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专刊首页 >> 英才在线 >> 精英历程 >> 正文

中国电力系统专家蔡昌年
转自: 时间:2007年08月07日09:05

    电力系统专家。 浙江德清人。 1924年毕业于浙江公立专门学校 (浙江大学),获学士学位。电力工业部电力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长期从事电力系统运行调度和自动化工作,是我国大电网调度管理体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逐步建立和健全了东北电力系统运行调度指挥管理制度,制定了一系列规程和技术标准,使系统运行逐步走向科学管理的道路;重视继电保护和稳定措施,改善电压品质和无功电源补偿,开展经济运行工作,特别是尽量利用水电调峰、调频和紧急备用,提高了东北电网的安全、经济和优质发供电;积极提倡和采用新技术,为努力推动电网的科学计算工作,从直流和交流计算台直至数字计算机的采用。   1980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947年9月,正值国内解放战争时期,一位留学美国两年的中国科学工作者踏上回国的征途。据说,在美国实习和进修哪些方面的技术,他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虽然当时国内除东北外还没有形成什么电力系统,但他认识到电力系统是电力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这位学者就是蔡昌年。现在看来,他当初这个决策是很有远见的,他因此成为我国当代电力系统运行和建设、理论和技术方面的先驱者之一。
  半工半读
  蔡昌年,1905年生,浙江湖州市德清县人。其父亲是清末的地方小吏,因染上鸦片,遂致家境败落。蔡昌年3岁时母亲病故,他的童年过着孤苦的生活。9岁时送往南通姑丈家寄居,为表兄弟陪读而入私塾,读《四书》、《五经》。时值民国初年,提倡新学,有机会就读于基督教会主办的补习班,学习英语和算术。凭此基础而于1918年考入江苏省立第一工业学校(中专四年制)。两年后凭同等学力考入浙江大学前身浙江省公立工业专门学校。1924年毕业,获电机工程学士学位。时年19岁,是浙江大学首届毕业生。
  蔡昌年在浙大读书时,因家庭经济困难,只能在校当服务生,半工半读。以扫教室、刻写讲议等收入来维持生活和支付学费。虽然负担很重,但他从未耽误学习,而且成绩优异,毕业时名列前茅。
  沉重的家庭负担压在蔡昌年身上。大学毕业后,继母所生三子需由他负担,为养家糊口只得谋取职业。1924年至1928年间,他曾到郑州豫丰纱厂发电所当实习员;到南洋烟草公司电气部当管理员;又在交通技术学校教过电机工程。直到1929年应鲍国宝之邀进入国民政府的建设委员会电气处,从此与中国的电力事业结了缘。
  筹建五通桥分厂
  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南京、武汉相继沦陷,蔡昌年随建委会内迁,其间建委会归并为资源委员会。资委会派他到以鲍国宝为厂长的岷江电厂任工务长(总工程师职),负责五通桥分厂的筹建工作。该厂所在地乐山县五通桥,是川西盐业重镇,永利化学公司也内迁到此。都急需电力供应,以发展工业生产。抗日战争初期,时局不稳,物资紧缺,供应无源,只能靠从成都、宜昌、湖南等地拆迁的旧机旧炉进行重建。他接任以后,在几位同事的协助下,组织了一批年轻技术人员,从买地建房开始,日以继夜地努力工作,克服重重困难,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共修复和安装了三台锅炉和四台机组(从200和500千瓦到2500千瓦),同时利用当地材料,用新方法进行设计和架设了全地区的送电线路,其中有一过江线路,跨距为500米以上,难度很大,但架设好以后从未发生松动和断线事故。他与岷江电厂的全体人员完成了该地区的全部供电任务,尽到了为抗日战争胜利而应尽的责任。蔡昌年在工作中严以律己,办事十分认真,而且勤奋好学。他对青年技术人员的工作和学习也十分关心,经常鼓励大家用功读书和钻研技术。在岷江电厂的建设过程中培养出一批电力工作方面的技术人才。现在电力系统工作的一些老专家如吴祖光、徐博文、徐学镛等都是当时该厂的青年技术人员。
