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的政治辅导员制度始建于2O世纪50年代初。是针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对人才的要求,借鉴前苏联的经验,在继承根据地办的抗日军政大学中设立的政治指导员制度基础上演变形成的。1965年教育部制定了《关于政治辅导员工作条例》,以法规的形式将政治辅导员的地位、作用和学生工作等一系列问题作了明确的规定,标志着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已经形成。改革开放后.我国高校经过了1985年和1988年两次大发展,但高校政治辅导员制度基本上没有超出《关于政治辅导员工作条例》中的机构框架。 2O世纪9O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中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严峻挑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中央引起高度重视,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强调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主体。同时对这一角色中共中央明确定名为“辅导员”。 后又进一步明确:“ 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要做好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就要增加心理辅导的功能,由此,对辅导员有了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培育者的角色定位。但同时也提出了新的命题,就是在当前形势下究竟采取什么样的工作方式, 方能完成上述使命。 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把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混为一谈的情况,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咨询以及思想政治工作的良好开展。当前高校辅导员,多数是大学刚毕业就踏上这个岗位,未系统学习过心理学基本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也未深入了解、研究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只能简单地以制度和纪律来管理大学生,缺乏具备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素质。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同时也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因此,必须明确辅导员心理健康辅导角色,配备具有心理学、精神病学和教育学方面知识并通过专门技术培训的心理辅导员,保障其工作相对独立性,配置适当的辅导室及相应设备,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辅导有机结合起来,以利于思想教育与心理辅导两种功能的整合,促进校园和谐发展。本文就高校实施学生思想工作与心理辅导一体化模式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实施设想进行了探讨。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辅导结合的必要性 (一)共同的教育目的与交织的教育内容是二者结合的基础 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就曾提出“人始终是主体性”的命题,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即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应是思政工作和心理辅导的共同目标,无论是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克服适应不良,还是思想教育帮助学生解决立场、观点、方法等方面的问题,都要围绕上述目标进行。它要求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尊重、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以主体性教育培养主体的人。一方面,思政教育和心理辅导必须作用于学生主体,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其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也只有通过学生主体素质的提高来反映,因此,充分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参与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进而培养其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能力是实施思政工作和心理辅导的基础;另一方面思政工作和心理辅导要强调平等、尊重的原则,它不能用强制手段去逼迫学生。必须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和发展潜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各项教育措施才能收到良好效果。二者的前提、进程和归宿都着眼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由此奠定了它们结合的基础。 (二)两者发展的共同需要,是思政教育和心理辅导结合的动力 从品德和心理的形成规律看,两者间呈现互为前提、相辅相成的关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塑造健康心理的基础,个体心理发展的方向要受到主体思想的支配;而好的心理状态又是接受品德思想教育的前提,思想道德的产生、发展变化都要受到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和制约。