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专刊首页 >> 英才在线 >> 精英历程 >> 正文

检修工董鸿斌:把不可能变可能(图)
转自: 时间:2007年08月31日08:53

检修工董鸿斌:把不可能变可能(图)

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   2007-08-30 09:26:02

返回首页网上投稿 编辑信箱 关闭本页

    山西漳泽发电分公司输煤系统共有皮带机22台,输送皮带全长10000余米,日上煤量约一万吨。由于繁重的检修任务与劳动条件的限制,从事输煤检修工作的很多同志落下了腰椎间盘突出的毛病。为了降低劳动强度,把大家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该公司燃化除灰部检修一班职工董鸿斌大胆提出了自行制作剥皮机的设想。在大家的质疑与唏嘘中,凭着一股韧劲与钻劲,他把大家共同的梦想变为了现实,终于成功制作出了胶带剥皮机。他的行动告诉我们——


信念,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在长长的输煤栈桥上,笔者找到了正在作业的漳泽发电分公司燃化除灰部(前身为燃料分场)输煤检修一班职工董鸿斌,健壮的体格,黝黑的面庞,深邃的目光中隐含着坚定与执着。就是这样一个朴素的名字,近两年来频频出现在漳电职工谈论的话题中,频频跳动在漳电局域网络的新闻中;就是这样一名朴素的初中毕业生,通过刻苦钻研,艰难探索,自行动手制作出了一台大家多年来梦寐以求的胶带剥皮机,并因此走进了全国火电100MW级机组技术协作会第六届年会的会场,将此项技术向全国同行业进行了交流与推广。
 
