心里面是什么感觉,会伤害到你吗?

  阿秀珍:不会啊。我觉得贫困不是我的错嘛。反正比起我们村别的孩子来说我已经算是幸运的,毕竟父母亲还能够下定决心供我们读书,这个是最幸运的,能够读书已经不错了,其他都是次要的,只要读书好了,以后还是可以自己战胜困难,困难只是暂时的。

  记者:我还以为来了之后会看到你们穿的是摩梭族的衣服呢。平常不穿吗?   

  阿秀珍:穿啊。穿会穿,只是没有。

  记者:为什么呢?   

  阿秀珍:太贵了,我的家里面不会做。

  记者:那一套衣服很贵?   

  阿秀珍:大概要三百多吧,一套。

   在摩梭人的习俗中,孩子满13岁的那一年正月初一要为他举行成年礼,女孩叫穿裙礼,男孩叫穿裤礼,这是摩梭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一个礼仪,标志着他们已经长大成人,成为了家族中的重要一员,并且在成年礼那天,孩子穿上衣裙越早,就越意味着他会一生幸运吉祥。阿秀珍有一个姐姐,一个弟弟,在满13岁的时候,他们也举行了成年礼,但是这个成年礼却非常简单而不完全,他们都没有穿上那个标志着他们已经成年的裙子和裤子。

  采访的第二天,阿秀珍特意去借了一套本民族的服装穿起来给我们看,她为自己是一个摩梭女儿感到很骄傲。可是对于她来说,从不敢奢望有一套这样漂亮的本民族服装,小时候,她连一双鞋子都没有,他们姐弟从小一年四季都是光着脚走在崎岖泥泞的山路上。

  阿秀珍的第一双鞋是一双胶鞋,价钱是三块钱。她说现在已经都没有卖的了。

  记者:当时把脚第一次放进那样的鞋子里的感觉是什么感觉?

  阿秀珍:主要是快乐,比较幸福,从来没有那种感觉。

  一双3块钱的胶鞋,让一个9岁的孩子享受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幸福和快乐,这不能不让人感到心酸,在那些偏远的山区,自然条件比较差,信息也非常闭塞,人们要想摆脱贫困确实是很难。而阿秀珍家的贫困除了地域本身的原因外,还有一个特殊的原因。阿秀珍的父亲在十多岁的时候就成为了孤儿,他是长兄,下面还有4个年幼的弟妹,可是这个性格坚韧的摩梭汉子,不但凭借一双手养活了4个弟妹,竟然还供2个最小的弟妹和自己的3个儿女去上了学。

  记者:把您的名字给我写下来好吗?

  阿秀珍的父亲从来没有进过学校,这是他唯一会写的三个字:阿小桶。

  阿秀珍的母亲连自己的名字也不会写,并且她既听不懂也不会说汉话。

  记者:您有没有想过说这样的愿望,能够从山里面走出去,到外面去生活?

  父亲:这个没有打算,从来没打算过,没想过。

  记者:从来没想过?         

  父亲:嗯。

  记者:从这山里面走出去?   

  父亲:我也不可能。

  记者:是您没想过,还是您觉得想了觉得不可能做到?

  父亲:不可能做到,不可能做到这一步,所以就不想了。

  阿秀珍的父亲没有读过一天书,也从来没有走出过对他来说似乎是无边无际的大山,可是,他却抱着一个信念,一定要让儿女们走出大山,过上一种和自己完全不同的生活,要实现这个愿望,唯一的途径就是让孩子们去读书。

  父亲:他们出路好一点,我们爹妈哪怕一分钱都没有,吃苦都值得,我的想法就是这样的。

  记者:您有没有算过,您到现在在孩子上学身上投入了多少钱?

  父亲:没算过,边走边给,有一分钱就给一分钱 

  阿秀珍的父母就这样一分一分地把钱抠出来,相继把弟弟妹妹和3个孩子送去读书,其中的艰难可想而知,每个新学期开学,一个孩子三、四十块钱的学费和书本费对他们都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阿秀珍:小学的时候,每一年开学的时候,我都是欠费,本来学校规定,一旦学费交不起,如果欠着十天以后,就不准坐在教室里面,我父母苦苦的哀求他,让我坐在教室里面,将近一个月,我没有课本,只拿起一只铅笔,本子,就在那儿听课,我那时候心里很难过,每次发新书,我都会哭一场,但是不会跑到家里面哭,我在外面哭。

  由于不忍心看着哥哥被拖垮,阿秀珍的叔叔和姑姑读到小学毕业的时候,就再也不肯去学校了,后来,阿秀珍的姐姐小学毕业后也主动提出不上学了。

  父亲:怎么劝都不读了。她说她看见爹妈这么可怜,五个人读书,两个人来供,不可能供上去的,就只能让两个小的读,大姑娘就没读了,她现在大了,二十几了,不敢结婚,等弟弟妹妹读出来以后她才嫁人。

  这是阿秀珍能找到的唯一的一张姐姐的照片,姐姐辍学后就出去打工了,在外面她省吃俭用,攒下钱供弟弟、妹妹读书。

  宁蒗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上世纪80年代初,宁蒗县委县政府提出,宁蒗贫困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教育,要想发展经济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但是毕竟经济贫困,教育基础太薄弱,很多家长都没有阿秀珍父母这样的观念和毅力,所以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孩子陆续失学,当年阿秀珍所在的小学班里有40个孩子,现在只有4个孩子上到了高中,所以阿秀珍感到很幸运,很满足。

  一个个小伙伴的离开让阿秀珍和弟弟对学习的机会倍加珍惜,他们知道什么是对父母最好的报答。记者:你和弟弟的证书,你和弟弟每年都会拿回证书吗?

