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还缺少什么
9所首批进入“985工程”高校校长纵论“大学精神”和“体制创新”
8月15日,首批进入国家“985”建设的9所大学校长齐聚哈尔滨工业大学,就一流大学的建设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这9所高校于2003年共同发起了“一流大学建设”系列研讨会,每年召开一次。前四届研讨会分别在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召开,就一流大学建设的诸多重要问题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建议。
记者注意到,本次研讨,校长们关注的目光更多地投向了这样两个词汇:“大学精神”和“体制创新”。校长们思考的焦点也集中在这样的议题:“建设一流大学,我们还缺少什么?”
与创新文化尚有差距
创新能力不只是依靠人为的建设来实现的,人文的包容与学术的批判是形成大学创新文化的前提
真正意义上的一流大学都是在文化和精神上成长起来的。西安交大校长郑南宁特别强调,创建一流大学过程中,大学文化和精神的缺失是我们中国大学面临的重要问题。时髦的提法就是“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从上到下言必“创新”。但是,创新能力不只是依靠人为的建设来实现的,人文的包容与学术的批判是形成大学创新文化的前提,创新的背后隐含着批判的精神。只有建立一种创新文化和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衍生出取之不尽的创新能力。
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也从创新的角度谈了大学文化与精神。他说,我国当前的大学文化,虽然从文字表述上看大都有求实、创新等词汇,但从学校师生的精神面貌、学校风气、体制与校园环境氛围看,与真正的创新文化还有不小的差距。特别是在精神理念与价值判断上的重物质轻精神、重共性轻个性;在教育理念上的重教育社会功能,轻教育本体功能;在大学评价体系上的重物化指标,轻精神文化因素;加上官本位思想的残余、平均主义、急功近利、因循守旧、“但求无过”的平庸思想等等,以及这些观念意识在大学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方面的种种反映,像一张无形的网,阻碍着教育教学、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研究、社会服务和学校管理的进一步创新,影响着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和创造潜能的充分发挥。因此应该承认,我国的大学文化还不算是真正的创新文化。
创新平台需要制度保证
缺乏相应的体制机制,大学建设创新文化、培养创新人才就必然流于形式
“985一期工程”的重点是基础条件的改善,“二期工程”的重点是科技创新平台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的建设,从布局来说是希望以此为载体,把队伍建设、科技创新、条件支撑、国际合作与交流有机结合起来,但是,科技队伍的整合非常之困难,科技资源和成果的共享非常之困难,现有的科技创新平台综合性、交叉性、集成性以及国际化程度普遍较低。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校长们一致认为,根本原因在高校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校长们呼吁:把“做什么、如何做”交给学校,交给教授们,给他们以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时间。
我国大学按“校、院系、教研组或实验室”传统模式建立的科层制组织结构,已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科学技术交叉、汇聚式的发展趋势。与会校长认为,要提高大学的创新能力,就必须改革这种金字塔式的组织体制,采取更加灵活的形式,发挥多学科的优势。比如,设置跨院系、跨学科的研究中心或创新团队,协调好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关系,将决策的重心适当下移,建立有利于创新的二维矩阵组织模式。
一流大学的建设关键在于推进制度创新,建立以学术权力为中心的现代大学制度成为本次校长论坛的共识。其中包括:依法治校,民主管理,推进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学术自由的保障机制;逐步转变学校行政职能,进一步增强学术权力,加强教师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加快教师评聘制度改革,努力建设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大学人事制度等等。
建设不能操之过急
建设一流大学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体系的一项重要任务,而不是短期行为
进入国家“985”建设的大学是我国的一流大学,但是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目前更多的体现是“形似”而不是“神似”,是“数量”的增长而非“质量”的提高,是“外延”的扩张而非“内涵”的提升,是“硬件”的加强而非“软件”的改善,包括内涵建设和软实力的问题。
正如北大校长许智宏指出的,中国的现代高等教育仅有100年左右的历史,而哈佛、牛津等名校都有几百年的历史。目前在发展中国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比当年在发达国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难得多。因此,不能操之过急。
南京大学校长陈骏出示了这样一组数据:到2005年,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为3200万人,研发人员105万人,分居世界第一、第二位,研究和发展的经费居世界第六。但是我们的科技创新指数却属世界中下水平,在158个国际一级科学组织及其1566个主要二级组织中,我国参与领导层的科学家仅占2.26%,这说明我国高层次科研人才处于数量庞大但质量偏低、拔尖人才紧缺的局面。
在科学研究水平方面,我国一流大学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学术竞争力还比较弱,具有国际影响的重大科技成果、原创性科技成果相当少,对战略性基础研究和工程领域的重大基础研究进行多学科研究的态势尚未形成,在获得国际大奖和在世界顶尖级杂志上发表文章数量方面偏少。
同时我们的师资队伍水平也明显不足,我们的大学缺乏有国际影响的科学大师和杰出学者,培养和吸引顶尖学科带头人的机制尚未完全形成,教师职称、年龄、学历、学缘结构等还须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差距较大。特别是在大学管理水平方面,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我国高校的硬件和软环境都存在差距。
“985”校长们研讨的问题,不仅仅是一流大学建设中的问题,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与会人士认为,只有一大批高校的办学和人才培养质量都提高了,才能提高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985”高校有责任、有义务带动非“985”高校上水平、上台阶,起到示范作用、起到榜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