    信念是一支火把,能燃烧一个人的潜能,指引他飞向梦想的天空
 
    1992年9月1日,董鸿斌由山西电建三公司调入漳泽发电分公司燃料分场工作,从此,他的人生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参加工作的十多年间,从特种班到大型机械班,从大型机械班到输煤检修班,由于公司改制以及机构调整,他的工作岗位变动了好几次,而正是这几次的岗位变动成就了他,他因此掌握了输煤系统的大部分机械检修技术。
    2004年底,由于工作需要,董鸿斌被调至输煤检修一班工作。输煤检修一班管辖着输煤设备的所有皮带机与碎煤机,是输煤专业的主力班组。这对于从没干过输煤皮带检修的他来说又是一个新的开始、新的挑战。
    踏上新的岗位之后,他向班里的同志们认真研究设备,悉心学习专业技术,很快适应了自己的工作岗位。2005年2月初,按照惯例春检工作开始了,在这次春检中留给他印象最深的是更换#3甲头部落煤筒内的耐磨衬板。#3甲皮带机的下方是碎煤机,二者之间落差十几米,工作空间不足一平方米,而且没有合适的落脚点,只能借助安全带悬吊作业。筒仓内的耐磨衬板每块重约20公斤,他们从上午9点开始一直工作到下午14点才结束。当他从筒仓里爬出来时,汗水湿透了全身,双腿和腰部阵阵酸痛,几乎不能站立,顿时跌坐在地上,心情随之低落到了极点。面对自己新的工作,他迷惘,彷徨,但没有退路。有一天他很偶然地读了一篇散文《明天的太阳》,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既然我们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那就让我们改变自己对命运的态度吧”。正是这句话深深地吸引、打动了他,象一缕阳光驱散了他心头的迷雾——既然改变不了自己的工作性质,那就努力改善自己的工作环境吧!
    从那时起,他便开始琢磨如何改善在落煤筒内工作的条件。白天工作中一有空,他就跑到设备上观察落煤筒的形状和煤流量的形式,脑海里想象着各种方案;晚上则查资料、画图示,有好几次为了确定一个基础数据,他在半夜里跑到设备上测量尺寸,计算数据,有时候为了得到一个准确的数据必须要等到上煤结束设备停运了才能上去测量,下班时间过了,吃饭时间过了,但他仍耐着性子在守侯。每当他在漫漫夜色中拖着疲惫的身躯走在回家的路上时,那种得到准确数据后的激动却是无以言表。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一个多月之后,他终于设计出了具有实用价值的专用工具——落煤筒支撑架。这一根据机械伸缩原理制作而成的落煤筒支撑架支撑在落煤筒内,可以使操作人员站立在落煤筒内自如工作。经多次使用之后证明,这项技术很好地解决了作业人员在落煤筒内工作的困难,有效保证了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受到了分场上下的一致认可。
    首战告捷,董鸿斌信心倍增。
    输煤检修班最常见、最重要的一项检修工作是皮带胶接,这项工作要求工艺高,工时紧,且劳动强度大。由于设备所处位置特殊,一直以来皮带接口主要依靠人工撕拉来完成。来到输煤检修一班工作不到两个月时,他遭遇了一次很重要的皮带更换任务:#5甲皮带机更换皮带100米。这项任务原计划工作时间是12小时,后来由于多种因素影响致使他们连续工作了近27个小时。高强度的撕拉皮带工项考验着大家的体力和耐力,工作结束时所有的人都身心疲惫到了极点。作为全程参与这次更换任务的一员,其中之艰辛尽收眼底,他被深深地触动了。
    穷思变,苦亦思变。正如他的工友输煤检修专工邱涛所言:“我们是设备的主人,解放自己最好的方式就是改良传统的作业模式”。经历了这次“洗礼”之后,董鸿斌萌生了一个如何利用机械代替人工作业的想法。当他在一次班务会上初次提出这个想法时,当即招致许多人的反对: “我们多少年就是这样干过来的,要是能行的话,别人早就造出来了,再说你才干这个专业几天,别做梦了!”不管大家是好意相劝,还是质疑和嘲讽,他没有退缩,他保留自己的想法:“路是人走出来的,为什么我们不能积极地探索一下,如果可能的话,或许会大大改善我们今后的检修工作条件!”
    从那以后,他便暗暗下决心一定要搞出点儿名堂,让事实说话!然而,想要搞出点儿名堂来可不是豪情壮语的表白,需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坚强的毅力作底蕴。经过几天的思索后,他毅然决定要自己研制一种能够取代人工撕拉皮带的专用检修工具。伊始,他想根据家用饸饹床的原理来制作,经过多次试验后,失败了,他陷入了困境,嘲笑、挖苦声不时传入他的耳朵,他有点儿动摇了。而此时,分场检修主管董俊民给他打气说:“不要灰心,一定要把它研制出来,有什么困难我们一起来解决”!领导的鼓励再一次给了他信心和勇气。为了扩展思路,他们还专程赴潞城山化观摩了那里的相关设备。
    他再次投入到了剥皮机的研制之中。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忙碌了一天的人们都已睡去了,听着妻儿香甜的鼾声,他却无法入睡,仍在思考问题、查资料、画图示,一遍遍画一遍遍改;白天则利用工作之余,常常跑到正在运行的输煤皮带机旁,认真观察,仔细倾听,脑海里不停地闪动着设计方案。在这段日子里,虽然有时候他感到很累、很无助,但是内心是充实的,每往前走一步那怕是一小步都是快乐的,一种强大的信念支撑着他执著前行。经过反复分析、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后,他提出了有关皮带胶接的操作工艺、质量控制等问题的解决办法,并确定了胶带剥皮机的雏形,在分场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他终于将这一切付诸实施。在经过无数次的调试、修正,前后共半年时间之后,他的第一台胶带剥皮机终于出炉。
    由于剥皮机的重量大约在30公斤,来回搬运和接电源不太方便,特别是在一些皮带破口胶补等小的检修项目中更暴露出这方面的缺憾。他整日苦思瞑想,寻找解决的办法,偶然间从一辆自己面前驶过的小四轮拖拉机受到了启示,经过两个多月的酝酿,他又将剥皮机进行了改良,于2005年12月,改良之后的剥皮机再次进行调试。调试结果表明,这台剥皮机使用效果很好,受到了公司上下的高度评价,并在以后的皮带检修中得到了推广应用。这台机器的出现,解决了多年来输煤专业皮带胶接靠人力完成的这一难题,大大降低了检修人员的劳动强度,缩短了作业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在很大程度上改进了传统的皮带胶接操作工艺。
    信念是一支火把,能燃烧一个人的潜能,指引他飞向梦想的天空。正是在一种信念的指引下,董鸿斌将人们思维中的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将人们企盼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一时间,他与他的胶带剥皮机在漳电四处传扬,成为大家谈论的热点话题。在当年燃化除灰部举办的迎春晚会上,该部主任杨存池亲自向他授予“燃化除灰部好工人”的称号,并为其颁发了技术创新奖金。
    回想过去的二百多个日日夜夜,董鸿斌百感交集,沉醉在艰辛换来的喜悦之中……
 
