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一工程”获奖作品巡礼
《小米》:声音塑造的童心王国
本报记者王俊
在获得第十届“五个一工程”奖的两百多部作品中,深圳选送的广播剧《小米》是为数不多的儿童题材广播剧之一,而且在所有参评儿童广播剧中排名最高。很少有人知道,这样一部连获多项国家级大奖的作品竟然来自于深圳一个小小的宝安广播电视中心。不仅如此,在这个区级广播电视机构中,近年来还曾连续创作出《小天使》、《旺旺,你好》等国家级广播文艺精品,在中国广播剧界闯出了赫赫声名,形成了精品广播剧的“宝安现象”。
儿童广播剧是深圳“五个一工程”建设的重要突破口,已经成为“深圳制造”文艺精品行列中的又一块闪光品牌,令一度冷门的广播剧艺术在深圳重新焕发了青春。通过《小米》等收听便捷、立意不凡的儿童广播剧,一颗颗透明的童心得以插上电波的翅膀,在声音的世界里飞扬。
深圳广播剧告别“活化石”
作为广播文艺的一个老品种,广播剧曾经有过辉煌的过去。然而,近十几年来,随着传媒的多样化,广播剧一度步入低谷,听众渐渐稀少,许多电台甚至取消了广播剧栏目,令广播剧被少数人称为“声音的活化石”。
广播剧真的已经走到尽头了吗?许多人都在思索着这样的问题。此时,深圳广播界用他们沉甸甸的作品作出了响亮的回答:广播剧没有消亡!早在1997年,深圳广播剧《水暖香港》便首度荣获第六届“五个一工程”奖。2001年,第八届“五个一工程”奖中,广播剧《我们的队伍向太阳》再次为深圳捧回殊荣。此次广播剧《小米》获得第十届“五个一工程”奖已经是深圳广播剧三度摘取这一至高荣誉了。
《小米》的编剧、深圳宝安广播电视中心广播部主任牛金瓶从2003年开始每年都创作一部儿童广播剧,《小天使》、《小米》等呕心沥血之作赢得了听众和专家的肯定。她从未认为自己从事的广播剧事业是所谓的“老古董”或者“另类”,而是自始至终都对这门艺术有着澎湃的热情。她对记者说:“广播剧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它通过声音塑造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潜移默化,寓教于乐。通过听广播来促进儿童的形象思维发展,是很多传播媒体无法取代的。”
深圳选择广播剧为文艺精品突破口并非无源之水,而是在对深圳经济社会现状洞察的基础上进行的艺术升华。以《小米》的诞生地宝安为例,该区有数百万外来务工者,是全国外来务工人数最密集的地区,这些务工家庭的子女渴求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由于广播艺术可以随时随地收听,吸引了许多孩子。现实的需要和题材的优势,让该区宣传文化部门决定重点发展儿童广播剧。
自2003年以来,深圳宝安广播电视中心制作的儿童广播剧创造了连续3年获得省级和国家级精品奖的佳绩,被业界称为“宝安现象”。为此,今年5月,国家广电总局牵头专门在北京召开了中国广播剧发展暨宝安广播剧创作现象研讨会。在会上,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关玲说:“深圳在广播剧方面的文艺创作实践告诉我们,广播剧并不是活化石。来自基层活生生的素材,能够让广播剧有一个更大的、更开阔的制作领域和选题领域。
为儿童塑造声音的王国
广播剧《小米》讲的是这样一个故事:小米是个山区的孩子,随打工的父母来到深圳,在学校读书。刚开始,她总受到两个自以为优越的男生的欺负。小米出于善良的本性,以德报怨,甚至在两个男孩的危急时刻出手相助,用纯朴的热情将全班同学的友谊凝聚在一起,给都市校园里带来一阵乡野清风。在剧中,除了惟妙惟肖的角色演播之外,还动用了音乐、拟音等多方位的手段,故事活泼,语言生动,充满了童心童趣。