  在美国进修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他通过考试由资委会派赴美国实习和进修两年。在美国实习和进修哪些方面的技术,他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虽然在八年抗战中他一直搞电厂建设和运行,但是他认识到电力系统是电力工业发展必然趋势,虽然当时国内除东北外还没有形成什么电力系统,但是必须在技术上有所储备。因此,在美国两年期间,他到过西麻州电力公司、北部州电力公司。TVA水电局、BPA电力管理局以及西屋公司等部门,进行了考察和进修学习,与公司的高级技术人员研讨有关电力系统的技术理论问题,学习和收集到大量的技术资料。为了便于交流和收集资料,他参加了美国电机工程师学会(AIEE),成为正式会员,并在明尼苏达州立大学进修,取得“荣誉学员”的资格。
  1947年9月,学成回国,准备到大学当教授,虽然浙江大学校长竺可祯已聘他到母校任教,但因受制于资源委员会,回国后必须为该会服务一年,因此,不得已接受资委会派遣,于1947年11月到冀北电力公司北平分公司当工程副经理(总工程师职)兼石景山发电厂厂长。未能到浙江大学任教,他一直感到是件终身憾事!
  投入东北电业
  解放初期,东北的电力工业迅速恢复,已形成贯穿三省的电力系统。蔡昌年时值中年,正是他一展平生志愿之时,他响应燃料工部支援东北电业工作的号召,全身心地投入了东北电力系统的恢复和建设工作。身为调度处负责人,他先从调度管理着手,逐步建立和健全电网调度指挥和管理工作秩序,这里包括一系列规程制度和工作方法,如负荷监视、频率控制、各级电压水平、设备检修、服务准则等等,都是从无到有,从简到繁,逐步建立和不断改进提高的。随后,深入研究电力系统的安全、经济和优质运行问题。他狠抓了系统的继电保护和稳定措施,尽可能改善了电压品质和无功电源补偿。初步开展了经济调度工作,特别是尽量多地利用水电调峰调频,水电与火电合理配合运行。他十分重视调度人员的培训工作,亲自编写讲义,和大家一起交流和学习先进技术。他大力支持采用先进的系统分析计算工具,从直流台、交流台、动态模拟一直到采用电子计算机。在他的领导下、以东北技术改进局为主力,各方协作,自力更生,经过3年的艰苦努力,研制和生产了成套远动和自动化装置,并安装到各主要厂、站。在新建的调度大楼内也装设了全套模拟式自动化监视控制系统。从此结束了单凭电话调度的历史而飞跃到由远动、自动装置实现监控的方式。
  对电力系统的调度工作蔡昌年有长远考虑,他认为以后东北各省网的规模要逐步扩大,光靠沈阳总调控制是有限度的,因此,他提出了“统一调度,分区控制”的概念,推荐了国外行之有效的联络线偏移控制(TBC)方案。
  1966年,“文革”开始了,局长们一个个“靠边站”,所有生产工作都落到这个管技术的总工身上,他既要维持日常安全生产,又要应付两派的纠缠,搞得他疲惫不堪,最后还被诬陷为“反革命”,关进“牛棚”,长期强迫劳动,身心受到摧残。但是,当他在1972年被“解放”以后,立即关心东北系统调度自动化工程,与工程技术人员一起重订规划。在祖国的大地上,从南到北进行调查研究,为东北采用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调度自动化系统四处奔走求援。现在,全国四个大区网都已引进了先进的调度自动化系统。可见蔡昌年不仅是这方面的专家,而且也是这方面积极的推动者和实践家。
  成功在于力行
  除了上课,他总是关在房里闭门谢客搞研究,平时很难找到他。他目光热情而坦城,一边谈话一边不停地思索。我们的访谈因此很快进入了正题,蔡昌年说,我从一个半工半读的孩子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很自然对“成功”的话题有了较深的感受。我感到,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
  1980年8月,蔡昌年调到力电科学研究院工作,任中科院学部委员,研究生部副主任,并担任研究生导师。他常教导学生:“要和人家比种田,别跟人家比过年。”近十年间,由他指导毕业的硕士研究生9名,博士研究生7名。他对研究生要求严格,强调理论结合实际,要为电力系统生产服务。他虽已80高龄,仍孜孜不倦,写了不少手稿。
  蔡昌年一贯勤奋好学,治学严谨,决不人云亦云,即使应用前人理论,也常亲自推导和验证。为学生们树立了良好的传统,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在这里成长。“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蔡昌年就是这样的楷模。


(编辑:孙小美)
在线投稿 关闭窗口


快速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