  阿秀珍:学校一发一般都能得到。

  记者:那应该是你爸爸妈妈的骄傲了。

  阿秀珍:是的。

  记者:每次你们要拿证书回来的时候爸爸妈妈什么样?

  阿秀珍:他们挺高兴的,比拿到钱高兴多了。毕竟我爸爸妈妈不识字,就拿的是当照片,读书上最高兴得时候就是拿着这个给我们爸爸妈妈看。这是我最高兴的一件事情,最开心的。

  记者来到宁蒗的时候,正赶上这里进行中考。

  在3年前的这个时候,阿秀珍也像这样参加了中考,当年走出考场的她对自己的考试成绩很有信心,但是她心里想的却是永远地离开心爱的学校。

  阿秀珍:不读书,觉得真的很难过,就尽量的说服自己,然后后面慢慢想到家境,想到我姐姐,我姐姐都愿意为我们放弃了学业,我觉得我也可以为我弟弟,如果我去读高中,可能我弟弟就读不了了

  就在阿秀珍为是否放弃理想而痛苦挣扎的时候,政府和社会向她伸出了援手。

  县妇联:就是他们这个村嘛,摩梭人是比较多,而且上学的女孩子比较少,她算是其中一个吧,她的学习很优秀,他们村里面的老人都夸她,但是他们说,可能她要辍学了,她家里面确实没有能力供她,当时我们就说我们一起想办法,要把她留下来。

  依靠妇联的资助,阿秀珍又走进了学校。后来,学校还免去了阿秀珍的学费。

  阿秀珍:如果没有这些帮助,我不可能上完高中

  校长:现在我们国家,社会上的各种各样的人都有,特意经常来找一些困难的学生资助

  宁蒗一中每年都会得到来自社会各界的爱心人士和企业的捐款,帮助那些家庭贫困的孩子渡过难关,同时在宁蒗还有一个良好的传统。

  校长:比如城里边的某一个干部,他自己家里边有一些农村的亲戚,那这个小孩来城里边读书的时候,住在他家,吃在他家,书费他帮忙交。像我家,有我家弟弟家的一个小孩,我妹妹家的一个小孩,我哥哥家的两个姑娘我都照顾着四个,他们都是农村的。我自己有两个小孩。但是不是我一个人这样做,我们这个县城里边的所有干部,每个人几乎是照顾着五六个,这个是正常现象。

  在这样一个全民重视教育的环境下,宁蒗从一个当年的教育落后地区变成了先进地区,今年高考,宁蒗的本科上线人数位居丽江市第一名,并创了历史新高。

  记者:在高考之前的时候,你们老师都说,阿秀珍肯定能考到六百分以上的。

  阿秀珍:我也觉得我可以考六百分的,当时听到分数,才考570,当时那么多人,我都忍不住,我都哭了一场,感觉有很多委屈一样,很自责。

  记者:压力太大了吗?

  阿秀珍:如果考好了,考不好,我觉得我怎么做也不好,如果考不好,他们会伤心,考好了,给家里带来的经济困难不是一般的,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记者:考好也觉得也不好,考不好也不好?

  阿秀珍:是的,就这种,心里挺矛盾的。

  这是我们在宁蒗团县委看到的往年上大学被资助孩子写来的感谢信,每一封信里的话语都让人非常感动。随着宁蒗教育的发展,考上大学的孩子越来越多,可是他们的家庭大部分都处于贫困线,宁蒗县政府一直在想方设法帮助这些几经磨难,终于敲开了大学校门的孩子,让他们能够实现心中的梦想。

  阿秀珍成为了山寨里的第一个大学生,除了当地政府会给与她一定资助外,阿秀珍的叔叔、舅舅等亲戚也在想办法,虽然有了这些帮助,阿秀珍的父母却不想依赖这些帮助,他们决定自己尽量想办法,让女儿顺利地走进大学。阿秀珍家养了三头猪、一头牛,还有一匹马,在我们记者到那的时候,他们已经把猪和牛全卖了。

  记者到来的的第二天上午,阿秀珍突然发现父亲和家里养的那匹马都不见了,他们断定一定是父亲把马牵到集市上去卖了。因为之前,父亲曾经提出过要卖马,但是姐弟俩人都坚决不同意,在这样的山区,马几乎是人们离不开的重要帮手。

  记者:您是打算去把马卖了?

  父亲:是的,小秀珍的学费凑不够了,我打算卖马。

  记者:我听他俩说,您原来想要卖马,不是他俩不同意吗?

  父亲:不同意无法解决,他缺钱。

  记者:钱还是不够是吗?

  父亲:嗯。

  记者:可是您这样做的话,让秀珍多难过啊?

  父亲:没有办法了。

  阿秀珍:即使凑足了我们的学费,我能读书,我在学校里面也会读不下去的,毕竟这条马是我们家里面唯一能够帮助我爸爸妈妈。

  最终,在阿秀珍的坚持下,这匹马还是被拉回了家。


(编辑:龚建英)
在线投稿 关闭窗口


 快速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