    有知识才更有力量,学习为他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随着电力事业的飞速发展与人才竞争的日趋激烈,每个人在前进的道路上都将会遇到意想不到的挫折,生存将是一个现实而迫切的问题。
    由于家庭贫寒,董鸿斌上学到初中就辍学了。但是这并没有阻碍他继续学习专业技术,反而成为他刻苦学习的动力。调入漳电的第一天,面对眼前陌生而庞大的现代化机组设备,他感到自己是那么薄弱、那么无知。从这一天起,他把“学习”确定为生命里的主题。
    刚来到特种班时,恰逢分场正在进行“粉尘综合大治理”,要对输煤设备上的除尘系统、水喷雾系统进行彻底改造,他随之与大家一起投入到了紧张的战斗之中。起先他对自己的专业一窍不通,但他没有气馁,利用一切机会向师傅们虚心请教,潜心学习。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他们提前十天圆满完成了任务。由于他在这次工作中表现出色,获得了当年本公司的“先进工作者”称号,且第二年被推荐到临汾山西电力焊接培训中心参加学习。领导及师傅们的认可给了他莫大的鼓励,他决心要将学习进行到底,以弥补自己文化水平不高、技术水平起点低的缺憾。
    几年中,他曾亲身经历了漳电几次大型的设备改造,如DCS系统改造、输煤系统改造等。改造过程中,他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仅仅做一名技能型工人是不够的,知识经济时代更需要知识型的工人。他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了电力中专电厂燃料储运设备专业所有课程的学习,顺利取得了毕业证书;2002年在大同电校参加全省电力行业技师等级考试中,他凭借自身实力挤身技师队伍;在公司大力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学习型工人”活动中,他主动参加公司组织的各种技能培训班,并且学会了计算机的使用。儿子上学以后,他与儿子约定,每天早上六点四十五起床,一同学习半个小时;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他常常独自看书到深夜,或者学习写写通讯报道,宣扬自己身边的先进人物和事迹,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除了钻研专业技术外,董鸿斌还热衷于技术论文的写作,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与同行进行更多的技术交流。他先后撰写了多篇专业技术论文:2000年,他根据MYG—600型叶轮给煤机的改造撰写了论文《MYG——600型叶轮给煤机改造后效果分析》;2004年撰写了《输煤设备工艺改进与应用》,同年根据输煤系统粉尘综合治理后所产生的效果撰写了《漳泽发电厂输煤一期粉尘综合治理改造》,并获得了山西省电机工程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2006年根据他自行研制JD——256型胶带剥皮机撰写了《JD——256型胶带剥皮机的研制与应用》,获得了全国火电100MW级机组技术协作会第六届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2007年根据输煤皮带跑偏问题撰写了《输煤皮带跑偏的原因与调整方式》,并在本专业内广为传阅和学习。
    一次次的努力换来了一次次小小的喜悦,这一次次小小的喜悦又成为他执著前行的动力。今年6月19日的上午九点,董鸿斌踏上了开往云南昆明的列车,他应邀参加全国火电100MW级机组技术协作会第六届年会,因为他根据他所研制的胶带剥皮机撰写的技术论文《JD——256型胶带剥皮机的研制与应用》获得了本届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的殊荣。
    到达目的地自我介绍过后,中电联科技中心主任李玉生和秘书处盛副处长高兴地说:“你能来太好了,你的论文是唯一一篇我们七个专家评委没有异议全票通过的,大家一致认为你的论文中剥皮机的研制在电力领域是个创新和亮点,明天在会上你一定好好为我们大家讲解讲解!”
    第二天下午三点,当董鸿斌第一个走上发布台,就自己的论文进行了十五分钟的演讲及幻灯片说明后,会场响起了一片热烈掌声,中电联领导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会后大伙儿争先恐后地向他索取了论文资料。从大家诚恳的言语和目光中,董鸿斌体会到了自身的价值。是啊,参加本次会议的大都是各发电企业的副总或专业技术骨干,自己一名普通工人能够有资格出席这样的会议,有机会站在发布台上发布论文,这是何等的荣耀!而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在一个普通岗位上体现出自己的人生价值,这又是何等的幸福!那一刻,他落泪了……
    当问及将来有何打算时,他真诚地告诉笔者:向高级技师冲击,做一名名副其实的技术工人。当电力建设高潮再一次涌来时,面对新的周边环境,面对新电厂的高薪诱惑,许多人开始浮躁、失衡、迷惑、彷徨。“苏世独立,横而不流”,董鸿斌用朴实的语言道出了自己的追求,用一颗平淡的心坚守着自己的责任,用实际行动实践着当代中国工人的主流价值取向。(任荣华)
 

    编后: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取向也在悄然变化着。作为一名普通员工,董鸿斌攻坚克难,执著向前,自行研制了胶带剥皮机,虽不是惊世之作,但它解放了劳动力,提高了生产效率,这就是创新,这就是进步,这就是一名普通员工人生价值的体现。在这个乱花迷眼的世界里,许多人迷惑、彷徨,找不到自己的人生坐标,而这位普普通通的电力职工用他的行动为我们做出了有力的诠释。 
    从孔祥瑞身上,我们看到了产业工人的时代作为,看到了蕴藏在产业工人身上的伟大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


(编辑:龚建英)
在线投稿 关闭窗口


 快速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