而就当前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的实际状况而言,两者都面临发展上的问题,需要寻找摆脱困境的方法渠道。作为素质教育的主导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些年发展不尽人意,没有很好地发挥其效能,迫切需要调整其结构体系和教学方法,而心理辅导虽然发展很快,但缺乏必要的桥梁和依托,迫切需要在现行的培养目标和管理体系中寻找自己的坐标。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辅导的结合是两者发展的共同需要。 (三)学生的人格塑造需要双方协同努力 人格是指一个人经常出现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思政教育和心理辅导共同指向学生的人格发展和人格塑造。 心理辅导中的人格塑造注重人格生理层面和心理层面的结合,使之逐步形成稳定、完整、独特鲜明的人格特质,并使优良的特质不断完善,不良的特质逐步矫正,欠缺的特质得以充实,从而使学生形成自信、合群、诚实、守信、进取等人格特质。思政教育注重对人格的社会层面加以塑造,即从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价值观、集体观、劳动观、法纪观等方面塑造理想的人格。 在人格塑造方面思政教育和心理辅导体现为交叉、包含、协同的关系。一方面,心理层面的人格特质是进一步生成社会文化层面的人格特质的基础,通过心理辅导对学生的人格塑造是一项基础性工程;另一方面,人生观是心理倾向性结构中的核心成分,它影响人整个心理面貌,对人格发展起着决定作用。由此我们能看到在人格培养方面,思政教育和心理辅导是自然而然地结合在一起的,需要双方共同努力才能完成整个人格的塑造工程。 二、学生思想工作与心理辅导一体化模式的理论与现实可行性 在高校思政队伍中配置心理辅导员,构建学生思想工作与心理辅导一体化模式,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辅导结合的很好尝试,在理论和现实上都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一)从理论上讲,配备心理辅导员能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所接纳 1、配备心理辅导员能避免两者简单结合引起的角色冲突 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上是一种将比较确定的道德标准、伦理常规和价值取向通过教育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并成为内在需求的过程。而心理辅导则是以辅导对象的自我意愿为前提,并充分尊重辅导对象的自我意识,帮助其发掘潜力、完善自我而进行的潜移默化的渗导过程。在这样的背景下,将思想教育与心理辅导简单地合并在一起,极易在概念上引起混乱,角色之间也会有冲突。因此,要充分发挥两者的功能就要配备专门的心理辅导员,运用心理辅导的技巧和方式,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效应,诱导他们与思想政治工作者在观念、态度和行为上的认同感,从而使他们自觉自愿地接受正确的指导,改变认知观念上的偏差。 2、配置心理辅导员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教育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教育内容的先进性和教育者本身的素质,而且还取决于学生对教育内容的接受程度。教育者和教育对象本身就是一对矛盾,如果教育对象的心理失衡,就容易形成对教育的逆反心理和对抗心理,拒绝接受其实施的教育内容;相反,如果学生的心理健康、情绪稳定、心身协调,就容易与教育建立和谐、融洽、信任和理解的关系,对其实施的教育内容就能在没有心理阻抗的情况下,顺理成章地接受。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学生只有解决基本的心理问题和障碍之后,才能形成崇高的思想道德。因此,在思政队伍中配置心理辅导员,及时对学生的各种矛盾心理和冲突进行调适,就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一种和谐、稳定的接受心境,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3、配备心理辅导员能使政治辅导与心理辅导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大学生中存在的许多心理问题、心理障碍与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有密切的联系。有的学生过于强调自我,在人际关系中经常以自我为中心,导致人际障碍;有的同学因缺乏长远目标,当近期目标实现以后,便陷入空虚、无聊或抑郁状态;有些同学没有正确的恋爱观,对学习、工作都会产生影响,严重者会由此产生心理疾病;更有些同学把人生之路看得太窄,当遇到困难、挫折时彻底否定自我,甚至出现轻生念头......这些问题既是心理问题,又是思想品德问题。 心理辅导作为一种手段,虽然在化解心理问题的同时有助于思想问题的解决,但我们如果仅仅停留在解决心理问题的层面上,不能在更高层次上为大学生指明方向,其效果也只能是暂时的,其作用也是有限的;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大学生心理品质起着导向作用,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前提。因此,在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时,需要政治辅导员与心理辅导员相互配合。 (二)从实践中看,配备心理辅导员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 1、 配备心理辅导员有益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进创新 传统思政工作最大的弊端就是强调权威、倾向说教和注重现成道德知识的接纳,而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使得在现实中形成了某种对立分裂。接受专业技术教育被看作一种权利,是为自己学的,自己花钱来学也愿意,而接受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则是为别人(党和国家)学的,是一种义务,甚至由国家花钱来对学生免费进行思政教育,学生还不乐意。