《小米》的创作初衷来自于报纸上的一条深圳本地消息。2004年6月,牛金瓶在报纸上偶然看到深圳正在举办“不让一名外来工子女失学”的活动。“我看到这篇报道后,心里突然想到,其实这些从乡村来到城市的孩子,不仅需要上学,更需要一种关爱,这种爱不仅仅来自于社会上的给予,还要有同龄人最质朴的关心。”她认为,对于外来工的子女,怎样融入深圳的校园文化,拥有更健康幸福的成长空间,是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于是,一个广播剧故事的大概轮廓在牛金瓶心中逐渐形成。
牛金瓶在脑海中开始寻找那个“小米”,她为此特意去学校走访了一些外来工的孩子。一天中午,牛金瓶无意间在抽屉里翻到一张女儿刚来深圳时的照片,一下子找到了灵感。“每一个孩子的心灵都是相似的,在他们的世界中,只有美好和善良。”有了这样的思路,牛金瓶仅用了10天时间就创作出儿童广播剧《小米》的初稿。
《小米》的初稿还不是现在听众所听到的这个故事结构,只是把一个大家帮助小米提高学习成绩的“单向帮扶”情节作为主要事件。后来,在对剧情的集体讨论后,牛金瓶忍痛把这个情节删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城市与山区孩子共同成长的“双向影响”的故事。在人物塑造方面,更多的是追求把握人物内心的东西,挖掘孩子们最纯真的内心世界,展示他们鲜明独特的性格。
牛金瓶在总结自己的广播剧创作实践时提到六点体会:一是创作要有一个良好动机;二是要写好戏要有好的理念;三是要有好的立意;四是要有好的矛盾设置;五是要有好的戏剧语言;六是要掌握好人物的成长脉络。尤其是对孩子们心灵的探寻与理解,是牛金瓶创作的独到之处。她说:“一切写儿童的戏,都必须熟悉儿童、解读儿童。要把他们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审美情趣和接受能力摸透,用儿童的视角去观照现实世界。”
对于儿童广播剧的前景,牛金瓶持乐观态度。她认为,广播剧的声音空间里蕴藏着能够紧紧吸引孩子心灵的“艺术磁铁”。
市场化为广播剧开辟新路
曾经,国内许多广播电台都有固定的广播剧栏目,然而,如今仍然在定期播出的已经寥寥无几,其主要原因就是节目源严重匮乏,缺乏稳定的广播剧节目供给。宝安广播电视中心的电台也曾经存在这样的困难。然而,后来他们认识到,与其等着“输血”不如自己“造血”,不仅要自己生产广播剧节目,而且还要将广播剧品牌化,依托着这些品牌,派生出一系列延伸产品,实现广播剧的市场化。
广播剧《小天使》播出后,在市、区两级宣传文化部门的指导和鼓励下,主创人员成功地将其改编为5集儿童动画片。广播剧《小米》在文博会上引起了不少文化企业的关注,并签订了合作意向,进行了品牌注册,陆续开发系列CD、VCD、连环画、儿童用品等系列产品。一些广播剧甚至出现了贴片广告,一些精品广播剧的剧本则被电影、电视剧导演看中。这些举措都在国内广播艺术界开辟了一条新路,在追求社会效益的同时,又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会长安景林认为,深圳广播剧在建立播出阵地、培养听众群的同时,非常重视广播剧市场的深度研发,如沟通节目交换渠道、开拓节目购买市场、开发系列产品等,推动广播剧从目前单纯的“播出节目”向“卖出节目”发展,从“交换节目”向“交易节目”发展,从“输血节目”向“造血节目”发展,从而形成了良性循环。
目前,深圳正在涌现出更多全新概念的广播剧,例如偶像剧《爱情童话》、刘德华、李心洁等明星加盟的音乐广播剧《再说一次我爱你》、情景广播剧《阿亮的烦恼生活》,此外还有悬疑广播剧、科幻广播剧等。《小米》作者牛金瓶正在构思创作一个反映外来工孩子留守学校的广播故事。
此外,深圳网友们还自发成立了广播剧社,招募伙伴制作广播剧的风潮也已经蔚然成风,电波里受欢迎的广播剧还开辟了在线收听的渠道。网络力量的悄然崛起,不仅昭示着广播剧生命力的旺盛,也给这门传统的艺术注入了新的血液。深圳广播剧的前程正在酝酿着更加旖旎的风景。