事实上,学生并不是不需要学习做人和学习为人处世,而是非常需要有人有效地帮助他们认识社会、认识人生。因此,配备心理辅员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进创新的需要。 2、配备心理辅导员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就必须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现实问题,特别是新形势下,学生的思想观念趋向多元化,而且往往是思想和心理交织一起,相互影响。思想政治工作者如果仅用传统的手段和方法很难真正掌握学生的思想实际。针对这些问题,配备心理辅导员,就可以通过辅导,了解学生的一般心理特点和思想观念,而且可以从更深层次上了解学生的情绪、情感和气质、性格等方面的具体情况,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配备心理辅导员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的共同发展 高校心理辅导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以学生为对象,都是为了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使之成为适应于社会,服务于社会的合格人才。两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共同统一在高校的培养目标之下。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重的是学生思想、品德和信念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则注重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和行为调节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的体现又是以思想、信念、道德和意志等基本要素构成心理结构,形成人格特征的。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将两支队伍有机的结合起来,既能改善学生的心理状态,培养健康的心理,也使思想政治教育入情入理,富有成效。因此,配备心理辅导员,突出了心理辅导专业人才在学校中的位置,使这个专业的人才在思想政治主战场上有了用武之地,对于改革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缓和心理咨询员奇缺的压力,提高咨询效果、振兴心理学这门学科都会产生重大影响。 总体来说,在高校政治辅导员队伍中配备心理辅导员,不但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由经验型走向科学型,而且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品质,促进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学生思想工作与心理辅导一体化模式的实施设想 将心理辅导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进创新,是提高学生思想觉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下面我们结合我国学生思想工作队伍的实际状况和心理辅导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提出四个方面的实施设想。 (一)明确角色定位,充分发挥心理辅导员的作用 高校政治辅导员和心理辅导员共同目标都是要把大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政治辅导员,他们对大学生的培养有着相应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同时,以一定的准则来约束规范大学生的思想和言行。而心理辅导员是在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的过程中发挥作用,其角色定位于对大学生具体的心理问题的指导、帮助上,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培育者。 随着社会的变革,大学生的心理矛盾和冲突会以新的内容和新的形式表现出来,有些人便感到按照目前的方法和模式去做思想教育工作有困难,似乎一谈政治导向问题,就是什么政治说教或传统教育模式,寄希望于通过心理辅导工作去解决,认为心理辅导是思想教育的现代化。这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必然导致思想道德教育的畸形发展,现在应当予以高度警觉和重视。为此,各院系分管学生工作的总支副书记可带领全体辅导员共同讨论,在工作中要明确政治辅导员和心理辅导员各自的职责,制定相应的教育和管理措施。 要保持思政工作的整体性,就要使两支队伍经常在一起交流情况,及时分析和研讨学生中存在的思想和心理方面的问题,提出改进教育工作的方法。心理辅导员和政治辅导员在工作中要相互支持、配合。心理辅导的效果需要反馈,也需要巩固。如观察辅导对象的变化,为其创造良好的生活、交往环境,帮助他们巩固心理辅导的成果等工作,都需要政治辅导员给予大力的协助和配合。实践证明,这样的相互配合,能够提高心理辅导的成效,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把握工作重心,心理辅导员要参与教学、干预危机 《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意见》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辅导活动,帮助学生树立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人际交往、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各院系的心理辅导员,同样应将上述规定作为其工作任务。 心理辅导员要重点关注学生成长中的心理问题,但仅靠在辅导室中短时间的谈话是远远不够的。各学院的心理辅导老师还要承担部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这既有利于本学院学生的管理和辅导也有利于全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各院系心理辅导老师可根据学生自学情况结合院系自身特点进行具体指导,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把自己所学应用到实践中,辅导老师也能及时发现和解决同学中存在的较严重的心理问题。 除了参与教学外,心理辅导员还有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就是自杀预防和危机干预。从高校来讲,要在学校建立自杀预防和危机干预系统,而各院系心理辅导员则承担着危机干预的核心任务:出现危机后,要保护危机对象的人身安全,争取与其保持沟通交流,给危机对象以心理支持,使其烦恼痛苦得以宣泄,同时,还要组织班级同学对有自杀倾向的这些同学进行看护。 (三)适应工作要求,多渠道提高心理辅导员素质 高校学生思想工作队伍的工作对象是学生,与学生打交道最多,最能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各种情况,察觉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同时对心理教育之重要性感受较深,具备心理教育与辅导的基础。严格选拔录用的人员,通过进行相应的培训,形成心理辅导所需的观念和态度,掌握心理辅导的手段和方法,就可以参与心理辅导的实际工作,成为一支心理辅导的重要力量。 根据辅导员的不同情况,学校要采取相应措施,保障辅导素质水平的提高: 制定规划,通过多渠道培训辅导员。校学生工作部门和人事部门要制定出长远规划和短期安排,针对不同情况,实施不同的提高措施。对辅导员的培训应立足于多种形式的在职提高,在实践中边学习边提高。心理辅导员在学生工作第一线,面对纷繁复杂的学生心理问题,要自觉摸索、勤于思考,充分掌握学生心理规律和特点,从而在工作实践中达到既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又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的目的。 建立并完善心理辅导督导制度。由于心理辅导员大部分要由其他专业转行并需学习提高,因此,要由校心理咨询中心安排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辅导经验,又善于指导他人的心理辅导专家进行督导。建立督导制,可以给院系心理辅导员提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机会,尽快掌握助人工作的技巧和方法,促进受导者个人的成长和专业水平的提高。 开展科研工作,带动辅导水平的整体提高。学校要给从事心理辅导工作的同志创造条件,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研究,举办相应的工作培训班、研讨会,以利于相互交流,总结提高。还可在心理咨询中心的组织下承担理论研究的课题、项目,撰写论文,开展专题研讨等,使心理辅导员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获得飞跃。 (四)作好组织保证,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网络体系 院系心理辅导员主要面向本院系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服务,处理学生工作中一般性的心理问题,而不是所有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分轻重都要他们来处理,不同学生的不同心理问题需要分渠道给予化解和疏导。因此,要保障院系心理辅导工作的开展,必须要有一定的组织保证,形成立体化的大学生心理保健系统,以利于分层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辅导工作。为此,我们提出了构建三级心理保健网络的设想: 一级网络是学校心理健康教研室和心理辅导中心,以专职人员为骨干,吸收校医院医生作为兼职辅导员,负责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在心理辅导方面其重点是帮助那些有比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 二级网络即各二级学院配备的心理辅导员。作为二级心理保健网络的院系心理辅导员要参加每年一度的全校新生心理保健普查,了解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分布,负责对在新生中筛选出的B类(有一般心理问题)学生进行会谈,对有严重心理困惑、心理障碍的学生则需及时与学校心理辅导中心联络,并采取必要的措施予以配合。 三级网络是在学生中建立朋辈心理辅导机构,最好是能在每个班级选派一名身心素质较好的学生,进行较系统的培训,担任班级朋辈心理辅导员,组织班级学生开展心理活动,消除同学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心理困惑。这些人从同学中来到同学中去,能够在同学中做好宣传工作,介绍有问题学生去寻求专业帮助,并向心理辅导老师反映学生中存在的重要心理问题。 院系心理辅导员是学校三级心理保健网络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起到承上启下,上下沟通的重要作用。一方面,他们要承担朋辈辅导员的督导任务,要定期对朋辈辅导员进行心理辅导知识的培训,提高其辅导技能,帮助他们解决辅导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并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另一方面他们要参加校心理咨询中心组织的科研课题和相关培训工作,向心理咨询中心反映学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协助中心进行危机干预和预防。
总之,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样,心理辅导也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服务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辅导结合的确是必要的。理论与现实均证明在高校学生思想工作队伍中配备心理辅导员有其可行性。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学校要作好组织保证,要对其角色进行合理定位,要让心理辅导员把握工作重心,不断提高其素质水平。
(编辑:银红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